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19 08:59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安石油大学》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耿懿  

【摘要】:S160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较富集的一个地区。其勘探目的层系主要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2油层亚组。为了掌握该区地质及油藏特征,本次研究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地质、测录井、生产测试、分析化验、试油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多种测试方法及分析手段,深入地、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地层、构造、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以及储层特征,并进行储层地质建模研究。通过研究识别出本区目的层长6: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两种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储层的骨架砂体。在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出长62储层基本属于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物性自深部向上部有逐渐变好的趋势。综合考虑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储层物性(主要为孔隙度和渗透率)、砂体厚度、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等,将本区储层分别归类为:Ⅲa~Ⅳb类,其中Ⅲa、Ⅲb类为研究区长62的好储层,Ⅲb类为研究区长62的较好储层。Ⅳa类为中等储层,Ⅳb类为差储层。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长62储层进行相控地质建模。利用分层数据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并基于序贯指示模拟技术(SIS)建立研究区储层沉积相模型。在沉积相模型基础上进行储层的相控属性建模。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建立的模型与实际较为一致,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沉积环境下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参数模拟问题,为准确评价油田储量及中后期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承焰;董春梅;任丽华;张宪国;信荃麟;刘泽容;;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2 曹斌风;孙卫;;吴旗地区薛岔区块延长组长6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6期

3 郑艳荣;屈红军;冯杨伟;王云;王力;李敏;;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1年05期

4 王志章;韩海英;;现代油藏描述关键技术[J];地学前缘;2011年05期

5 杨懋新;刘金平;王允清;赵秀红;孟繁举;;井震联合地质建模技术在扶杨油层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S1期

6 周游;程时清;张敏;;储层建模中变差函数参数的设置[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杨克文;庞军刚;李文厚;;坳陷湖盆湖岸线的确定方法——以志丹地区延长组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4期

9 吴胜和;李宇鹏;;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J];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03期

10 郭凯;史静;杨勇;;储集层随机建模中三维变差函数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向阳;南泥湾八连沟—金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D];西北大学;2011年

2 卢锋;安塞梅塌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文;宁汇荣;高会议;叶回春;黄亚捷;黄元仿;;基于各向异性的区域土壤有机碳三维模拟与空间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6期

2 李星;杨斌;朱冉;齐翃洋;;基于surfer平台的砂体厚度展布特征研究[J];辽宁化工;2016年07期

3 孙秀会;;马家嘴油田马3断块戴南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6年02期

4 尹楠鑫;熊运斌;刘云华;胡泽云;李明映;常玉丽;程瑞英;李涤淑;;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高精度构造建模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6年06期

5 罗婷婷;周立发;焦尊生;白勇;王苏里;;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应用[J];现代地质;2016年03期

6 杨涛;王栋;郑晨晨;王泽润;;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16期

7 刘登丽;顿小妹;胡胜辉;陈之贺;伍文明;;文昌HDB油田ZH1-2L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年03期

8 朱权;;高精度反演技术在大庆长垣老区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6年02期

9 李旭;李碧龙;;郝家坪地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10 尹楠鑫;李存贵;李中超;张吉;胡泽云;;苏49-01加密区有效储层分布预测及开发井距优化分析[J];中外能源;201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磊磊;酸性流体参与的成岩过程中水岩化学作用及对砂岩储层孔隙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2 蔡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储层致密与成藏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蓉;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牟智全;歧口凹陷深层沙三段地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任孟坤;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武渝;子长油田z201井区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耿懿;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斌;定边油田东仁沟区长2储集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4 赵亮;鄂尔多斯盆地白家岔沟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成岩作用[D];西北大学;2013年

5 罗麟;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M-Y油区长_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从军;单启铜;时维成;朱遂伟;;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朱晓燕;赵永刚;田随良;李小宝;张宝金;;城华油田华152井区外围长3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S1期

3 张瑞;王琪;姚泾利;李树同;李小燕;郝乐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世湖盆中部长6段储层成岩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6期

4 王志章;何刚;;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3期

5 刘媛;朱筱敏;张思梦;赵东娜;;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6 黄思静;黄可可;冯文立;佟宏鹏;刘丽红;张雪花;;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9年05期

7 冯永春;王建民;;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年04期

8 时保宏;赵靖舟;孟祥振;罗然昊;;鄂尔多斯盆地高含水油藏李家岔长6油藏成藏机理[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魏嘉;唐杰;岳承祺;武港山;;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研究[J];石油物探;2008年04期

10 左智峰;戚颖;葛小瑞;郭西峰;杨友运;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火山物质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峰;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层序演化及岩性油藏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作用与构造变动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2 王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储层地质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丽君;唐洪;颜其彬;邓川;袁霞;;浅谈地质建模中存在的问题[J];断块油气田;2007年06期

2 武军昌;黄继新;葛书义;郭松伟;张克鑫;;新项目评价中快速地质建模方法探讨——以X区块新项目评价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8期

3 孙立春;郭丽娜;何娟;吴梦阳;倪军娥;;地质建模中基于响应面代理的不确定性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盛学香;于景锋;李林;;杜229块超稠油油藏地质建模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1期

5 翟雨阳;孙志超;;地质建模技术在河间油田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6 钟思瑛;;沙埝已开发油田地质建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2期

7 梁德玉;管波;盛廷福;;基于数值模拟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5期

8 张岚;赵春明;霍春亮;苏进昌;吕坐彬;;随钻地质建模一体化综合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S1期

9 于金彪;杨耀忠;戴涛;宋道万;龚蔚青;;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应用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5期

10 黄文欢;陈琼瑶;;层次地质建模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长福;吴小军;郑强;;储层随机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鑫磊;姚长利;郑元满;;二度体地质建模过程中地质体自动划分算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永庆;李洁;渠永宏;吕晓光;陈舒薇;徐罗滨;;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测井条件下精细储层表征及地质建模技术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杨龙;车明;周建堂;康丽侠;詹健;李儒春;;基于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在侏罗系油藏开发的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娜;刘展;魏合龙;;基于GIS的二维地质建模研究与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祁光;吕庆田;吴燕冈;严加永;;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3D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任建国;赵常胜;;MineSight软件在矿山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8 杜玉山;;中高渗砂岩储层地质建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三集)[C];2008年

9 赵世华;薛春纪;刘淑文;曾荣;;基于克里金法的三维矿床地质建模初探[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冬梅;于天中;杨正明;张训华;;裂缝性火成岩油藏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冲;[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徐哲;[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黄新波;[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翁正平;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曹永娜;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韦学锐;河流储层相控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鸿博;塔河1区三叠系底水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及治水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渝;子长油田z201井区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翟飞飞;OIV在油藏地质建模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朱珊姗;基于录井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王强;江桥地区江75区块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高鹏;南一区东部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耿懿;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田红;适合于数值模拟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程慧;基于地震资料的地质建模及效果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韩汝峰;河南油田泌浅57区块地质建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袁友为;水平井地质建模与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38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