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09:16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地相互作用增强,城市已成为全球主导人口聚落形式。城市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人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在人口集中与城市化地域进程快速推进形势下,城市环境承载人为干扰的压力增大,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在局部地区引起人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并引发环境危机,城市地表破坏和土壤污染、水气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多样性降低等现实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城市人地生态系统演化趋势下,环境与生态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和管理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环境变化的另一表现是景观生态结构和组分的演化,在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形势下,自然景观的存续空间被挤占而趋于破碎化,景观多样性下降,景观功能弱化。而景观质量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构成内容,景观质量的下降制约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因此,迫切要求环境科学、生态学、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更多关注城市景观生态的保护与规划,以其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引导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 天际线规划与设计是当前城市规划的前沿方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研究领域。天际线是城市形体轮廓的重要形式,是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景观。天际线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植根于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发展的产物,其景观的演变以城市环境为基底,反映城市景观生态因素的变动,并因在景观建设中叠加了人工建设要素而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传统的天际线规划多以心理学分析、景观视觉分析为主,对天际线空间形态进行孤立研究,割裂天际线与城市环境的天然联系,难以体现天际线与景观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且在研究过程中多采用定性方法分析天际线景观特征、定位天际线规划,规划成果中对天际线建设的用地区划方案、形态控制指标方面明显缺失,制约天际线规划的实际作用。 本研究综合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分形理论、城市管理理论等应用学科理论,采用ARCGIS、FRAGSTATS、FRACTALYSE等空间分析与统计的技术工具,以南安市滨江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为实证,通过定量化的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评估景观生态格局对天际线规划的影响;通过用地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评估天际线用地建设的景观生态适宜性;通过天际线分形特征的量化和评估,评价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之后,依据用地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建立天际线高度控制区划方案;依据天际线分形评估结果,提出天际线线形控制目标和策略;依据景观格局特征、变动及其对天际线规划的影响评估结果,完善景观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天际线规划引 导策略。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1)绿色城市天际线规划的概念及天际线要素、结构 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的抽象特征概念类似于城市绿色建筑,是在更大尺度的城市垂直空间形态规划中以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协调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确定天际线高度与线形控制方案的环境设计与城市管理过程。 天际线要素是天际线景观的组分,天际线要素之间联系形成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构成天际线结构。本研究通过要素识别分析,将天际线要素划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视觉要素三类,各要素因空间分异,或因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差异化的天际线景观。从视觉纵深方向上的层次分析,将城市天际线景观结构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三个层次。通过对天际线的要素、结构层次分析,提出天际线规划需遵循层次原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协调原则及个性原则。通过城市与环境关系分析,识别天际线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地形坡度、地形风、地震断裂带、离岸距离、植被覆盖质量等环境影响因子对城市天际线景观的影响。 (2)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从景观生态分析相关概念阐述出发,梳理景观生态分析的主要理论模式及方法,选取景观格局指数数分析方法,并利用FRAGSTATS4.2集成的系统景观格局计算工具,从景观(Landscape level)水平、斑块类型(Class leve1)水平两个分析层次,量化景观、景观类型的格局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南安市城市景观生态受人为干扰程度加大,景观总体趋于破碎;斑块受城市建设的控制,形状由不规则向规则变化,景观破碎化后的总体形状趋于复杂;城市建设扩展,景观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但扩张建设较为分散,呈现多处协同式拓展;景观多样性出现下降。结合量化结果,评价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及变动对滨江区域天际线规划的影响: ①多样性的景观生态类型为城市天际线规划提供良好的要素基础;西溪干流水体保护严格,在景观类型中的面积比重得到提高,是滨江区域天际线的核心视域。 ②城市山体绿地和植被景观面积下降,景观趋于破碎,景观的中心斑块减弱,山体天际线背景局部遭到破坏。 ③建构筑物景观的中心斑块得到加强,利于天际线垂直空间形体的规划。 ④建构筑物景观的扩展形势下,景观多样性出现下降,山体植被、河塘支流景观规模的下降影响景观多样性保护,间接影响天际线景观多样性。(3)天际线用地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用地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天际线高度控制区划的基本依据。评价以因子识别出发,确定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初始等级赋值,分别对视廊和视域、地形坡度、离岸距离、地形风区、距地震断裂带距离、植被覆盖质量等6项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完成单因素指标评价后,结合指标得分和权重赋值,基于ARCGIS网格用地单元划分,开展用地的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评估天际线建设用地的整体适宜性,将研究区的用地景观生态适宜性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基本不适宜和不适宜四类,建立基于网格的用地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区划方案,评价天际线建设用地的景观生态适宜性及分布特征: ①不适宜用地与基本不适宜用地占格网总面积的49.98%,表明滨江景观生态敏感区域较大,对天际线用地建设限制显著。 ②适宜用地和较适宜用地占可用地总面积的50.02%,表明滨江区域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用地的建设与天际线景观生态的保护不存在根本矛盾。 ③不适宜用地与基本不适宜用地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大体呈带状连续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江离岸l00m范围内、景观视廊区、区域内山体和高质量植被覆盖区等区域。 ④适宜用地和较适宜用地被以西溪为中心的其它两类用地所分隔,呈现组团式分布特征,分布于离岸距离100m、景观视廊两侧、山体和高等级植被覆盖区周围,适宜进行组团用地开发。 ⑤适宜用地、较适宜用地沿西溪存在显著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研究区内西段和东段分布较集中。 (4)天际线的分形特征量化与评价 将分形理论与分形维数量化方法引入天际线线型分析,分析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定量天际线空间形体的分形特征。运用计盒维数法及FRACTALYSE2.4分形统计软件,计算国内外部分城市认知度较高的城市天际线分形维数,结果反映天际线的分形维数与城市规模、影响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聚类得到城市天际线分形维数类型:国际大都市维数≥1.165、国内超大型城市维数1.155-1.164、国内大中型城市维数1.135-1.154、国内中小城市维数≤1.135。之后,分别计算研究区的建构筑物天际线、自然形体(山体)天际线的分形维数。结合城市天际线分形维数总体规律、研究区现状天际线的分形维数,评价研究区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 ①南安市滨江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114(西溪北岸)和1.116(西溪南岸),与城市聚类分维数值范围相符,但与计算选取的同类城市差距明显,天际线分形特征与同类型城市的协调性低,偏小的现状天际线维数制约天际线景观作用的发挥。 ②滨江区域南、北岸山体天际线分形维数数值接近,平均值为1.0965,山体天际线总体维数值较低,天际线线形的连续性好,垂直变化和缓,且沿西溪两岸滨江区域有较为均质的山体天际线线形。建构筑物天际线与山体天际线的分维数值协调性较好,但两者的协调关系是分形维数均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城市现状的建构筑物天际线景观作用不显著。 (5)绿色天际线高度与线形控制。 天际线是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高度和线形控制是天际线规划的基本目标。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以景观格局分析、用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分形特征量化与评价为依据,确定天际线的高度、线形控制指标和策略: ①依据景观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天际线高度控制区划方案,将研究区划分为天际线高度重点建设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确定各分区项目准入控制及建构筑物规划指标:重点建设区高度≥55m,建筑密度25-35%,容积率≥5.4;适建区高度24-55m,建筑密度20-30%,容积率2.0-4.7;限建区高度24m,建筑密度15%,容积率1.2;禁建区确需建设项目高度10m,建筑密度10%,容积率0.3。 ②依据天际线分形维数量化评估,确定天际线分形维数控制目标为1.130,并应加强山脊线形的保护,建立天际线动态规划与分形监测机制。 ③依据景观格局分析,确定天际线规划引导策略。为保护城市景观多样性,建构筑物天际线规划应减小对山体、植被、河塘和支流等自然景观的破坏;为增强要素的景观功能,应充分发挥集聚度水平较高的西溪河流干流、河塘及支流景观功能;为增强建构筑物天际线功能,应引导提高建构筑物景观的集聚度,引导规划用地延展式开发,提高天际线线形连续性;引导集约用地发展,强化建构筑物核心斑块的天际线景观功能。 论文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 首次提出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理念,建立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绿色天际线规划模式。城市天际线作为景观资源纳入城市规划范畴在国外兴起不久,理论体系及实践方法尚处于建立过程,国内相关系统研究较少,从景观生态分析角度进行天际线规划研究的文献更为匮乏。本研究梳理天际线规划的理论和研究基础,拓展天际线规划研究的理论视野,尝试建立包含规划目标、规划原则、研究模式的理论框架,初步构建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理论,成为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新结合点。 (2)方法创新 将新应用技术、方法引入城市天际线规划,建立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的方法体系。在城市景观格局分析、天际线用地适宜性评价、天际线分形量化与评价中,结合ARCGIS空间处理和分析工具、FRAGSTATS景观格局统计工具、FRACTALYSE分形维数计算工具,运用计盒维数法、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空间统计和分析等方法,为绿色天际线规划实践引入高效、可行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3)实践创新 以定量规划方法进行实证区研究,提出绿色天际线规划的空间区划方案和线形控制指标,解决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在环境、生态控制与设计中普遍存在的目标难以准确量化、规划指标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建立滨江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实证范式,确定南安市滨江绿色天际线用地建设规划指标和规划策略,为政府实施城市管理提供规划方案依据。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P901;X321
本文编号:2824192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P901;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艾;吴立威;;宁波市三江口滨水核心区城市天际线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王如松;城市生态位势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1期
3 王如松,刘建国;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2期
4 陈涛;试论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年02期
5 冯永玖;刘妙龙;韩震;;集成遥感和GIS的元胞自动机城市生长模拟——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6 毕文婷;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保护与设计——以重庆主城区天际轮廓线为例[J];重庆建筑;2005年11期
7 查振华;;论城市形象的构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8 张建华;潘蕾;;滨海环山城市天际线景观的组织与塑造——以烟台滨海天际线景观特色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9期
9 郭晋平,薛达,张芸香,刘明国;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临汾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10 冷红,郭恩章;哈尔滨市高层建筑分布及控制专项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824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