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传承与流变:民间传统小吃的生存实践 ——以浦市古镇为观察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07 08:09
  “食”,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求的来源。而传统食品,对于许多民众而言则常为“饱腹”之物,因而人们期初的关注点便是食品本身的味道。在此基础上,民间传统小吃的经营制作者们,也将经营理念的核心点放在如何保持传统小吃最原始的形态与口味上。随着地方文化旅游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外来元素涌入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中,这其中也包括对传统饮食的影响。本文将以叙事手法来展现民间传统小吃在当下的适应性行为。以湘西浦市古镇为例,作为浦市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当地传统小吃及其经营者们,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之下,将自家商品与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尝试性结合,于是许多曾仅在地方盛行民间传统小吃开始进入食客们的事业当中。在此过程中,作为重要影响元素的外来食客,不仅想要在此进行休闲与娱乐活动,同时,他们自身所持有的口味喜好、对饮食制作的好奇心等都影响着这些传统小吃经营者们的原有经营理念与模式。因而了解这些民间传统小吃经营者们如何做出反应以来展演他们所持有的经验世界,对往后传统饮食行业的发展大有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田野工作中的参与观察法,深入田野点以三类经营者为观察对象。首先,本文通过阅读文献与搜集地方材料等方法来刻画出浦市镇在繁盛时期中多元化...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承与流变:民间传统小吃的生存实践 ——以浦市古镇为观察中心


现饭糕与糖馓

米粉,馄饨


CJ馄饨与米粉

洪灾,市镇,房屋


发起第一波洪峰,席卷的房屋木头、木板、烂船、树枝等等杂物,像小山一样堵塞在浦市镇沿江平缓地带。洪水逐渐淹没了码头,并涌进了浦市镇内。大桥堵塞的洪水回流到上游,低洼的田湾一片汪洋。而1996年的这次特大洪灾,既有大自然的原因,譬如春夏之交贵州高原及湖南结合部的多雨、大雨、集中降雨,此区域的地质结构容易暴发山洪等,同时更有明清以来人为的原因:从明代开始,清水江流域开始原始性的大开发,朝廷屯军,大量移民迁入,垦殖山地,清代大规模采伐林木,水土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在抗灾与治理能力上却极弱。图2-11996年沅江特大洪灾在经历过1996年特大洪灾之后,沿河流域延的原有老住宅区与木质房屋多数已经不存在或者已不再使用,也正是在这次沅水天灾之后,浦市开始修建起现有的河堤。此后,浦市居民在修缮房屋时,就将房内一层的建材换成为石灰与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职业的兴起缘由及启示[J]. 刘治彦.  人民论坛. 2019(27)
[2]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纽芬兰华人春节庆祝的历史、文化表演与仪式过程[J]. 李牧.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8(03)
[3]地方性知识的创制与日常生活世界——一项家乡人类学考察[J]. 田养邑,周福盛.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3)
[4]饮食人类学中的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J]. 杨洁琼.  美食研究. 2017(02)
[5]灵的秘语——以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样为中心[J]. 邓启耀.  文艺研究. 2016(02)
[6]稻米与麦穗的对话:南北交汇的淮河饮食文化[J]. 何宏,赵炜.  美食研究. 2015(04)
[7]感官民族志:理论、实践与表征[J]. 张连海.  民族研究. 2015(02)
[8]名城视角下的美食街区开发策略研究[J]. 张旗.  美食研究. 2014(04)
[9]苏州同里古镇小吃产业化开发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古镇小吃产业化研究[J]. 郭贵祥.  特区经济. 2014(09)
[10]中国饮食文化遗产中“品尝”的人类学解释[J].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 周红.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旅游开发背景下民间舞台艺术团体对观众的建构研究[D]. 易静林怡.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 李璋奇.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人类学视角下的浦市龙舟节研究[D]. 李嘉豪.湖南师范大学 2017
[4]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D]. 姜雅琪.吉首大学 2017
[5]福州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叶婷.福建师范大学 2014
[6]城市的味觉记忆研究[D]. 袁鸿菲.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地方性知识研究[D]. 汪德飞.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23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123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3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