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在膳食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农作物而言,蔬菜生长周期短,对水、肥和农药的需求量大,因此蔬菜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较低浓度下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有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纺织印染、食品等各领域,用量巨大,在环境中的普遍存在。但目前表面活性剂对蔬菜生长方面和是否促进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吸收、富集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对蔬菜的生理毒性,以及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蔬菜重金属蓄积的影响,可为农田环境中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为农业标准的修订提供新的试验依据。 本文选择了市场最常见的叶类和根类蔬菜,其中叶类蔬菜包括小白菜(一年生)和韭菜(多年生),根类蔬菜以胡萝卜(多年生)为代表,共3种供试植物,选用直链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吐温80(TW-80)三种表面活性剂,研究表面活性剂对蔬菜生长及其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0.5mg·L-1对蔬菜萌发有明显抑制,同时蔬菜幼根和幼芽发生了一系列抗性生理变化,改变了蛋白质分子氢键数目、果胶质含量和酯类分子中不饱和结构类型比例,提高了幼根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复合处理时,表面活性剂对蔬菜重金属蓄积量、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态浓度、蔬菜对重金属的运移能力等均有影响。 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种子萌发实验,探讨蔬菜对表面活性剂的生理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当SDBS、CTMAB和TW-80浓度≥0.5mg·L-1时,对蔬菜的正常萌发产生显著抑制,发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降低。在0.1~5.0 mg·L-1范围时,小白菜等三种蔬菜的幼芽长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都有“低升高降"的趋势。(2)以发芽率、幼根和幼芽长抑制率三项指标来评判种子萌发受伤害程度及对表面活性剂耐受性的差异,SDBS、CTMAB、TW-80三种表面活性剂对三种蔬菜萌发阶段的生理毒害大小顺序:CTMABTW-80SDBS,而三种蔬菜对同种表面活性剂的耐受性大小顺序为:小白菜胡萝卜韭菜。 2.运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e, ATR-FTIR)分析经表面活性剂处理的蔬菜幼根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结构变化,探讨表面活性剂对植物的伤害机理。由ATR-FTIR谱结果可知,表面活性剂处理浓度较低时(0.1 mg·L-1),小白菜和胡萝卜幼根中蛋白质分子稳定性因氢键比例增加而提高,果胶质比例提高,酯类分子的不饱和结构比例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得到改善。韭菜幼根中果胶质的比例增大,自身组织细胞的保水性加强。表面活性剂处理浓度较高时(1.0~5.0 mg·L-1)时,幼根和幼芽的纤维素比例有所增加,蛋白质的氢键减少,结构松散,酯类分子不饱和结构比例有所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变差。 3.由ATR-FTIR谱特征官能团吸收峰强度与亚甲基吸收峰强度A2926的比值,半定量表征蔬菜幼根和幼芽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探讨表面活性剂对植物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为0.1~1.0 mg·L-1时,小白菜、胡萝卜和韭菜幼根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对照组,小白菜幼根中酯类化合物含量同时也高于对照。这表明供试植物在表面活性剂影响下,其幼根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酯类物质含量得到了应激性的提高。 4.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蔬菜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复合污染浓度低时(0.5 mg·Kg-1 Cd+0.5 mg·Kg-1表面活性剂;25.0~50.0mg·Kg-1 Cu+0.5 mg·Kg-1表面活性剂),刺激蔬菜的生长,高浓度复合污染(5.0~10.0mg·Kg-1 Cd+0.5 mg·Kg-1表面活性剂;100.0~200.0 mg·Kg-1 Cu+50.0 mg·Kg-1表面活性剂)则抑制蔬菜的生长。 5.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tomic AbsorptionSpectrometer)测定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复合污染蔬菜体内重金属浓度、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率、重金属在土壤中各种形态浓度等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蔬菜食用安全的各因素可提取四个主成分,其中表面活性剂-Cd处理组的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C1(Cd分布因子)、PC2(Cd运移因子)、PC3(交换态Cd因子)、PC4(表面活性剂浓度因子);表面活性剂-Cu处理组的主成分分别命名为PC1(Cu分布因子)、PC2(蔬菜的Cu富集因子)、PC3(Cu运移因子)和PC4(表面活性剂浓度因子)。(2)由四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知,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组的各主成分对蔬菜食用安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表面活性剂-Cd处理组的PC1贡献率顺序SDBSCTMABTW-80, PC2贡献率顺序CTMABTW-80SDBS, PC3贡献率SDBS CTMABTW-80, PC4贡献率顺序SDBS CTMAB TW-80;表面活性剂-Cu处理组的PC1贡献率CTMABSDBSTW-80, PC2的贡献率CTMAB SDBS TW-80,PC3的贡献率CTMABSDBSTW-80,PC4的贡献率十分接近。(3)由主成分得分排序可知:SDBS、CTMAB和TW-80提高了Cu或Cd从蔬菜根部向茎叶部的运移系数及土壤中Cd交换态比例,同时SDBS和TW-80还促进了蔬菜对Cu的吸收。(4)由各处理组蔬菜的综合得分排序可知:小白菜最易受到重金属污染,且SDBS-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白菜食用安全的威胁最大,CTMAB-重金属复合污染对韭菜和胡萝卜食用安全的威胁最大。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X173;TS201.6
【部分图文】:
吸收峰 (Paite:etal.1987),反映了幼芽和幼根中纤维素、果胶等高聚糖类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图3一1中幼芽的亚甲基c一H振动峰 (2924cm一’和 2853cm”)和酷类吸收峰 (1744

cm一‘)的相对强度高于幼根,说明小白菜幼芽中酷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酸、油脂等有机大分子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幼根。图3一2和图3一3的小白菜的FTIR一FSD谱中官能团吸收峰较FTIR谱要多而窄,其吸收峰波数变化较为频繁,在 1700一 1000cm一,区域内特征官能团吸收峰较为集中,该区域内的吸收峰波数变化情况最值得探讨,故将该区域内各官能团吸收峰波数详见图3一4。3.3.1.2表面活性剂对小白菜大分子物质结构的影响图3一2和3一3中 1200一80Ocm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酷类物质的特征吸收波数变化情况则具体见图3一4。小白菜幼根.e-峥5奋一C饰仙B该声~门明加加加70阳沁 000曰<a份昌巴﹄b份月e-11‘欢~~一一啼一一今,一哟加加加朋 74474D736732,.v。。‘﹄berc

协肠.en.m七or,“n卜,)图.3一5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韭菜的FTIR谱.3一5InfraredabsorptionspectrumofAlliumruberosumL.rootwithdifferentsurfaetantworke相似度,这与两种蔬菜本身结构特质不同有关:韭菜是单子叶植物,种子营养贮乳里,由幼叶吸收,再输送至幼根,待营养吸收完,胚乳脱落。而小白菜为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燕娜;方靖淮;李雅丽;薛同莲;;表面活性剂修饰多孔硅的光致发光光谱[J];光谱实验室;2011年04期
2 陈泳;朱黎明;李正全;叶汝汉;韦文蔚;尹冲;潘文龙;;核磁共振法鉴定表面活性剂[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7期
3 程相春;;DNA与几种表面活性剂的作用[J];化学工程师;2011年06期
4 余汇军;王树立;江光世;张慧娟;于永涛;;表面活性剂对CO_2水合物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周燕;姜震;张煜;;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在乌南油田的应用[J];青海石油;2011年02期
6 戴灵超;陶月红;张昭;张本刚;斯建勇;刘琰璐;;几种表面活性剂对两种作物安全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关向杰;杨海君;盛博文;黄水娥;;典型环境污染物修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9期
8 王慧;徐胜;陈玮;何兴元;曾妍锋;;土壤菲污染对两种草坪草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8期
9 蒋文胜;;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对制冷效能的影响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1年05期
10 陶晓辉;陈友存;;溶剂热法合成ZnO微米棒及其光催化性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宁;表面活性剂对蔬菜生长及食用安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袁淑军;新型金属络合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蒋炳英;胶束与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敏;水/有机两相催化体系中铑—膦配合物催化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陈洪;油气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范金石;甲壳低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8 谭本祝;混合办公废纸脱墨化学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9 李曙光;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机理、压裂设计及评估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赵丰;界面分子组装体结构和形貌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军;可离子化有机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特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党雪平;基于表面活性剂增敏的电化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陈喜蓉;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α-Fe_2O_3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4 张晓青;压电微生物信息传感仪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刘鹏成;超细钴粉的制备工艺与表面改性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6 韩永才;乙醇/水混合溶液中表面活性剂CTAB自组装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包莉;表面活性剂介质中8-羟基喹啉的光谱分析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于延芬;热水解法制备纳米TiO_2及其薄膜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刘三军;一水硬铝石浮选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5年
10 韩建华;表面活性剂与诺氟沙星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856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