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热害矿井热环境特性及调温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矿井热害 切入点:巷道围岩 出处:《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矿井逐步进入深部开采,深井开采伴随的热害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矿井的正常生产。深井开采通风路线长,巷道暴露面积大,高地温围岩作用效应造成了矿井通风流温度高。为有效控制深井热害,有必要开展高温热害矿井巷道围岩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调控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热害矿井风流温度预测、深井巷道围岩温度场测试、巷道围岩与风流换热特性实验、降温方案的初步设计及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建立了深井巷道沿程风流温度预测数学模型,提供了深部开采热环境评价依据,给出了“假设-修正”的快速试算解法;开展了高地温巷道围岩温度分布的实测研究,揭示了巷道调热圈范围及温度分布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利用自主设计的巷道围岩导热和传热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对影响巷道调热圈的热物理参数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揭示了这些参数对巷道调热圈分布特征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巷道围岩调热圈调热储能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冬、夏两季交替情况下的理论储冷(热)量;并由此建立了模拟巷道围岩非稳态温度场的数值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季节性风流温度作用条件下巷道围岩温度场的演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效空调方法对巷道围岩调热圈的温度调节能力进行了经济性评价,证明了其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深井巷道沿程风流温度预测数学模型。通过研究深部矿井中各种热源的特点,基于传热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总结分析了热源的放热计算模型和深井巷道围岩非稳态导热与对流放热的换热模型;建立了深部矿井巷道风流温度预测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风温预测数学模型的“假设-修正”的迭代试算法,可以获得计算结果的快速收敛;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程序;以三河尖矿深部开采的实际应用,验证了风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2)通过矿井巷道调热圈温度场的实测,详细研究了深部开采热害严重的三河尖矿巷道围岩调热圈周期性变化的动态规律,并揭示了巷道调热圈物理范围特性及温度场分布的演化特征。通过实测结果数据的整理,得到如下结论:总结了五类典型的巷道围岩调热圈分布模式;综合考虑围岩体的热物理性质、地层热环境条和边界条件等影响因素,对这五类巷道围岩调热圈的发生和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根据对各种类型巷道围岩调热圈的分析,总结出了能够决定其不同形态、不同物理范围、不同变化规律的关键热物理参数和适宜作为高温矿井调热巷道的巷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未来进行降温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3)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巷道围岩导热和传热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并采用该装置系统定量地分析了不同热物理参数对巷道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通风速度对巷道围岩温度场进入稳定阶段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对围岩温度分布边界的影响并不明显;围岩的热扩散系数对围岩温度曲线到达稳定状态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曲线的形态与趋于稳定后的终态影响不大;改变围岩含水率对温度场的范围大小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的持续时间有限;具有阻热圈结构的巷道对传热影响较大,相当于增大介质的总热阻,致使围岩到达新热稳定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增长;提出了巷道围岩调热圈调热储能数学模型。(4)建立了巷道围岩非稳态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基于三河尖矿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巷道围岩调热圈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具体成果为:对三河尖矿3km长的巷道,联合提出的巷道围岩调热圈调热储能数学模型,基于瞬态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巷道风流温度与围岩非稳态温度场的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在季节性风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内温度分布的演化规律,进一步验证了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结果,同时估算了巷道储存冷量,最后对调热圈中冷量的利用进行了经济性评价,提出了三河尖矿基于巷道调热圈的矿井自调温技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7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长乐;何小龙;邵艳菊;;煤矿井下三维巷道的空间数据及拓扑关系研究[J];煤;2012年04期
2 ;生产矿井改革巷道布置合理集中生产经验交流会[J];煤炭科学技术;1976年Z2期
3 ;改革巷道布置 合理集中生产[J];煤炭科学技术;1977年04期
4 邹声华;特殊并联巷道风流方向不稳定性的探讨[J];煤矿安全;1989年01期
5 邓联枝;红旗煤矿巷道布置的改进及优化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1996年06期
6 彭余生,李建国,郑晓民;优化巷道布置 实现高产高效[J];河北煤炭;2001年04期
7 刘萍,邹辉;鸣山矿改革巷道布置的认识与实践[J];江西煤炭科技;2001年01期
8 金志刚,程绪友,丁序海 ,张国平;改革巷道布置集中生产,强化管理高产高效[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06期
9 雷引民;近距离难采煤层巷道布置的形式[J];西山科技;2002年S1期
10 王宝山;;巷道布置改革是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景礼;李向阳;李友军;孙中光;董明磊;;错层位巷道布置在矿区绿色开采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海龙;郜锦柱;;改进支护技术 控制巷道破坏[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3 张云宁;罗广利;谢安军;;复杂边角煤柱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方式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倪兴华;;兖州矿区厚煤层巷道布置的改革与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友学;周伟;王海龙;;断裂构造与巷道稳固性研究[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万里;;煤(岩)和CO_2突出危险区的采场巷道布置[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7 李红清;宋金海;;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布置优化实践浅析[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8 ;用BM-1型多点位移计研究金川矿巷道围岩的位移[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9 赵景礼;王志强;郝万东;何谟义;王飞;王晓军;;改革巷道布置 提高厚煤层回采率[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序[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孙炎宾;每一个皮带架都有编号[N];中国煤炭报;2007年
2 徐利 陈松慧 杨沛洁;朝川矿三井一水平关闭有序[N];平顶山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帅;深部热害矿井热环境特性及调温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黄龙现(Hwang RyongHyon);节理岩体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3 范文生;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的错层位巷道布置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家成;厚煤层分层开采巷道布置与支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邵淑成;下分层综采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与巷道布置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3 冯志强;神东矿区倾斜长壁巷道布置最佳参烽可视化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4 肖同强;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及巷道布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若祥;巷道不良部位支护机理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强;口孜东矿深部地应力分布与巷道布置关系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7 石奉华;巷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袁国辉;上行卸压开采顶板巷道布置时空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9 苏昭桂;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量的反演算法及其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72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7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