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特征及成因机制

发布时间:2021-07-04 11:20
  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分布有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本文着重讨论该地区地下热水独特的分布和温泉出露特征,分析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地下热水的成因机制,阐明背斜影响下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特点,有助于丰富地下热水分布和循环的认识,同时为重庆地区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由于受到近南北向背斜的强烈控制,重庆主城区附近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和中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热储地下热水的分布类型可以概括为“盆地-背斜出露”型,即该类型既有沉积盆地型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同时在背斜的影响下又表现出出露型的特征。天然温泉主要在高隆起背斜的核部和倾末端河流切割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地形低处出露,也可在背斜倾末端非碳酸盐岩区地形有利处穿透上覆砂岩盖层涌出地表。布置在背斜两翼揭露碳酸盐岩热储层的钻井也能开采地下热水(钻井温泉)。重庆主城区附近地下热水属于中低温(32.9-57℃),弱酸至弱碱性(pH值6.2-8.46)地下热水,TDS为1620-2929 mg/L,水化学类型为SO4-Ca型。层次聚类的方法将研究区地下热水分为为:高TDS、高Ca、SO4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特征及成因机制


河间地块地下水流网剖面图(据Hubbert,1940)

剖面图,地下水,剖面图,地下热水


5下热水(Fusarietal.,2017),其地下热水的分布既受到背斜的控制,断层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在盆地地质条件下,同时又与单个背斜构造密切相关的地下热水显得更为独特,到目前为止,除四川盆地外,世界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类似特征的地下热水。因此分析总结重庆主城区附近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的独特分布和出露特征,深入研究该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特点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图1-2地下水流动系统剖面图(据Tóth,1963)1.2.2同位素在地下热水中应用的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研究地质作用的有效手段,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到解决地下热水各种关键问题的研究中。(1)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应用Craig(1961)对全球范围内大量的河水、湖水和大气降水水样2H和18O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大气降水δ2H和δ18O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δ2H=8δ18O+10(1-1)又称为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通过水样的δ2H和δ18O数据点在δ2H-δ18O关系图上的不同位置,来反映水样的来源和形成。若δ2H和δ18O数据点落在大气降水线附近则为大气降水成因;数据点落于海水值(SMOW)右下方,则为海相沉积水成因;若水样为大气降水和海相沉积水混合成因,则数据点应位于前两类位置之间;若数据点落在远离海水值的右下方,则说明为海相沉积和岩浆水混合成因(林耀庭和唐庆,1996;Zhouetal.,1997;周训等,2015)。eneretal.(2019)利用2H、18O同位素特征对土耳其安纳托利亚

方向图,大气降水,地下水,地下热水


7图1-3地下水δ2H和δ18O的值及可能偏离大气降水线的方向(据Albuetal.,1997,转引自周训等,2017)(2)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原理可测定地下热水年龄,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为3H、14C、36Cl、226Ra-222Rn等(MaoszewskiandZuber,1982;Carreon-Diazcontietal.2003;Zuberetal.2004)。226Ra-222Rn法可用下式估算热水年龄(Cherdyntsev,1971):t=ln(1)(1-4)式中,λRa为226Ra的衰变常数,4.27×10-4a-1;NRa为226Ra的含量;NRn为222Rn的含量。周海燕等(2008)利用该方法估算广东从化温泉地下热水的年龄为3-14a,并推断地下热水滞留时间短,循环过程较快。Marineretal.(2006)利用14C分析美国爱达荷州基岩(Idahobatholith)地区中低温地下热水系统的循环时间时发现,由于地热系统中不同碳源的组成和数量的不确定性,使得14C法估算的地下水年龄存在误差,最终得到地下热水的循环时间近似为6000a。(3)地下热水(温泉气体)中C元素来源的研究(δ13C-DIC、δ13C-CO2、δ13C-CH4)地下热水或温泉气体中δ13C值的变化特征可作为分析其C元素来源的可靠依据。Sraceketal.(2015)对非洲西南部纳米比亚Damara造山带的地下热水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热水中总溶解无机碳(DIC)的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δ13C-DIC值的变化范围在-4.7至-10.3‰之间,全部落在埃塞俄比亚裂谷观测值范围内(-2.1‰至-14.7‰),表明热水中C主要来源于内源性CO2的输入(Bretzleretal.,2011),同时也受到植被覆盖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温泉及地下热水的分布及成因[J]. 拓明明,周训,郭娟,王昕昀,王源,徐中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1)
[2]重庆市统景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混合作用[J]. 余琴,杨平恒,王长江,李国,张宇,张媚,谢正兰.  中国岩溶. 2017(01)
[3]A discussion of up-flow springs[J]. ZHOU Xun,WANG Xiao-cui,CAO Qin,LONG Mi,ZHENG Yu-hui,GUO Juan,SHEN Xiao-wei,ZHANG Yu-qi,TA Ming-ming,CUI Xiang-fe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04)
[4]北京地区地热水氘过量参数特征分析[J]. 刘凯,刘颖超,孙颖,刘久荣,王树芳,刘宗明.  中国地质. 2015(06)
[5]四川盆地东部高褶带三叠系地层卤水和温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周训,曹琴,尹菲,郭娟,王晓翠,张永帅,王黎栋,沈晔.  地质学报. 2015(11)
[6]重庆温泉研究进展[J]. 张宇,杨平恒,王建力,谢世友,罗顺清,樊新庆.  中国岩溶. 2015(05)
[7]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肖琼,王鹏,伍坤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8)
[8]地下热水的来源与补给机制分析——以重庆北温泉为例[J]. 肖琼,沈立成,杨雷.  重庆大学学报. 2015(04)
[9]Estimation of reservoir temperature using silica and cationic solutes geothermometers:a case study in the Tengchong geothermal area[J]. Xiaobo Zhang,Qinghai Guo,Jiexiang Li,Mingliang Liu,Yanxin Wang,Yijun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15(02)
[10]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J]. 程群,杨华林,曾敏.  中国岩溶. 2015(03)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东北部盐泉、咸泉和卤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D]. 郭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2]华蓥山区域岩溶水系统及其与龙潭煤系组合关系研究[D]. 陈盟.成都理工大学 2017
[3]云南沘江沿岸温泉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D]. 王晓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4]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D]. 孙红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5]四川盆地三叠纪富钾卤水资源量评价方法[D]. 周游.成都理工大学 2014
[6]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D]. 肖琼.西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重庆碳酸盐岩钻井地热水热储温度与结垢研究[D]. 余琴.西南大学 2017
[2]川东高褶带三叠系深层卤水和温泉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D]. 曹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3]四川盆地中西部温泉成因模式研究[D]. 崔希林.成都理工大学 2014
[4]四川盆地三叠纪盐盆富钾卤水富集规律[D]. 黄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5]川东互层式可溶岩背斜地下水径流特征研究[D]. 何明亮.成都理工大学 2013
[6]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杨雷.西南大学 2012
[7]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D]. 曾敏.成都理工大学 2012
[8]重庆市北温泉景区温泉和钙华的地球化学研究[D]. 曹云.西南大学 2007
[9]川东地区高陡构造成因机制及含油气性分析[D]. 赵裕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本文编号:3264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264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3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