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单极和偶极随钻声波测井理论模拟与分波传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05:06

  本文关键词:单极和偶极随钻声波测井理论模拟与分波传播特性研究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弹性波 随钻 声波测井 模式波 震电效应


【摘要】:近些年来,在钻井的同时进行测井的随钻测井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钻井完成后再进行井中测量的电缆测井技术相比,随钻测井具有对井孔的破坏程度小,能够进行地质导向钻井,测井成本较低等技术优点。随钻核磁、随钻电阻率等测井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但是,在随钻声波测井中却存在着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在测井过程中,沿着仪器传播的钻铤波会干扰甚至掩盖地层波的信号,导致无法准确获取地层的有效信息。另一个是如何从随钻声波测井中获取慢速地层的横波速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随钻声波测井为工程背景,研究单极源随钻声波测井和和偶极源声场随钻声波测井时声波的传播规律,分析了钻铤波的特点,并理论模拟了随钻声测井条件下因地层动电耦合效应而产生的电磁信号,考察了采用这种方法突出地层信号的可行性。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建立了随钻声测井理论分析模型,并模拟获得了单极和偶极随钻声场的全波波形。随钻全波中存在着临界折射波和多种模式波,为了研究这些分波在井孔中的传播机制,必须采用分波分析的方法对随钻声场进行处理。首先证明了有且仅有地层的纵、横波支点才是随钻声场的实质支点,随后结合声场的辐射条件确定了被积函数在复波数平面内的黎曼叶选择范围。在完成声场函数的单值化后,采用二维搜索法确定了被积函数的极点,由垂直割线积分和留数定理分别获得支点和极点对声场的贡献。对单极随钻声场的分波进行了计算研究,先计算出了各个分波在频域上的频散、衰减和激发强度曲线,随后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了它们在时域上的波形。发现地层泄漏模式波对单极声场中的临界折射波有着明显的贡献。钻铤波不是只在钻铤内传播,而是在整个井孔中传播。钻铤波在地层中的激发强度甚至大于纵波在地层中的激发强度。地层的存在虽然几乎不影响单极钻铤波的频散,但明显改变了钻铤波的衰减和激发特性,因此在设计削弱钻铤波的方案时,需要在井孔的模型中进行考虑。当频率高于2k Hz后,单极钻铤波在钻铤内壁的幅度要高于其在钻铤外壁的幅度,在钻铤内壁刻槽可更有效地削弱钻铤波。给出了偶极声场中各个分波的频散、衰减和激发强度曲线。发现地层对偶极钻铤波的影响十分明显,偶极一阶钻铤波在井孔中出现了低频截止现象,且其截止速度就是地层的横波速度。偶极随钻声场中还存在着一个流-固界面波,这个波始终是非泄漏模式波,因此可以从这个波获得地层的衰减信息。在慢速地层中,当频率较高(大于10k Hz)时,界面波的频散比较弱且它的速度对地层横波速度十分敏感。因此,建议将偶极随钻的声源中心频率设为10k Hz,通过测量界面波的速度来反演地层横波速度。采用只考虑声诱导电磁场而忽略电磁场对声场反作用的方法和准静态假设重新推导了随钻测井中声波诱导震电场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地层平均围压和孔隙流体压强的关系,由地层的平均围压获得了孔隙内流体压强。采用实轴积分法分别计算随钻声场和其诱导产生震电场的全波波形。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孔隙流体压强梯度对声诱导震电场有着明显的作用,尤其在斯通利波的声电转换中起主导作用。随钻震电场中仍然存在着以声场中钻铤波速度传播的信号,但其在电场中的相对幅度要小于声场中钻铤波的相对幅度。这些结果表明,随钻震电测井可以有效地削弱钻铤波的幅度,但不能完全消除钻铤波的影响。最后,当频率过高或是层较厚时,柱面声场计算过程中会出现数值溢出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归一化的贝塞尔函数和广义传递矩阵法推广到了多极源柱面声场的计算中。分别推导了多极源激发时的固-固、液-固和固-液界面的广义传递系数矩阵。计算结果说明了该方法可以用于计算存在多个固、液层的多极井孔声场,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模拟高频和存在厚层时的柱面声场。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 there are two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field of borehole acoustic logging .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 the normalized Bessel function and generalized transfer matrix method are extended to the calculation of multi - polar source cylindrical sound field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2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声波测井技术综述[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2 乔文孝;鞠晓东;车小花;卢俊强;;从换能器技术的变化看声波测井技术的发展[J];物理;2011年02期

3 法林;田勇;吕菱;;声波测井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石油仪器;2011年01期

4 乔文孝;鞠晓东;车小花;卢俊强;;声波测井技术研究进展[J];测井技术;2011年01期

5 唐军;章成广;;《声波测井》课程改革与实践方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新锋;;声波测井在测井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7期

7 辛守涛;李超;;浅谈声波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09期

8 张金钟;“环行声波测井理论初探”一文的讨论[J];测井技术;1986年02期

9 杨焕成;;提高声波测井设备的优良度[J];测井技术;1987年04期

10 占庆;;声波测井技术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文河;鞠晓东;乔文孝;卢俊强;;三维声波测井传感器试验系统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曹雪砷;车小花;乔文孝;吴金平;吴文河;赵玉宏;;声波测井相控圆弧接收阵的指向性测量[A];融合与创新:新世纪物理声学的发展——二零一二年度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李长文;强毓明;李国利;;对电缆声波测井技术发展的几点认识[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丛健生;李希强;孙德兴;王秀明;;偶极子声波测井换能器高低温性能实验测量[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董庆德;王克协;;关于声波测井中共振模式的讨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楚泽涵;乔文孝;;声波测井进展[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7 薛梅;楚泽涵;;声波测井仪器发展评述[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秦绪英;陈有明;;声波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匹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崔志文;王克协;刘金霞;储昭坦;;多极源随钻声波测井的理论与数值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罗少成;汪中浩;向子涛;黎泽刚;;水平井声波测井曲线环境校正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罗永华 通讯员 许敬文;经受超高温“烤”验 测出高品质资料[N];中国石油报;2014年

2 通讯员 汤玮 李亚敏 孙金花;集团公司举办随钻声波测井关键技术交流会[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柳悦;国内首次实现远探测声波测井[N];天津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婷;朱正亚——我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N];四川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晓波;单极和偶极随钻声波测井理论模拟与分波传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王飞;交叉偶极声波测井资料处理及在致密气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苏远大;随钻声波测井仪器最优化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何万兵;奇异结构原子核的巨偶极共振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年

5 侯广进;固体NMR中偶极重耦技术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伟;正交偶极子声波测井的质量控制及资料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孙锋;反射声波测井资料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张敏;基于声波测井信息的地应力分析与裂缝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程琳;基于基追踪的测井信号分离[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咸光全;超声波测井换能器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曹相军;大容量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7 曲建芳;介质声阻抗对声波测井曲线幅度的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李鹏举;声波测井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方法[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9 庄春喜;随钻声测井隔声体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张美玲;随钻声波测井仪器隔声体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58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58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