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太赫兹波源与探测器技术的成熟,太赫兹波段的技术应用正在飞速发展。太赫兹波功能器件的研究对于推动太赫兹波段技术应用有积极意义。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可以在与入射波波矢平行的方向上突破电磁波衍射极限,将太赫兹波束缚在亚波长尺寸上传播,或者产生透射增强效应,使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太赫兹波透过亚波长周期阵列结构,利用太赫兹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波导效应与增强透射效应,可以促进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的研究与发展。根据表面等离子振荡的连续性差异,表面等离子激元可以分为传播性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和局域性的表面等离子激元两种。二者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本文基于对于两种表面等离子激元不同特性的研究,设计并研究了若干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仿真分析的结果:(1)理论分析了金属膜上刻蚀有亚波长空气环阵列的“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透射特性,对透射谱中两个窄带谐振峰的耦合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局域性表面等离子体特性设计了窄带滤波器,利用传播性表面等离子体特性设计了窄带偏振器。通过优化仿真参数,确定了优设计方案,并结合现有测试设备制作了样品,测试得到的窄带滤波效应和偏振特性与仿真结果一致。(2)基于对“金属-介质-金属”透射特性的分析,计了七层太赫兹调制器方案,利用传播性表面等离子体耦合与金属外侧介质介电常数相关的特性,通过改变外侧介质介电常数实现了对窄带谐振峰中心频率的调制。试制了实验样品,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3)基于表面刻蚀有亚波长周期结构金属的太赫兹表面等离子波特性,设计并制作了双层平行亚波长周期刻蚀金属板结构,该结构相较于单层结构,具有较好的低通特性,并且在表面波模式与波导模式之间有一能带间隙,可设计制作太赫兹带阻滤波器。改变两板间的距离可调节滤波器阻带特性。结合利用倾斜平板耦合器件,制作了带阻滤波器样品,阻带特性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4)利用局域性表面波横模与纵模的电场方向垂直的特性,结合传播性表面等离子激元与局域性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相互耦合,设计了十字型太赫兹分束器。通过波场分析,使用电子云模型解释了传播性表面等离子与局域性表面等离子激元相互转换过程,及其在太赫兹波分束过程中的作用。该分束器设计可以在较宽频段内实现在不改变入射波光学特性的情况下的分束。
【关键词】:太赫兹 亚波长周期阵列 透射增强现象 传播性表面等离子激元 局域性表面等离子激元 窄带滤波器 偏振器 调制器 带阻滤波器 分束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5;O539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9
- Abstract9-18
- 英汉缩略语表18-19
- 符号表19-20
- 1 绪论20-37
- 1.1 太赫兹波简介20-22
- 1.2 太赫兹波应用简介22-26
- 1.2.1 太赫兹波源22-23
- 1.2.2 太赫兹波探测器23
- 1.2.3 太赫兹实验测试系统简介23-25
- 1.2.4 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研究进展25-26
- 1.3 太赫兹表面等离子激元简介及其功能器件研究进展26-34
- 1.3.1 金属亚波长周期性结构的电磁波透射研究进展27-29
- 1.3.2 波导型表面等离子功能器件研究进展29-31
- 1.3.3 LSP研究进展31-33
- 1.3.4 太赫兹耦合结构33-34
-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章节安排34-37
- 1.4.1 选题意义34
- 1.4.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34-35
- 1.4.3 章节安排35-37
- 2 太赫兹表面等离子激元基础37-49
- 2.1 太赫兹波段的金属介电常数37-38
- 2.2 PSP理论基础38-43
- 2.2.1 真空中的平面波38-39
- 2.2.2 光滑金属表面的PSP39-41
- 2.2.3 金属一维周期性结构表面的PSP41-43
- 2.3 LSP理论基础43-46
- 2.4 数值计算方法与仿真软件46-47
- 2.4.1 时域有限差分法软件46-47
- 2.4.2 有限元法软件47
- 2.5 本章小结47-49
- 3 基于表面波透射增强现象的太赫兹波功能器件研究49-77
- 3.1 双层环状亚波长阵列结构的太赫兹波透射增强现象初步分析49-56
- 3.2 基于亚波长阵列结构的窄带滤波器及偏振器件设计与实验56-69
- 3.2.1 几何参数对窄带滤波器影响的仿真分析及窄带滤波器设计56-60
- 3.2.2 非对称周期MDM结构的设计与实验60-67
- 3.2.3 窄带偏振器的优化设计67-69
- 3.3 多层介质金属混合结构研究及太赫兹调制器仿真设计与初步实验验证69-76
- 3.4 本章小结76-77
- 4 波导型表面等离子功能器件的设计77-100
- 4.1 平行周期性刻蚀金属板结构传输特性研究及其应用77-92
- 4.1.1 平行周期性刻蚀金属板结构透射特性仿真分析77-83
- 4.1.2 太赫兹耦合结构83-85
- 4.1.3 基于平行周期性刻蚀金属板结构透射特性的太赫兹带阻滤波器实验与分析85-90
- 4.1.4 误差分析90-92
- 4.2 十字形周期性刻蚀金属结构透射特性分析及太赫兹分束器设计92-99
- 4.2.1 分束器的设计与透射特性仿真分析92-98
- 4.2.2 结构参数对分束器特性影响分析98-99
- 4.3 本章小结99-100
- 5 结论与展望100-102
- 参考文献102-110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林;陈华;汪力;彭慰先;;太赫兹波的产生、传播和探测[J];现代物理知识;2006年03期
2 江世亮;邱德青;王禹;;太赫兹:又一场“前沿革命”——该技术“空白领域”渐成热门,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生活[J];世界科学;2006年10期
3 王琳;陈鹤鸣;;太赫兹辐射源与波导耦合研究新进展[J];光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4 张刚;;浅谈太赫兹波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广场;2007年11期
5 曹铁岭;姚建铨;;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太赫兹波长测试仪[J];现代科学仪器;2008年02期
6 曹铁岭;姚建铨;郑义;;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太赫兹波波长测试方法[J];光学仪器;2008年02期
7 赵国忠;;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实验室建设[J];现代科学仪器;2009年03期
8 董庆楠;;浅谈太赫兹波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魏华;;太赫兹探测技术发展与展望[J];红外技术;2010年04期
10 张希成;;太赫兹射线——新的射线[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存林;牧凯军;;太赫兹波谱与成像[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敏;权润爱;阮双琛;梁华伟;苏红;;连续太赫兹波在产品分布检测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戴厚梅;刘劲松;;空气中产生太赫兹波过程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喜来;徐军;曹付允;朱桂芳;侯洵;;太赫兹波军事应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存林;赵国忠;;太赫兹波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存林;赵国忠;沈京玲;张岩;;太赫兹波谱与成像[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范文慧;;太赫兹波谱成像技术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国忠;梁卫华;张存林;杨国桢;;太赫兹波传播特性及成像研究[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郭澜涛;牧凯军;左剑;张振伟;张存林;;爆炸物的太赫兹超宽带光谱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宋威;李林安;王志勇;;太赫兹波时域双折射光谱应力测量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志勇;张岩:借太赫兹波“穿墙透视”[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江世亮 邱德青 实习生 王禹;太赫兹:又一场“前沿革命”[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任海军;有设备会“透视”可“分辨”爆炸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常丽君;太赫兹脉冲可提高砷化镓电子密度[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缪琴;神奇“太赫兹”改变你生活[N];成都日报;2006年
6 常丽君;科学家开发出石墨烯太赫兹设备样机[N];科技日报;2012年
7 ;英“远程透视眼”能看穿衣服,但不看“隐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实习记者 唐焘逸;反暴恐利器: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发布[N];中国航空报;2014年
9 刘霞;集成太赫兹收发器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侯铁中;太赫兹研究的中国高度[N];科技日报;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6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