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与冰碛物特征及其发育时代
本文关键词:云南大理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与冰碛物特征及其发育时代
更多相关文章: 大理点苍山 末次冰期 冰川地貌 冰碛物特征 ESR测年
【摘要】: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发育。本文对点苍山冰川地貌特征、典型的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特征、粒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点苍山冰川地貌特征和冰碛物特征进行研究,以求为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提供参考。对玉局峰北坡冰碛物进行ESR测年,对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区域MIS3b阶段冰进进行了探讨。对点苍山冰川侵蚀地貌类型和冰川堆积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平坦指数F=a/2c和长宽比对部分保存较好的冰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计算。点苍山典型冰斗的平坦指数介于1.60-3.47,平均为2.10,长宽比为0.82-2.94,平均为1.43。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标志性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在形态上,石英砂颗粒以次棱角-尖棱角状颗粒为主,边缘多为次棱脊状,表面起伏度高。机械作用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机械V形坑、平行解理面、擦痕和平行擦痕、粘附碎片、裂隙等。在石英砂颗粒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多为平行擦痕;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对点苍山冰碛物细粒组分进行粒度分析,获得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典型的冰碛物粒度组成和粒度曲线。其粒度组成主要为极细砂、极粗粉砂、粗粉砂。粒度曲线呈多峰式,为一个主峰和两个不明显的小峰,主峰出现在4~5φ,为极粗粉砂。在4~5φ出现的峰值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冰川机械磨蚀作用产物,可以为判别未知沉积物成因环境提供参考。冰碛物粒度参数用图解法求得,平均粒径Mz介于4.414~4.689φ,属于极粗粉砂。标准偏差σ介于1.150~1.411,分选程度差。偏度Ski均为正偏,代表细颗粒偏多,范围介于0.055~0.257,偏度不大。峰度Kg介于0.996~1.149之间,为常峰态分布。玉局峰北坡冰碛垄ESR测年结果分别为38ka(±10-15%)、10ka(±10-15%)、8ka(±10-15%)。该处存在MIS3b阶段、末次冰盛期MIS2阶段和全新世早期冰川作用遗迹,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期出现在MIS3b阶段,此后冰川规模逐渐减小,雪线逐渐升高。主要因为MIS3b阶段气候相对冷湿,有利于冰川作用的发育。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是该区域在共和运动(0.15Ma)以来山地抬升和末次冰期气候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冰期气候所占影响可能更大。
【关键词】:大理点苍山 末次冰期 冰川地貌 冰碛物特征 ESR测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43.6;P931.4
【目录】:
- 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前言10-27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10-14
- 1.1.1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10-11
- 1.1.2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第四纪冰川研究11-14
-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14-20
- 1.2.1 地貌塑造因素的多解性15
- 1.2.2 泥砾堆积物的冰川成因与其他成因15-16
- 1.2.3 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期间环境16-17
- 1.2.4 第四纪冰期划分与对比17-19
- 1.2.5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第四纪冰川发育19-20
- 1.3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20-23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3
- 1.5 本文的工作量和创新点23-27
- 2 点苍山区域概况27-36
- 2.1 研究区位置与地理概况27-28
- 2.2 区域地质与构造概况28-30
- 2.3 区域气候与土壤和植被30-32
- 2.4 点苍山末次冰期研究概况32-33
- 2.5 采样点概况33-36
- 3 点苍山冰川地貌基本特征36-46
- 3.1 点苍山冰川侵蚀地貌36-41
- 3.1.1 冰斗和冰斗湖36-39
- 3.1.2 冰川U型谷39-40
- 3.1.3 刃脊和角峰40-41
- 3.2 冰川堆积地貌41-42
- 3.3 冰斗指数和长宽比42-46
- 4 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46-67
- 4.1 不同成因环境的沉积物SEM基本特征及其频率46-49
- 4.2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流程49-50
- 4.3 石英砂扫描电镜表面特征50-54
- 4.3.1 颗粒外形52-53
- 4.3.2 机械作用特征53-54
- 4.3.3 化学作用特征54
- 4.4 对点苍山冰川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频率的分析54-59
- 4.4.1 颗粒外形频率54-57
- 4.4.2 机械作用特征频率57-58
- 4.4.3 化学作用特征频率58-59
- 4.5 与秦岭太白山末次冰期冰碛物的对比59-63
- 4.6 点苍山冰川石英砂扫描电镜认识与讨论63-67
- 5 点苍山冰碛物粒度分析67-81
- 5.1 粒度测试流程70
- 5.2 粒度参数计算70-71
- 5.3 粒度组成71-75
- 5.4 粒度参数和粒度曲线75-79
- 5.5 点苍山冰碛物粒度特征认识与讨论79-81
- 6 点苍山冰碛物ESR测年与第四纪冰川发育探讨81-95
- 6.1 点苍山冰碛物ESR测年81-85
- 6.1.1 ESR测年结果与分析82-85
- 6.2 点苍山冰川发育讨论85-91
- 6.2.1 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85-90
- 6.2.2 点苍山MIS3b阶段冰进探讨90-91
- 6.3 点苍山冰川发育的基本认识与讨论91-95
- 7 结论与讨论95-97
- 7.1 本文得到的基本认识95-96
- 7.2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96-97
- 致谢97-99
- 参考文献99-117
- 附录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镇国,张伟强;末次冰期盛期中国热带的变迁[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2 杨昕,王明星;末次冰期极盛时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模式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10期
3 李徐生;韩志勇;杨达源;房迎三;;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1期
4 庄检平;贾玉连;马春梅;胡忠;张海荣;吴敬禄;;末次冰期间冰阶晚期长江中游风尘堆积及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7年03期
5 李保华;王晓燕;;末次冰期以来中国海区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的地层学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6 李大鹏;刘蓓蓓;;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J];科技信息;2012年23期
7 赵林,邱国庆,金会军;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的形成[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8 秦善;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01期
9 介冬梅,吕金福;松嫩沙地末次冰期以来降水量和干燥度的时空变化[J];地理科学;1995年04期
10 唐领余,沈才明,孔昭宸,王富葆,廖淦标;青藏高原东部末次冰期最盛期气候的花粉证据[J];冰川冻土;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党皓文;翦知nc;成鑫荣;BASSINOT Franck;;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江;汪卫国;毛建利;;福建北部沿海层序地层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徐建;KUHNT Wolfgang;HOLBOURN Ann;ANDERSEN Nils;;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及其古气候学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徐生;杨达源;房迎山;;末次冰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风尘衍生堆积序列[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李彦彦;王建;周晓华;白世彪;曹光杰;;流速断面法在长江古流量估算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刘强;顾兆炎;刘嘉麒;吕厚远;储国强;;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植被演化与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7 党心悦;杨欢;谢树成;;末次冰期以来渭南黄土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平中;Kathleen R.Johnson;陈发虎;B.Lynn Ingram;Hai Cheng;庞福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石笋记录的末次冰期亚洲季风变化[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何潇;李清;李廷勇;王建力;王昕亚;林玉石;张美良;;重庆地区末次冰期短尺度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石笋记录[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曹兵武;马年说马:怀念马[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葛倩;晚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管清玉;末次冰期旋回气候高度不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钟艳霞;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环境变化的黄土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陈安东;云南大理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与冰碛物特征及其发育时代[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侯红明;末次冰期以来南沙海区古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6 李廷勇;重庆地区石笋古环境信息影响因素及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末次冰期北京西山黄土中高分辨率的植被演化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维明;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3 高志远;四川螺髻山末次冰期与环境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许善洋;靖远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于英鹏;沙漠边缘末次冰期旋回黄土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6 贾玉芳;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沙山沉积及其环境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类延斌;江河源区希门错岩芯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8 张贤芳;苏北里下河地区末次冰期中晚期气候与环境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利荣;末次冰期以来陕北沙漠/黄土过渡带气候记录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4年
10 程红;洛川地区末次冰期植被波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7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73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