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影响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影响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影响效应 金融支持 中介效应
【摘要】: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是13亿中国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余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农业现代化与否关乎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担负着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资本有着巨大的需求,现阶段的资本投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然而政府财政拨款是有限度的,产业发展要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还要从金融市场着手,把市场性金融资本吸引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重要补充,并在产业发展成熟的时候逐步撤离政府的扶持资本,完全由市场性金融资本所替代。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金融支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为理论背景,在系统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后,对“为何要进行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对象是什么”、“如何进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分析和解答。文章从总体影响效应、直接影响效应和中介影响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总结,并对金融支持强度进行评价用于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状况,结合金融支持的评价值,从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两方面出发就金融支持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阐明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金融支持的意义所在。然后在三元参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科技、产业、农业生态、金融和产业发展绩效6个维度的测量方程模型,从社会、科技、产业、农业生态和金融五个维度影响因素出发,就多个影响因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结果甄别出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的潜变量因素,明确金融支持的实施对象;最后在直接影响效应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从社会、科技、产业和农业生态四个角度出发,分析金融支持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介影响效应,根据实证结果甄别出主导中介影响效应的金融维度潜变量因素,并得出金融支持对社会、科技、产业和农业生态四个维度影响因素中介影响效应的大小,明确金融支持的实施方法。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金融支持强度的评价值,杨凌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考察的时间段里,杨凌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度基本处于0.2以下,最大值出现在2009年年末,达到0.195;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只有0.089。(2)结合金融支持强度的评价值,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两方面出发就金融支持对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总体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产业规模方面,金融支持强度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就增长0.242个单位;产业效率方面,金融支持强度值每增加一个单位,产业效率就增长0.151个单位。(3)结合社会、科技、产业、农业生态和金融五个维度的因素,就多个影响因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社会、科技、产业、农业生态和金融五个维度的各项因素均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通过显著性检验后得出:在社会维度,区位因素与基础设施两项因素对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在科技维度,科技研发和科研人员两项因素对产业效益有显著的影响效应,科技研发、科技政策和科研人员三项因素对社会效益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在产业维度,产品销售与产业资源两项因素对产业效益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产业运营和产业资源两项因素对社会效益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在农业生态维度,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经济两项因素对产业效益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农业政策和生态环境两项因素对社会效益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在金融维度,金融支持能力、金融支持效率、产融协调程度三项因素对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同时金融因素实证结果中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普遍高于社会、科技、产业和农业生态四项影响因素的同类数值,由此可知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4)运用社会、科技、产业、农业生态、金融和产业发展绩效6个维度的测量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因素对社会、科技、产业和农业生态四个维度的中介影响效应后得出:社会维度因素对产业效益的影响作用有52.8%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作用有47.9%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于产业效益,对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应主要以加强产融双方协调性的形式进行;对于社会效益,对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应主要以政策投放的形式进行。科技维度因素对产业效益的影响作用100%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作用有41.9%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于产业效益,对科技研发和科研人员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应主要以加强产融双方协调性的形式进行;对于社会效益,对科技研发、科研人员和科技政策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应主要以政策投放的形式进行。产业维度因素对产业效益的影响作用有43.3%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作用有64.6%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于产业效益,对产品销售和产业资源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主要以资本投入、政策投放、加强产融双方协调性三种形式进行;对于社会效益,对产业运营和产业资源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主要以政策投放、加强产融双方协调性两种形式进行。农业生态维度因素对产业效益的影响作用56.1%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作用有41.7%需要金融维度的因素来实现。对于产业效益,对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经济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主要以加强产融双方协调性表现形式进行;对于社会效益,对农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金融支持活动主要以政策投放表现形式进行。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影响效应 金融支持 中介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F83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9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7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7-25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25-28
- 1.5 可能创新之处28-29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分析29-44
- 2.1 概念界定29-33
- 2.2 基础理论33-37
- 2.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33-34
- 2.2.2 金融支持相关理论34-37
- 2.3 金融支持影响效应的作用机理37-44
- 2.3.1 金融支持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效应37-38
- 2.3.2 金融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38-41
- 2.3.3 金融支持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41-44
-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现状分析44-62
-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4-49
- 3.1.1 农业高新区44-45
- 3.1.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45-49
- 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及特征分析49-57
- 3.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总体现状49-50
- 3.2.2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50-56
- 3.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特征56-57
- 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强度评价57-62
- 3.3.1 金融支持强度的理论分析57-58
- 3.3.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58
- 3.3.3 研究方法的确定58-59
- 3.3.4 金融支持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来源59-61
- 3.3.5 金融支持强度的评价——以杨凌为例61-62
- 第四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总体影响效应62-71
- 4.1 金融支持总体影响效应62
- 4.2 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的影响效应62-66
- 4.2.1 理论分析62-63
- 4.2.2 模型构建63-64
- 4.2.3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64
- 4.2.4 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64-65
- 4.2.5 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影响效应的实证结果讨论65-66
- 4.3 金融支持对产业效率的影响效应66-70
- 4.3.1 产业效率的测算66
- 4.3.2 理论分析66-67
- 4.3.3 模型构建67-68
- 4.3.4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68
- 4.3.5 金融支持对产业效率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68-69
- 4.3.6 金融支持对产业效率影响效应的实证结果讨论69-70
- 4.4 本章小结70-71
-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直接影响效应71-100
- 5.1 多因素直接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71-74
- 5.2 模型构建74-76
- 5.3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76-80
- 5.4 数据的预处理和验证性因素分析80-90
- 5.5 多因素直接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90-97
- 5.5.1 社会维度90-92
- 5.5.2 科技维度92-93
- 5.5.3 产业维度93-94
- 5.5.4 农业生态维度94-96
- 5.5.5 金融维度96-97
- 5.6 多因素直接影响效应的实证结果讨论97-99
- 5.7 本章小结99-100
-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中介影响效应100-120
- 6.1 金融支持中介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100-104
- 6.2 模型构建104-105
- 6.3 金融支持中介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105-116
- 6.3.1 社会维度105-108
- 6.3.2 科技维度108-111
- 6.3.3 产业维度111-113
- 6.3.4 农业生态维度113-116
- 6.4 金融支持中介影响效应的实证结果讨论116-119
- 6.5 本章小结119-120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120-126
- 7.1 结论120-121
- 7.2 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措施121-125
- 7.3 研究展望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4
- 致谢134-136
- 作者简介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清文;蓬勃发展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J];中国外资;2000年03期
2 周路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四大挑战[J];深圳特区科技;2000年05期
3 ;京沪深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01期
4 李玉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J];经济视角;2000年03期
5 陈紫兰;;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J];上海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6 赵大伟;;浅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0年04期
7 杨秀;;北京,奏响高新技术乐章——祝贺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J];科技潮;2000年05期
8 张威;李光辉;宋志勇;;国际高新产业与经济发展系列报道(一)——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扫描[J];适用技术市场;2000年07期
9 肖伯男;鲁忠;田炳云;;试论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J];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Z1期
10 丛民;李学峰;;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腾飞的助推器[J];改革与开放;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程甸;胡舜;;促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创新探析[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本禄;;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傅毓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喻德华;靳丽贤;;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李云玲;王士卿;;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灰领[A];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研讨会议论文[C];2004年
6 许统生;陶然;;美、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安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7 傅有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集资金的问题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8 赵海林;;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创新[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3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肖勤;;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制度安排[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南京大学课题组;袁勤俭;;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乐琴;专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难题与对策[N];北京科技报;2002年
2 ;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N];北京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廖琪钟;高新技术产业瞄准更高目标开始新的跨越[N];贵州日报;2004年
4 孙林;高新技术产业占深圳工业半壁江山[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5 萧灼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N];国际商报;2000年
7 张文丽;构筑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8 记者 梁兴超;“七一”讲话成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竭动力[N];深圳商报;2001年
9 柳悦 黄海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N];天津日报;2005年
10 通讯员 赵伦光;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N];孝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俊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李拓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陈大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中南大学;2004年
5 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韩立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艺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唐中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97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09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