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硅氧玻璃中稀土离子的掺杂量优化和发光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7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稀土掺杂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工艺及发光强度
1.2.1 稀土掺杂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工艺
1.2.2 稀土掺杂高硅氧玻璃发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1.3 稀土离子掺杂工艺优化的国内外现状
1.3.1 稀土掺杂高硅氧玻璃发光强度的研究现状
1.3.2 高硅氧玻璃中稀土离子掺杂量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2 高硅氧玻璃中稀土离子掺杂量的理论模型
2.1 吸附的基本原理
2.1.1 吸附的概念
2.1.2 固液吸附的原理
2.2 扩散的基本原理
2.2.1 扩散的概念
2.2.2 多孔介质中的分子扩散原理
2.3 多孔玻璃中稀土离子掺杂机理分析
2.4 稀土离子表面吸附的机理分析
2.5 稀土离子孔隙扩散的机理分析
2.6 稀土离子掺杂量的理论模型
2.7 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定量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稀土离子掺杂量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稀土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稀土离子浓度分布的定量分析
3.1.2 稀土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稀土离子孔隙扩散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稀土离子孔隙扩散通量的定量分析
3.2.2 稀土离子孔隙扩散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稀土离子表面吸附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稀土离子表面吸附量的范围
3.3.2 稀土离子表面吸附量的定量分析
3.3.3 稀土离子表面吸附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稀土离子掺杂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4.1 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实验测试方法选择
4.1.1 稀土离子溶液浓度变化测试
4.1.2 多孔玻璃中稀土离子掺杂量测试
4.2 多孔玻璃参数测试
4.2.1 比表面积和孔容积
4.2.2 表面羟基浓度
4.2.3 曲折因子
4.3 掺杂溶液浓度对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3+
浓度对掺杂量的影响'> 4.3.1 Ce
3+
浓度对掺杂量的影响
3+浓度对掺杂量的影响'> 4.3.2 Sm3+浓度对掺杂量的影响
4.4 掺杂时间对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4.5 多孔参数对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3+浓度对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4.6 Al3+浓度对稀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高硅氧玻璃中单掺稀土离子掺杂量的优化和发光性能研究
5.1 稀土掺杂高硅氧玻璃发光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高硅氧玻璃中稀土离子的离子间距离
3+掺杂量的优化和发光性能研究'> 5.3 Ce3+掺杂量的优化和发光性能研究
5.3.1 掺杂溶液浓度不同
5.3.2 掺杂时间不同
3+含量不同'> 5.3.3 Al3+含量不同
5.3.4 稀土掺杂多孔玻璃的烧结机理分析
3+掺杂量的优化和发光性能研究'> 5.4 Sm3+掺杂量的优化和发光性能研究
3+掺杂量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5.4.1 Sm3+掺杂量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3+掺杂量对荧光寿命的影响'> 5.4.2 Sm3+掺杂量对荧光寿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白光高硅氧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6.1 高硅氧玻璃实现白光的掺杂方案选择
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6.2 Eu2+/Dy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3+之间的能量传递'> 6.2.1 高硅氧玻璃中Eu2+、Dy3+之间的能量传递
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6.2.2 Eu2+/Dy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3+/Dy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6.3 Ce3+/Dy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3+、Dy3+之间的能量传递'> 6.3.1 高硅氧玻璃中Ce3+、Dy3+之间的能量传递
3+/Dy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6.3.2 Ce3+/Dy3+共掺高硅氧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3+/Dy3+共掺高硅氧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 6.4 激发波长和带宽对Ce3+/Dy3+共掺高硅氧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
6.4.1 LED芯片光谱的计算模型
6.4.2 激发光波长的影响
6.4.3 激发光带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岳;刘立新;朱婵媛;;热处理对多孔玻璃性能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永和;;电离势 电负性[J];分子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3 凌达仁,郑祖英,张生栋,但贵萍;稀土离子在多孔阳离子交换剂内的扩散动力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12期
4 谢康,赵修建,周永恒,顾真安;Co/Ce共掺杂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和光谱性能[J];硅酸盐学报;2001年05期
5 曹志峰,张希艳,王伟忠,王晓春,赵志强,王军利;多孔玻璃微珠的研制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2年03期
6 任林娇;雷小华;陈伟民;杜晓晴;冯永安;金雷;;激发波长和带宽对Ce/Tb/Eu共掺发光玻璃发光性质的影响[J];发光学报;2013年12期
7 张凯;刘河洲;仵亚婷;胡文彬;;YAG:Ce纳米荧光粉发光的温度依赖特性[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8 于健;刘又年;陈立妙;黄可龙;;Sm~(3+)掺杂CaO-SiO_2-B_2O_3发光玻璃的制备、表征及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2期
9 孙家跃,庞文琴,石春山;稀土离子在无机微孔材料中的光谱特性[J];稀土;1990年05期
10 陈丹平;杨旅云;彭明营;汪晨;达宁;乔延波;周秦岭;朱从善;赤井智子;;Preparation and Fluorescent Property of Eu-Doped High Silica Glasses[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6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丹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含酚废水的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4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6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