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解质研究及器件结构探索
本文关键词: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解质研究及器件结构探索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 光电致变色器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氧化还原 光学调制 光电转换 聚(3 4-(2 2-二甲基丙烯二氧基)噻吩)
【摘要】: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光学特性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通常表现为颜色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外电压改变了材料的氧化还原状态,而材料在氧化态和还原态下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是电致变色技术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巧妙结合,这种器件在光下无需外加电源,仅通过改变外界状态(如两电极间的线路状态、光照强度等),便可实现对透光量的调控,这一性质使其在建筑节能领域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本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共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氧化还原电解质对光电致变色器件(PECD)性能影响的探究。PECD作为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中最为经典的一类,但目前的PECD很难兼获高的透过率差值和快速的响应时间,尤其当采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时,PECD的光学调制性能往往很难令人满意。此外在DSSC中应用最广泛的I-/13-电解液由于其过深的颜色,因此并不适合应用于光电致变色器件中。本论文旨在获得高光学调制性能的PECD,我们制备了基于钌基染料N719和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聚(3,4-(2,2-二甲基丙烯二氧基)噻吩)(PProDOT-Me2)的光电致变色器件,并研究不同氧化还原电解液对器件工作性能的影响。这些电解液包括:同属卤族元素的Br-/Br3-电解液和I-/I3-电解液;三种钴金属配合物,分别是[Co(bpy)3]n+、[Co(phen)3]n+和[Co(NO2-phen)3]n+;三种有机小分子材料。我们发现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对光电致变色器件的透过率差值有很大影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的电解液可以氧化PProDOT-Me2薄膜使其完全褪色,从而可以大幅提升PECD在褪色态时的透过率,使器件获得高的透过率差值。但是如果进入PProDOT-Me2薄膜中的电子不足以抗衡电解液对PProDOT-Me2的氧化作用,那么PECD将难以实现着色。因此,在选用高氧化还原电位的电解液时,器件具有一个合适的短路电流值还是必需的。此外,电致变色薄膜与电解液之间的电荷转移阻抗也影响着PECD的褪色时间,阻抗越小,褪色时间越快。采用Br-/Br3-电解液的PECD最终获得了超过40%的最大透过率差值和3秒以内的着色/褪色响应时间,同时器件也表现出了优秀的循环稳定性。第二部分为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探索。由于在PECD的结构中,电致变色部分和Ti02/染料部分是处于"面对面"的一种状态,因此PECD在褪色态时会显示出深色染料分子的颜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设计了两种可以在无色透明与深蓝色之间切换的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1)通过将染料部分与电致变色部分在沿器件厚度方向上错开,加上使用完全无色透明的四丁基溴化铵(TBABr)电解液,最终器件可以在光照下实现短路着色/开路褪色,而无需外加电压;(2)通过在同一片导电基板上集成电致变色部分与光伏部分,且两者互不重叠,同时选用在可见光区域有高透过率的LiBr/Br2电解液,最终器件可以在光下变成深蓝色,而在弱光下或暗处则呈现无色透明的状态。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种由DSSC和自擦除电致变色器件串联构成的自供能电致变色体系,当体系中的光伏部分与自擦除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线路连通时,自擦除电致变色器件变成深色态;当体系中的光伏部分与自擦除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线路断开时,自擦除电致变色器件自动回复到透明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383.1;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晶;付中玉;李昕;;导电聚合物基电致变色器件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1期
2 陈丽娴;卢彦婷;翁少煌;周剑章;林仲华;;固态聚苯胺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和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3期
3 董子尧;李昕;徐坚;;大面积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徐彦忠,丘沐钦,,丘思畴,戴进;微机电致变色器件测试系统研究[J];功能材料;1994年03期
5 张公正;四十宫龙德;;聚合物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性能[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6年03期
6 李晓霞;马超杰;;反射型聚苯胺基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研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年03期
7 张金伟;刁训刚;王怀义;王天民;武哲;舒远杰;;ITO/WO_3/LiTaO_3/NiO_x/ITO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09期
8 陈丽娴;翁少煌;周剑章;林仲华;;固态导电聚合物多色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4期
9 梁飞跃;董子尧;李昕;;聚(3,4-二溴噻吩)及其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张邱平;辛斌杰;林兰天;;用于智能纺织品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豪;;全固态塑料电致变色器件的研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晓霞;张胜虎;许鹏程;;聚苯胺基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设计与研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3 王昊;代国亮;范浩森;赵宁;肖红;徐坚;;反射型与透射型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与比较[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梅;郑建明;徐春叶;;紫精化合物及其电致变色器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杨树威;吴星明;郑建明;徐春叶;;新型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的研发[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6 郑建明;韦友秀;李梅;徐春叶;;喷雾法制备V_2O_5薄膜的物理特性研究及其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吴星明;杨树威;徐春叶;;磷酸噻吩用于高分子电致变色器件中ITO的表面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董子尧;李昕;;纳米TiO_2-CeO_2在大面积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春叶;章婧;;PProDOT-Me_2的不同氧化还原组装状态的电致变色器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冯博学;何毓阳;陈冲;伞海生;刘化然;张欣;刘金良;唐为国;尹经敏;;基于WO3/NiO_x膜系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星明;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解质研究及器件结构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李梅;新型紫精化合物及多功能电致变色器件的探索与开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李海玲;新型WO_3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杜青;供体—受体型共轭聚合物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伟;全固态WO_3基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光伦;基于FPGA的电致变色器件自适应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叶涛;多功能集成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陈丽娴;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器件[D];厦门大学;2009年
5 王昊;基于导电聚合物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饶凯;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董子尧;导电聚合物基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8 张卫;三联吡啶类配合物制备与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350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5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