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大气颗粒物开放源尘成分谱特征分析及重金属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05 20:13

  本文关键词:大气颗粒物开放源尘成分谱特征分析及重金属风险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气颗粒物是目前环境空气的重要污染物,应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是解决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手段,而颗粒物源成分谱的建立是化学质量平衡模型的基础。本研究采集晋城市开放源尘(城市扬尘、道路尘、土壤尘)样品,通过再悬浮采样器收集PM10和PM2.5样品,进行元素分析、离子分析、碳分析,建立开放源尘PM10和PM2.5的成分谱,并对开放源尘重金属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地壳元素为城市扬尘、道路尘、土壤尘成分谱中含量最丰富的物种。道路尘中痕量元素的百分含量最高,道路尘PM10中痕量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比城市扬尘和土壤尘高出11.92%和72.77%,道路尘PM2.5中痕量元素分别比城市扬尘和土壤尘高出74.43%和252.26%。这表明道路尘更容易受到人为源污染。三种尘中痕量元素、元素碳、有机碳、离子的百分含量均在PM2.5上最高,表明痕量元素、元素碳、有机碳、离子容易富集在细颗粒上。主要原因是有机碳和元素碳要来源于燃烧源排放的颗粒物,燃烧源主要排放的是细颗粒物。(2)以山西省土壤背景值为参比系统,以Al为参比元素计算了晋城市开放源尘PM10和PM2.5重金属富集因子,结果显示三种尘中富集因子最高的元素为As、Cd、Pb,表现为显著以上富集,其中城市扬尘中As和土壤尘PM2.5中Pb为强烈富集,Ni、Cu、Zn大多为中度富集,同时受到人为源和自然源的影响。V、Cr、Mn富集因子小于2,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三种尘的富集因子PM2.5PM10,颗粒物粒径越小,重金属富集因子越高,表明细颗粒物更容易受到人为源的污染。(3)地累积指数结果显示晋城市城市扬尘和土壤尘中Cr、Mn、V、Co地累积指数小于1,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Ni、Cu、Zn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源和人为源的影响,As、Cd、Pb受人为源影响很大,与富集因子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4)就晋城市三种开放源而言,PM10和PM2.5中重金属三种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强度对儿童和成人均为经手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总非致癌风险城市扬尘道路尘土壤尘,且PM2.5PM10。PM10和PM2.5中五种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值均为PM2.5PM10,表明细颗粒的致癌风险较高;三种尘总致癌风险表现为道路尘城市扬尘土壤尘,五种重金属的致癌风险值顺序为CrAsCoNiCd。
【关键词】:开放源尘 成分谱 重金属 环境风险 健康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X82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12
  • 1.1.1 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9
  • 1.1.2 大气颗粒物来源9-10
  • 1.1.3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10-12
  • 1.2 国内外对开放源的研究12-14
  • 1.2.1 开放源定义12
  • 1.2.2 开放源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12-13
  • 1.2.3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监测技术13-14
  • 1.3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来源14-16
  • 1.3.1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解析方法14-15
  • 1.3.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源识别15
  • 1.3.3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危害15-16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16-19
  • 1.4.1 研究意义16
  • 1.4.2 研究内容16-17
  • 1.4.3 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开放源样品采集与分析19-31
  • 2.1 研究区域概况19-20
  • 2.1.1 地理环境19
  • 2.1.2 气候气象19-20
  • 2.1.3 风向与风速20
  • 2.1.4 能源结构20
  • 2.2 开放源样品采集20-25
  • 2.2.1 采样原则20-21
  • 2.2.2 采样点位21-25
  • 2.3 颗粒物样品前处理25-27
  • 2.4 样品分析27-31
  • 2.4.1 元素分析27-28
  • 2.4.2 离子分析28-29
  • 2.4.3 碳分析29-31
  • 第三章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组成特征分析31-41
  • 3.1 PM_(2.5) 和PM_(10)成分谱的组成31-35
  • 3.2 地壳物质组成重构35-36
  • 3.3 成分谱相似性比较36-38
  • 3.3.1 同一开放源PM_(10)和PM_(2.5) 成分谱相似性比较36-37
  • 3.3.2 同一粒径不同开放源成分谱相似性比较37-38
  • 3.3.3 晋城市与东营市开放源成分谱相似性比较38
  • 3.4 小结38-41
  • 第四章 开放源尘上重金属元素环境风险评价41-53
  • 4.1 富集因子分析41-45
  • 4.2 地累积指数分析45-48
  • 4.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48-51
  • 4.4 小结51-53
  • 第五章 开放源尘上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53-63
  • 5.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53-56
  • 5.1.1 暴露量计算模型53-54
  • 5.1.2 健康风险评价体系54-56
  • 5.2 开放源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56-61
  • 5.2.1 非致癌风险评价56-57
  • 5.2.2 致癌风险评价57-61
  • 5.3 小结61-6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6.1 结论63-64
  • 6.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刚;新的研究报告确认大气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2 江英;大气颗粒物中的铂族金属[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3 王婉,刘咸德,狄一安,赵立蔚,郭冬发,鲁毅强;天津市大气颗粒物铅的同位素丰度比测定[J];环境化学;2002年06期

4 江刚;大气颗粒物上的农药[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5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7期

6 贺斌;抚顺市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特征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3期

7 王荫淞,李爱国,魏仑,张元勋,李德义,裘惠源,李燕,张桂林,谢亚宁,张静,张元茂,山祖慈;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种态[J];核技术;2004年11期

8 谢云霞,罗文峰,李后强;大气颗粒物的分形特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6期

9 贺斌,张志军;大气颗粒物组分解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年01期

10 朱光华;;大气颗粒物采样膜本底值的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普;周来东;王治渊;;成都市城区大气颗粒物估计背景值研究[A];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白志鹏;;大气颗粒物环境基准研究历程与展望[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何翔;钱枫;李\,

本文编号:424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24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