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文章目录】:
2 红树林宜林地的选择
3 红树林造林树种的选择与引种
4 红树林栽培技术的应用
5 红树林的植后管护及监测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璋,李玫,郑松发,廖宝文,陈玉军;中国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3年01期
2 陈玉军,廖宝文,彭耀强,许松葵,郑松发,郑德璋;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北移引种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3 钟才荣;杯萼海桑的育苗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4 莫竹承,范航清;红树林造林方法的比较[J];广西林业科学;2001年02期
5 钟才荣;卵叶海桑的育苗和造林技术[J];广西林业科学;2004年02期
6 莫竹承,范航清;木榄和秋茄的种间化感作用研究[J];广西科学;2001年01期
7 范航清,邱广龙;中国北部湾白骨壤红树林的虫害与研究对策[J];广西植物;2004年06期
8 黄凤莲,陈桂珠,夏北成,彭友贵,刘蔚秋,佘忠明,林俊雄;滩涂海水养殖生态模式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9 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郑德璋,昝启杰;几种红树林植物在深圳湾的引种驯化试验[J];林业科学;2004年02期
10 陈文沛,郑松发,黎锐成,陈玉军,郑德璋;番禺地区引种种植红树林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虹玥,包维楷,王安;外来种入侵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2 席嘉宾,陈平,郑玉忠,杨中艺;中国地毯草野生种质资源调查[J];草业学报;2004年01期
3 李福山,常汝镇,舒世珍;中国的大豆属(Glycine L.)植物[J];大豆科学;1983年02期
4 詹志勇,廖洪涛;香港与广州城市行道树群落比较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S1期
5 吴海荣,强胜,林金成;南京市春季外来杂草调查及生态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1期
6 张文惠;林涛;张红心;陈亮;山仑;;红树林耐盐相关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6期
7 何池全,赵魁义,余国营,赵志春,王国平;湿地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8 桑卫国;朱丽;马克平;;外来种入侵现象、问题及研究重点[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9 徐信兰,卢乃弟,王学海;兰花蕉花粉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J];电子显微学报;1998年04期
10 陈远合,詹潮安,蔡乙辉,肖泽鑫;汕头沿海引种红树植物海桑的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涵韬;几种红树植物的遗传变异和抗盐特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邓传远;几种红树植物的木材解剖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韩维栋;雷州半岛红树林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杨逢建;有害入侵植物飞机草入侵机理与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张宜辉;几种红树植物繁殖体发育和幼苗成长过程的生理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林清贤;闽南沿海红树林区鸟类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季春峰;木犀属(Osmanthus)的系统分类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陈长平;闽粤沿海几个红树林区硅藻的生态分布和6种重金属对底栖硅藻胞外产物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4年
9 李加林;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力华;中国热带地区三种匍匐茎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涛;节水抗旱优良沙柳种源的筛选与抗旱造林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任延丽;人工湿地中三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中秋;泌盐与非泌盐红树植物细胞质膜功能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韩焕金;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陆志强;多环芳烃对秋茄幼苗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的含量与分布[D];厦门大学;2002年
6 王建晖;几种茶用香花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廖宝文;深圳湾红树林恢复技术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杨志荣;五味子属植物分类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毕海燕;南五味子属植物分类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钦奎;烟草叶面致香物质定量分析方法与资源鉴定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东,苏浩,邓立康;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01年02期
2 刘利平,王武;水产养殖中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水产科学;2002年02期
3 颜京松;废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Ⅰ特征和原理[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4 陈远生,甘先华,吴中亨,钟德群;广东省沿海红树林现状和发展[J];防护林科技;2001年01期
5 陈远合,詹潮安,蔡乙辉,肖泽鑫;汕头沿海引种红树植物海桑的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4年02期
6 李复雪;高世和;周时强;;福建沿海红树林区的动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福建水产;1989年04期
7 张福绥;21世纪我国的蓝色农业[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12期
8 林鹏;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6期
9 郑松发,郑德璋,戴光瑞,苏润鸿;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湿地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J];广东林业科技;1999年04期
10 莫竹承,范航清;木榄和秋茄的种间化感作用研究[J];广西科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6期
2 宋盈滨;;环境修复势在必行[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3 覃玲玲;;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广西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4 杜创;;EGSB反应器异常状态的检测及酸化时的恢复[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鲁双凤;王鹏;王军广;赵志忠;王瑞强;袁建平;;琼北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质量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顾月月;李岩;;浙江省湿地面临的问题及立法建议[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企业如何有效地参与环保[J];世界环境;2011年04期
8 波淼;;墨西哥湾石油污染影响仍在持续[J];海洋世界;2011年07期
9 赵志强;吴妍;;哈尔滨松江湿地保护与培育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0 石国梁;;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是发展新疆农业的一个必要保证[J];水利技术监督;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景春;福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黄凤莲;滩涂海水种植-养殖系统微生物修复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3 陈细香;重金属污染对可口革囊星虫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7年
4 卢豪良;红树林湿地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张军;典型红树林湿地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来源和迁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刘慧杰;红树林湿地微生物对典型有机物污染的响应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王淯;陕西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生态格局及生态恢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洪有为;典型多环芳烃在红树林湿地模拟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及其毒性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邵享文;厌氧序批活性污泥系统(ASBR)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何伟添;澳门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丽君;基于遥感的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鹏;海南岛北部红树林湿地重金属富集及生态效应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翠;海南红树林湿地积累重金属的功能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林娜;红树林湿地中脱氮微生物脱氮特性及其种群结构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萍;深圳湾红树林湿地面源污染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兴民;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机理的探索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7 胡倩芳;不同高程下白骨壤+秋茄人工红树林生长、生理及其更新能力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梅;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荒漠植被保育与恢复技术模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9 傅娇艳;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伟;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2855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