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成像技术的闪光过梁爆破机制及焊接接头性能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数字成像技术的闪光过梁爆破机制及焊接接头性能相关性研究 出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成像 闪光焊接 机理 过梁爆破 热处理 接头性能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数字成像技术即利用高速摄影系统、红外热像系统等手段,从闪光过梁爆破、端面状态、加热效率、焊接温度场等方面研究交流和直流两种焊接模式下机理方面的不同。文中主要针对移动式钢轨闪光焊机进行研究,因此主要研究工频交流和中频逆变直流焊接过程;同时,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全数字IGBT感应加热系统,对闪光焊后接头正火进行了试验分析,在验证这种新型设备可用于钢轨焊后热处理的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焊接热处理对闪光焊接接头性能的改善。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试验和分析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两种模式下焊接闪平阶段面积较大的火口多分布于轨头上,且面积大、深度大的火口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粘连造成的;对于深度较小、面积较小的火口,多是由于过梁爆破造成的;火口形状因子与其形成因素相关,闪光和粘连同时作用时,火口形状较为规则,而过梁爆破会造成形状脱离基本圆形,当过梁爆破结合了粘连一并发生时,形成的火口形状更不规则,且多发生在轨底,这与观察到的灰斑出现型式较为贴合;(2)加速烧化阶段具有几个阶段中最高的闪光频次,脉动闪光阶段的闪光频次最低;连续闪光阶段具有最强的闪光烈度,脉动阶段的闪光烈度最弱;脉动阶段闪光加热因子最高,加速烧化阶段闪光加热因子最低;闪光均匀度方面,最不均匀的是闪平阶段,最均匀的是脉动阶段;(3)各阶段的闪光特征值均与各阶段机理相匹配,定量的验证了所述理论分析;在整个闪光过程,闪光带来的加热效果远低于脉动时短路的加热效果;(4)在被焊两端面相互靠近未发生接触时,两端面间存在非常微小的电弧放电现象,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在闪光发生过程的前期,闪光飞溅的金属液滴有一定的方向性,但随后就转变为向四周均匀飞溅的方式,未观测到受电磁力等作用下的飞溅方向性偏移;(5)两种模式下焊接,闪光阶段初期均存在不稳定闪光的情况;脉动闪光阶段结束时,两种模式焊接的加热区温度均达到最高,但在温度梯度方面,直流模式下稍大于交流模式;(6)直流焊接各阶段的平均闪光频次均高于交流焊接的对应阶段,闪光烈度与闪光加热因子均小于交流焊接;(7)直流焊接短路阻抗值远低于交流焊接,更有利于焊接过程中的闪光稳定,对提高焊接质量有利;(8)从断口观察和断口灰斑扫描结果看,两种模式焊接所产生的灰班成分并无明显区别;(9)采用新型的全数字串联谐振IGBT钢轨热处理设备能够有效降低热处理电源的尺寸,解决了以往热处理电源维护要求高,体积庞大的问题;热处理工艺方面采用恒功率法进行热处理时温度均匀性较好、加热重现性较好;该热处理设备可以满足钢轨闪光焊后热处理需求,并通过性能试验,验证了热处理后接头性能明显改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21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全;多次返修对16MnR板焊接接头性能影响的试验及分析[J];压力容器;2001年02期
2 许贵芝;;影响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若干因素[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7年04期
3 何龙标;李路明;吴敏生;;电弧超声参数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亢裕庆;;焊接接头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2年13期
5 汪国正;;异质钢材焊接接头性能及工艺分析[J];建筑机械化;1991年03期
6 屈金山;王元良;雷万钧;;铝合金6063焊接接头性能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7 雷斌隆,高勇;用性能梯度曲线研究异种钢焊接接头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3年10期
8 杨政祥;热校形对焊接接头性能影响的探讨[J];压力容器;1990年01期
9 张学良;万秀颖;郑竹林;安国会;;摩擦焊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性能影响的正交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06年04期
10 马立彩;孙燕洁;王锋;胡峗;;2519/5A06异种铝合金熔焊焊接接头性能试验研究[J];航天制造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荣锋;;爆炸处理提高钢材与焊接接头性能新技术[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长利;赵秀芝;;空间热循环及原子氧对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张亚奇;李春光;李宜男;;异种钢隔离层焊接接头性能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制造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段欣;杨万良;宋亚峰;张艳;高杰;;L360QS/N08825复合管及焊接接头性能研究[A];第三届层压金属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路全彬;铝合金焊接材料洁净度表征及增熵劣化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2 张琪;基于数字成像技术的闪光过梁爆破机制及焊接接头性能相关性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兆彬;构架转向架用S355J2W+N低合金钢及其接头热矫正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2 赵伟松;低电热条件下脉冲电流辅助焊接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夏羽;能量的传递与转换作用对磁脉冲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4 尹文锋;316L/Q235异种钢焊接接头性能研究及焊接过程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5 赵宾灵;风机叶轮用合金钢材料及其焊接接头性能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春艳;WC-30Co/碳钢异质接头TIG焊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D];大连铁道学院;2001年
7 郝剑;活性剂对Inconel 601镍基高温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2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5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