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稠环噻吩类窄带隙聚合物的设计及光电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9:19

  本文关键词:稠环噻吩类窄带隙聚合物的设计及光电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带宽小于2.0 eV,基于电子给体-电子受体交替共聚的窄带隙聚合物已经成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主流。目前,大多数窄带隙聚合物难以均衡带隙控制,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能级排列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合成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电子给体单元、电子受体单元,以及基于电子给体-电子受体交替共聚的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考察聚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优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艺条件,研究聚合物结构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揭示共轭结构对聚合物带隙、吸收光谱以及能级排列的影响,开发高性能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本论文第二章中,以咔唑桥连三苯基胺基团作为电子给体单元和电子受体单元吡咯并吡咯二酮(DPP),噻唑并[5,4-d]噻唑(TTz)共聚合成两种二维窄带隙聚合物PTCDPP和PTCTTz。讨论了不同电子受体单元对聚合物光谱吸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咔唑单元作为二维侧链对PTCDPP的光伏性能的影响。优化基于PTCDPP的太阳能电池器件FTO/Ti02/PTCDPP:PCBM/Mo03/Al的光电转化效率,考虑PTCDPP:PCBM质量比,活性层的退火工艺,高沸点溶剂添加剂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发现:最优的器件效率是活性层PTCDPP:PCBM (1:4, w/w)用3%(v/v)1,8-二碘辛烷(DIO)的邻二氯苯溶液成膜,80℃退火后得到,器件参数为PCE= 2.65%,Jsc= 4.47 mA/cm2, Voc= 0.80 V, FF= 0.37。此系列聚合物的开发针对空穴迁移率与吸收波谱难以均衡,从聚合物结构设计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第三章以苯并三噻吩(BTT)为电子供体单元,和DPP, TTz,噻吩吡咯二酮(TPD)和二噻唑并[4,5-g]喹喔啉(DTBTQx)等电子受体单元交替共聚得到一系列光学带宽1.20 eV-1.80 eV的窄带隙聚合物PBTTDPP, PBTTTTz, PBTTTPD和PBTTDTBTQx,分析不同电子受体结构对聚合物带隙、吸收光谱、能级排列的作用机制。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为ITO/PEDOT4083 (40 nm)/聚合物:PC71BM (80 nm)/Al (80 nm),考虑不同的聚合物/PC71BM质量比,加入聚[(9,9-二辛基-2,7-芴)-并(9,9-双(3’-(N,N-二甲氨基)丙基)-2,7-芴)](PFN)层等因素的优化工艺,活性层PBTTTTz:PC71BM (1:1, w/w)没有加PFN层的器件取得了PCE为1.38%,Jsc为5.46 mA/cm2, Foc为0.51 V,FF为0.50的结果。上述光伏器件的优化条件为BTT基窄带隙聚合物的器件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第四章以萘并二噻吩(NDT)单元和DPP, TTz, TPD和DTBTQx等受体单元采用直接芳基化聚合反应的方法得到一系列的聚合物PNDTDPP, PNDTTTz, PNDTTPD和PNDTDTBTQx。此系列聚合物的光学带宽在1.20 eV~1.80 eV, HOMO能级为-4.94 eV~-5.28 eV, LUMO能级为-3.42 eV~-3.77 eV,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能,希望能得到Jsc比较高的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材料。目前基于这类聚合物的太阳能电池器件检测正在进行中。第五章中通过在双溴代的苯环上闭环反应得到4,8-二溴苯并呋喃[5,6-b]呋喃的中间产物,通过典型的钯催化下金属转移的偶联反应如Suzuki, Still等反应可以得到4,8位取代基修饰苯并二呋喃(BDF)单元,避免了以苯并二呋喃4,8-二酮作为中间产物,通过类似苯并二噻吩(BDT)衍生物的拓展方式带来的限制。本章中以4,8-二溴苯并呋喃[5,6-b]呋喃为中间产物合成了几种BDF单元衍生物的电子供体:巯烷基取代BDF单元(BDF-S),三异丙基硅炔基取代BDF单元(TIPSBDF),烷基噻吩基取代BDF单元(BDFT),巯烷基噻吩基取代BDF单元(BDFT-S),并和电子受体单元DPP, TTz和DTBTQx等Still聚合得到了一系列的聚合物。分析不同电子受体单元以及不同给体单元对聚合物带隙、吸收光谱、能级排列的作用机制。目前基于这类聚合物的太阳能电池器件测试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窄带隙聚合物 苯并[1 2-b:3 4-b’:5 6-d"]三噻吩 苯并呋喃[5 6-b]呋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3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常用英文缩写注释表12-14
  • 1 绪论14-38
  • 1.1 引言14-15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概况15-17
  • 1.3 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7-18
  • 1.3.1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17
  • 1.3.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17-18
  • 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表征18-20
  • 1.4.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相关参数18-20
  • 1.5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能级设计与活性层工艺20-21
  • 1.6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21-37
  • 1.6.1 聚合物太阳能受体材料21-22
  • 1.6.2 聚合物太阳能给体材料22-36
  • 1.6.3 高效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关键36-37
  •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7-38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7-38
  • 2 咔唑桥连三苯胺的二维窄带隙聚合物38-57
  • 2.1 引言38-40
  • 2.2 实验部分40-47
  • 2.2.1 实验药品40-41
  • 2.2.2 表征设备与仪器41
  • 2.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41-47
  • 2.3 结果与讨论47-57
  • 2.3.1 聚合物的分子量47-48
  • 2.3.2 聚合物的热学性质48-49
  • 2.3.3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49-50
  • 2.3.4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50-52
  • 2.3.5 聚合物器件的光伏性能52-55
  • 2.3.6 本章小结55-57
  • 3 苯并[1,2-b:3,4-b’:5,6-d”]三噻吩的窄带隙聚合物57-78
  • 3.1 引言57-59
  • 3.2 实验部分59-69
  • 3.2.1 原料与试剂59
  • 3.2.2 表征设备与仪器59-60
  • 3.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60-69
  • 3.3 结果与讨论69-78
  • 3.3.1 聚合物的分子量69
  • 3.3.2 聚合物的热学性质69-70
  • 3.3.3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70-72
  • 3.3.4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72-74
  • 3.3.5 聚合物器件的光伏性能74-77
  • 3.3.6 本章小结77-78
  • 4 萘并[2,1-b:3,4-b’]二噻吩的窄带隙聚合物78-89
  • 4.1 引言78-79
  • 4.2 实验部分79-83
  • 4.2.1 原料与试剂79
  • 4.2.2 表征设备与仪器79
  • 4.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79-83
  • 4.3 结果与讨论83-89
  • 4.3.1 聚合物的分子量83-84
  • 4.3.2 聚合物的热学性质84
  • 4.3.3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84-86
  • 4.3.4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86-88
  • 4.3.5 本章小结88-89
  • 5 苯并二呋喃稠环的构建以及其窄带隙聚合物89-112
  • 5.1 引言89-90
  • 5.2 实验部分90-103
  • 5.2.1 原料与试剂90
  • 5.2.2 表征设备与仪器90-91
  • 5.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91-103
  • 5.3 结果与讨论103-112
  • 5.3.1 聚合物的分子量103-104
  • 5.3.2 聚合物的热学性质104
  • 5.3.3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104-108
  • 5.3.4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108-110
  • 5.3.5 本章小结110-112
  • 6 结论112-116
  • 6.1 结论112-114
  •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14-115
  • 6.3 展望115-116
  • 参考文献116-138
  • 致谢138-139
  • 附录139-141
  • 附图141-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传和;聚合物薄膜展平装置[J];塑料科技;1991年03期

2 申南竹;;给微电子技术带来新前景的聚合物[J];化学世界;1991年04期

3 徐僖;聚合物的溶渗性、混容性和耐环境浸蚀性[J];工程塑料应用;1980年01期

4 胡廷永;聚合物摩擦学的研究动向—记国际聚合物磨损及其控制讨论会[J];固体润滑;1985年03期

5 潘慧铭;难粘聚合物的粘结[J];塑料工业;1979年03期

6 戚克学;新型感光材料——感光聚合物的应用[J];塑料科技;1990年04期

7 李福秀;;新型电子材料——聚合物[J];今日科技;1989年08期

8 唐舜英;储连江;潘仁云;周其云;袁惠根;;有机低分子物在聚合物中的渗透[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9年01期

9 马文杰,黄子铮;聚合物材料在保存食品方面的应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5年02期

10 林伟峰;周建华;游佰强;王晨;;纳米颗粒对极化聚合物的非线性驰豫特性的影响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启云;胡文兵;;聚合物超薄膜结构松弛的分子模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2 董小宁;张俊彦;卞凤玲;程锦春;;耐溶剂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及其表征[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贺耀龙;胡宏玖;张俊乾;李达开;朱文书;周沙叙;赵峰;;聚合物薄膜物理老化中的尺度效应[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温建忠;谢耩;汪国平;王建波;;聚合物薄膜表面大面积金属纳米颗粒的均匀沉积及其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曾雪锋;岳瑞峰;吴建刚;胡欢;董良;刘理天;;一种新型厌水性碳氟聚合物薄膜的制备[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卢迎习;孙俊奇;吕男;沈家骢;;层状组装聚合物薄膜的室温纳米压印[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吸收谱和二次谐波产生的温度特性[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卢甜;蔡雪刁;;含噻吩的共聚物有序薄膜的制备及电性能测试[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郝聚民;邱玲;沈玉全;杨艳芳;沈启舜;曹庄琪;韩梅娟;朱传凤;万立骏;;光学质量电光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光调制性能[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10 杨德才;EdwinL.Thomas;;制备高度取向超薄聚合物薄膜的新方法[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梓桦;聚合物薄膜修复破裂血管[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进;含炔基芴的新型共轭半导体光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2 黄渊帅;基于苯并二噻吩及芴的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陈娟;电场活化聚合物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徐张平;基于双氧噻吩衍生物的可溶液操作电致变色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赵晓林;纳米结构铁电聚合物薄膜器件的制备与物理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卞临沂;稠环噻吩类窄带隙聚合物的设计及光电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铁风;介电高弹聚合物力电行为研究与器件设计[D];浙江大学;2012年

8 刘惠;复杂聚合物薄膜体系的去润湿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张庆辉;聚合物能带的调控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费旭;聚合物光波导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磊;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的光谱下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厚宽;润湿脊发展动力学与聚合物薄膜黏弹性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冯正洋;可降解聚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田松;新型热固性含氟聚芳醚的制备与性能[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李根举;外场作用下聚合物薄膜微结构的变化及不稳定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孙刚;聚合物太阳电池电极修饰材料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王猛;基于氟代喹喔啉D-π-A型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李泉;非晶聚合物界面上聚β-羟基丁酸酯超薄膜动熔融重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王志灵;全聚合物波导微环无热化设计及衬底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海容;聚乙稀醇膜材料氚衰变辐照效应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稠环噻吩类窄带隙聚合物的设计及光电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69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