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多糖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水处理性能

发布时间:2017-12-29 18:02

  本文关键词:多糖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水处理性能 出处:《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气凝胶 天然多糖 油水分离 重金属离子 吸附


【摘要】:气凝胶是一种新型的低密度、高孔隙率且具有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的固态材料,已在热学、声学、光学和电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气凝胶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特性赋予了其在吸附材料领域的价值,已被列为十大热门科学技术之一。国际上气凝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机、有机和无机-有机复合三类气凝胶,随着气凝胶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广,气凝胶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原料的选择范围逐渐在扩大。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气凝胶的开发和各种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气凝胶应用新领域的探索。为丰富和发展气凝胶理论,拓宽其应用领域,本论文以天然多糖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系列的新型气凝胶,并对其水处理性能做了相关研究。1.以竹溶解浆为原料,通过等离子体刻蚀、硅烷试剂修饰及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低密度(0.034g/cm3)、高孔隙率(98.5%)及高机械强度的纤维素气凝胶吸油材料。所制备的气凝胶结构类似于蜂窝状,具有完善的3D网络结构和贯穿的孔道,展现了很好的油/水选择性、较高的油吸附能力以及储油能力。气凝胶还具有稳定的超疏水(WCA156°)及超亲油(OCA=0°)的特性,即使经历很强的机械摩擦及恶劣的环境(如酸、碱及高盐溶液),仍能很好的保持其超疏水及超亲油的特性,说明该气凝胶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及抗化学腐蚀能力。此外,所制备的气凝胶具有较好的循环利用性。2.以脱脂棉为原材料,低温下用NaOH/尿素/水体系对其进行溶解,得到再生纤维素溶液。依次经过溶胶-凝胶和冷冻干燥过程制备再生纤维素气凝胶。将硅烷修饰的不同粒径Ti02颗粒,通过喷涂的方式负载到再生纤维素气凝胶的表面,制备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纤维素气凝胶。该气凝胶具有稳定的超疏水(WCA= 172°)及超亲油(OCA= 0°)的特性以及良好的油水分离性能,分离效率高达99%。此外,该气凝胶具有很好的抗化学腐蚀性(耐强酸、强碱及高盐溶液)和良好的耐久性,对其实现工业化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受自然界超亲水抗油污染表面的启发,以海藻酸钠为基体,分别以氧化石墨烯和纳米纤维素为增强体,通过冷冻干燥和离子交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海藻酸盐基气凝胶。考察了气凝胶在空气中及水下的浸润性质,研究了其水下超疏油性质的形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的机械强度比纯组分的海藻酸钠气凝胶有了明显的改善。气凝胶表面的粗糙结构和表面大量的亲水基团赋予了其良好的水下超疏油的特性(OCA150°)。更重要的是,该气凝胶主要成分海藻酸盐赋予了其良好的耐盐性,可以在海水中浸泡30天后仍能保持水下超疏油的能力。此外,所制备的气凝胶还具有较高的油水分离效率(99.6%),水通量(≥3.8 L m-2 s-1)以及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至少可循环使用40次)。该类型气凝胶简单、绿色的制备方法结合其优良的分离性能和良好的重复利用性,使其实现在海洋环境中的油水分离应用成为可能。4.以纳米纤维素为增强体,壳聚糖为基体,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复合气凝胶。该气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以及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羟基官能团,有利于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高效吸附。研究了气凝胶对重金属离子Cu2+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 pH值,吸附时间和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了气凝胶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气凝胶对Cu2+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而且主要为化学吸附。气凝胶对Cu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最大吸附量可达81.21 mg/g。另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对Cu2+吸附能力仍能保持在85%以上。该气凝胶对金属离子较强的吸附性及其可重复使用性,使其成为废水处理中极具应用前景的吸附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27.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气凝胶玻璃[J];硅酸盐通报;2000年04期

2 徐超;周斌;解德滨;沈军;倪星元;徐展;;超低密度SiO2气凝胶快速制备的新方法[J];材料导报;2006年06期

3 何方;赵红雨;赵海雷;崔巍;徐三魁;;气凝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12期

4 ;气凝胶,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1期

5 沈军,,王珏,吴翔;气凝胶──一种结构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3期

6 王珏,沈军;有机气凝胶和碳气凝胶的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1994年04期

7 王珏,周斌,吴卫东,沈军;硅气凝胶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1995年01期

8 ;利用离子液体制造二氧化硅气凝胶[J];现代化工;2000年08期

9 李冀辉,胡劲松;有机气凝胶研究进展(Ⅰ)──有机气凝胶发现、制备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李冀辉,胡劲松;有机气凝胶研究进展(Ⅱ)——有机气凝胶的特性与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杰;张俐娜;Shigenori Kuga;;高强度纤维素/SiO2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2 姚先周;胡子君;孙陈诚;李俊宁;张宏波;;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结构的热设计[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3 刘世明;王慧;曾令可;;纳米SiO_2气凝胶的性能表征与分形维数[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4 邓忠生;黄耀东;魏建东;杨靖;王珏;沈军;陈玲燕;吴爱梅;;二氧化硅气凝胶的表面修饰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刘宁;符若文;;球状有机气凝胶及其炭气凝胶的结构[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常智;赵海雷;何方;仇卫华;周国治;曲选辉;;掺杂纤维的硅石气凝胶的结构与性能[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珏;沈军;张波;蒋伟阳;陆献平;;有机气凝胶的热传输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任洪波;张林;杜爱民;;快速制备块状氧化铁气凝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大祥;冯坚;周新贵;张长瑞;王娟;张浩;;低温下酸/碱两步法制备氧化硅气凝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赵南;冯坚;姜勇刚;高庆福;冯军宗;;耐高温气凝胶隔热材料[A];2011·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未末;年创产值20亿 气凝胶蕴含惊人商机[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龙;“蓝烟”袅袅向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2年

3 西藏圣一新能源股份公司研究院院长 李光武;气凝胶:可以改变世界的多功能新材料[N];中国建材报;2013年

4 宏文;二氧化硅气凝胶有望产业化[N];中国建材报;2013年

5 戚翔;世界最轻固体将改变世界[N];工人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何秦江;投资两亿 年产三吨[N];绍兴日报;2006年

7 彭红;中国气凝胶产品打破美国垄断局面[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彭红;气凝胶产业化开启纳诺高科有望成最大供应商[N];中国质量报;2008年

9 通讯员 周炜 朱海洋 记者 潘剑凯;浙大实验室诞生超轻气凝胶[N];光明日报;2013年

10 闫洁;女科学家一次偶然经历,稻壳变废为宝[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松;二氧化硅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吸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龙涛;块状钛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张勇;三聚氰胺基复合气凝胶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马玉花;氧化银基复合水凝胶膜/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5 李治;增韧疏水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备及燃烧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6 于志龙;酚醛树脂气凝胶及其衍生碳气凝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李玉歧;多糖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水处理性能[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8 郑文芝;二氧化硅气凝胶研制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忠强;氧化物气凝胶的制备、结构和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徐海s

本文编号:1351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51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4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