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变率下弱风化花岗岩压缩性能及损伤破裂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D315
【部分图文】:
第一章绪论6(c)广义流变模型(d)时效损伤本构模型图1.2动态本构模型2006年单仁亮等[64]在研究无烟煤动态损伤本构模型时引入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65],说明图1.2中的模型对“软岩”实用性不强。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是胡时胜等[65]为适用混凝土,基于1981年朱兆祥、王礼立和唐志平针对工程塑料首次提出的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66]而改进的。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由非线性弹簧E0、低频Maxwell体1和高频Maxwell体2并联组成,物理模型如图1.3a,结合热激活损伤演化模型,得到计及损伤动态演化的ZWT方程[67,68](MD-ZWT模型):e1200121expexpttttDEdEd(1.6)23e0E(1.7)1DthDKε>εth(1.8)混凝土、岩石[64,65]脆性材料在弹性阶段σ-ε曲线呈线性,故取σe(ε)的第一项;为便于研究用弹性模量折减法宏观定义损伤变量,D=1-E(εi)/E0,其中E(εi)为σ-ε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割线模量,E0为初始弹性模量,物理模型同图1.3a。对于高应变率花岗岩的SHPB试验,凌天龙等[69]将低频Maxwell体1等效为弹模为E1的弹簧,令Ea=E0+E1,则(1.6)可化简为:a2021expttDEEd(1.9)在考虑损伤时对ZWT模型整体做损伤处理,存在物理意义模糊的问题,故赵光明等[70]将ZWT模型中非线性弹簧换成损伤体D0,损伤体强度沿用文[58],物理模型如图1.3b,本构模型为:112212exp1exp1expmDEEE(1.10)李淼[71]对模型1.3b进行简化,直接剔除低频Maxwell体1,损伤体强度沿用文[60],物理模型为图1.3c,本构模型为:
第一章绪论72202exp1expmDEEF(1.11)相较于(1.10)更加简洁。随后谢理想等[72]考虑到黏缸无损伤特性,故用损伤体代替ZWT模型中的弹性元件,损伤体与黏缸串联,组成低频损伤黏弹体1和高频损伤黏弹体2,物理模型如图1.3d,损伤体强度沿用文[58],本构模型为:121122expexp11220exp11mmmDEEeEe(1.12)该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适用于不同应变率的软岩和混凝土,能反映复杂的动态力学特性,但需要确定11个参数。(a)ZWT模型(b)软岩改进ZWT模型(c)改进ZWT简化模型(d)黏弹性损伤模型图1.3ZWT模型及其改进模型除此之外,朱晶晶[59]综述了其他岩石动态本构模型,如动态损伤累积模型、NAG模型、TCK模型、J-H模型、Rajendran-Grove模型等[73-78]。综上,采用流变元件和损伤体组合建立动态损伤本构模型时,反映岩石真实动力学行为模型的复杂性与工程应用要求的简洁性相矛盾,建立统一的岩石动力学模型难度更大。因此,部分学者从岩石的σ-ε曲线出发,以损伤力学为基础,分段构建岩石动态本构模型[79-81]。众多研究中,鲜有对孔裂隙发育的风化岩石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进行研究的,用流变元件构造本构模型时难以反映岩石真实力学行为,且存在上述矛盾。以弱风化花岗岩试验的σ-ε曲线出发,研究分段构建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简洁方法是必要的,可为风化壳岩土工程的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高径比为1的弱风化(下)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李化敏;顾合龙;王晨;;动静组合加载含水煤样能量耗散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2 胡时胜;王礼立;宋力;张磊;;Hopkinson压杆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爆炸与冲击;2014年06期
3 谢先启;;精细爆破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4年11期
4 金解放;李夕兵;邱灿;陶伟;周学进;;岩石循环冲击损伤演化模型及静载荷对损伤累积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5 王宇;李晓;武艳芳;贲雨星;李定守;赫建明;张搏;;脆性岩石起裂应力水平与脆性指标关系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6 谢理想;赵光明;孟祥瑞;;软岩及混凝土材料损伤型黏弹性动态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7 赵光明;谢理想;孟祥瑞;;软岩的动态力学本构模型[J];爆炸与冲击;2013年02期
8 朱晶晶;李夕兵;宫凤强;王世鸣;;单轴循环冲击下岩石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9 周科平;李杰林;许玉娟;张亚民;;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测定[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10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茅蓉蓉;高应变率下煤系砂岩抗拉性能及损伤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李淼;节理岩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及应力波传播特征的试验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3 何理;临近边坡精确延时控制爆破地震效应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明;高温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系砂岩损伤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晶晶;循环冲击载荷下岩石力学特性与损伤模型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4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7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