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与宏观经济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03:16

  本文关键词: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与宏观经济关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房地产价格波动 影响因素 波动特征 波动机制 一般均衡分析 宏观经济


【摘要】: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越发凸显,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作为衡量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社会和民生关注焦点。房地产价格波动不仅可以直接反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可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宏观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房地产价格波动与社会稳定和国民生活水平紧密相关。房地产价格波动是一个直观而表面的经济现象,但其形成机制、运行过程以及影响效应等都非常复杂。本文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房地产价格波动问题,研究了我国房地价格波动的特征、波动影响因素和波动机制,建立了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分析模型,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外房地产价格波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归纳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特征,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加以概念上的区分,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探究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形成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房地产价格波动过程中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波动机制,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具有趋势波动、循环波动、区域性以及传递性特征,结合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实际情况,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马尔科夫转换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态进行了研究,将房地产价格波动转换为连续状态,拟合了房地产价格的循环波动。针对区域性特征,利用了状态空间模型形式的动态因子模型估算出不同区域的区域因子和城市因子,分析了不同因子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区域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实证检验了各区域之间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传递性特征。房地产价格波动过程与其波动影响因素相关的波动机制密不可分,为此本文从波动趋势、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多个角度,系统的研究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机制,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规律。对AH模型进行了拓展,增加新的变量,构建了适宜刻画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综合模型,运用房地产价格波动模型,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范围、不同区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然后,提出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价格波动博弈模型,揭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博弈机制。最后,构建Structural-VAR-MVGARCH-BEKK模型,从均值和波动两个层面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动机制。本文最后分析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自身市场内部以及其它相关产业产生的影响效应。基于一般均衡理论,构建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房地产业自身以及其他行业的产出影响情况,对GDP、进出口、投资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等级居民账户、企业账户和政府账户的实际收入的影响效应,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涛;杨赞;刘洪玉;;我国区域市场城市房价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2 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3 张岑遥;地方政府的介入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双重压力假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皮舜,鲁桂华,武康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改进的机制设计[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5 蔡晓钰,韩丽川,吴圣佳;个人房地产购置时机选择的最优停时分析[J];系统工程;2005年01期

6 高晓慧,赵玉甫;浅谈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机制[J];中国房地产;1999年07期

7 谢百三,王巍;我国商业银行在房地产热潮中的两难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3期

8 丰雷,朱勇,谢经荣;中国地产泡沫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10期

9 杨帆;李宏谨;李勇;;泡沫经济理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10 项卫星;李宏瑾;;我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调控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1198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198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