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环境因子对杭州西湖沉积物各形态磷释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1 17:58

  本文选题:环境因子 + 沉积物 ; 参考:《水生生物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对西湖沉积物的磷形态、粒径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上覆水磷含量、光照、p H、温度、水动力条件等不同环境因子对西湖沉积物各形态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为蒸馏水时的最大释磷量约为底泥-湖水系统的1.15倍,且释放形态均以IP中的Fe/Al-P为主。在蔽光条件下的最大TP释放量约为光照条件下最大TP释放量的1.35倍。p H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碱性条件下,促进Fe/Al-P的释放;在酸性条件下,促进Ca-P的释放。在高温条件下沉积物的释磷量会高于低温条件下的释磷量。沉积物各形态磷的释放量在15h后逐渐趋于平衡扰动状态达到平衡时TP释放量是静态释放平衡状态的1.61倍。研究结果旨在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对湖泊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生态环境效应,预测西湖内源磷释放的发展趋势,为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phosphorus form,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ediment in West Lake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phosphorus content in overlying water, illumination pH, temperature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n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s of West Lake were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overlying water is about 1.15 times that of the sediment-lake water system, and the Fe/Al-P in IP is the main release form. The maximum TP release under light screening was about 1.35 times as much as the maximum TP release under light. H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phosphorus release, which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Fe/Al-P in alkaline condition and Ca-P in acidic condition. The amount of phosphorus released from sediments at high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at low temperature. After 15 hours, the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s gradually tended to be in equilibrium disturbance state. The TP release amount was 1.61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static release equilibrium stat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phosphorus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in lake sediments,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dogenous phosphorus release in West Lake,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trolling sediment endogenous poll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925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资助~~
【分类号】:X5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汝雄;绿色化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危险化学品[J];化学教育;2004年06期

2 袁玉洁;梁婕;黄璐;龙勇;申升;彭也茹;武海鹏;曾光明;;环境因子对东洞庭湖优势冬季水鸟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3 刘谷收;非生物环境因子的人为变化及其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8年03期

4 陈菊芳,徐宁,王朝晖,黄伟建,谢隆初,江天久,齐雨藻;大亚湾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spp.)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5 张彦敏;周广胜;;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

6 盛海燕;韩轶才;姚佳玫;冯宁;朱英俊;虞左明;;钱塘江干流杭州段水体叶绿素a浓度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科学;2010年01期

7 王晓臣;杨兴中;吕彬彬;邢娟娟;张建军;刘静;;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8 王海超;冯泽华;彭琳;李蒙英;;环境因子对架桥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 T_1共凝集能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9 李春雁,石磊,殷效彩,牟晓燕,杨永亮;山东月湖水环境因子与细菌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1年04期

10 李捷;李新辉;贾晓平;谭细畅;王超;李跃飞;邵晓风;;连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挺;黄君;苏首炜;王晔;;太湖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灰关联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刘志培;贾省芬;王保军;刘双江;;磷化氢含量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梁利华;阚振荣;梁蕾;苗磊;;环境因子对NG—1真菌降解NG染料的影响[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魏雨晴;上海市霾与非霾期间长江口环境因子特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赵俊发;基于环境因子的IS-LM-EE模型分析[D];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

3 王诚;太湖上山村水源地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4 陈潞娟;环境因子对上海市河流N_2O产生的影响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汪益嫔;淀山湖蓝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及水质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暾;瑶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7 王胜强;海河天津市区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六氯苯污染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郜逗;兰州市银滩湿地硅藻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D];兰州大学;2013年

9 刘思惠;沈阳地区典型封闭水系中环境因子对MC-LR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20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20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