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土地金融 农村土地所有权 农村土地承包权 农村土地经营权 农村土地抵押权
【摘要】:“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改革”是当今经济领域里比较热点的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的弱质性,“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都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资金短缺,农村资金净流出与贷款可获得性差的现象并存。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症结就是缺少好的抵押品。基于此,本文聚焦农村最具经济价值但仍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土地上,将农村土地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金化的转换,发展农村土地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实现金融普惠。本文以农村土地金融的理论基础为逻辑起点,以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变迁为逻辑主线,将对中国农村土地金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置于国际横向比较与国内纵向发展的背景下,力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三农”问题解决,从而使研究的主题与对策建议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章是绪论。本章是对论文的整体规划,包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及其溯源,也是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首先,该部分对文章中土地金融、农村土地金融等几个中心词汇进行了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其次,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土地金融相关理论及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金融理论,包括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土地收益资本化理论等。再次,对西方学者有关农村土地金融理论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和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等。第三章是从横向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土地金融进行考察与借鉴。一是德国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与公立土地银行相结合的模式;二是美国以联邦土地银行为核心的政府农业信贷体系;三是印度的以农村协作金融为特色的土地金融体系;四是台湾地区以台湾土地银行为主导的土地金融模式。通过对上述国家与地区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比较和考察,可以看出我国土地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为指导,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土地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作用。第四章是从纵向回顾中国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一是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变迁历程,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融资功能、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金融试验到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金融发展变革等;二是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成绩。一方面是建立了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以及农业保险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的正规农村土地金融机构体系,另一方面是形成了包括钱庄、合会、民间借贷、典当、民间集资、民间借贷、民间贴现组织等的非正规农村土地金融组织体系;三是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不足、农民土地抵押权受限和农村土地债券滞后;四是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主要有土地制度缺陷的限制、农业弱质性的局限、市场机制异化的制约、金融监管滞后的障碍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等。第五章是中国农村土地金融的改革实践。本章主要是在上一章纵向回顾中国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土地金融的典型模式实践进行横向比较,以便分析各种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优劣。一是以绍兴为代表的农村土地信托模式;二是以重庆江津为代表的农村土地证券化模式;三是以重庆为代表的地票交易模式;四是以吉林梨树为代表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尤其是在吉林省开展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填补了我国农村土地金融的空白,大大提高了信贷资金在农村地区的可获得性。我国目前已经开展的农村土地金融实践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总体目标都是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金融资产,实现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功能。第六章是中国农村土地金融的未来发展。我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一定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实施体制和机制再造,不断加大农村土地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此,我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村土地金融机构建设,加快农村土地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农村土地金融政策支持,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强化农村土地金融风险控制等。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农村土地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土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1.1;F83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何去何从——基于不同地区创新模式的比较[J];上海国土资源;2015年01期
2 冯辉;;普惠金融视野下企业公平融资权的法律构造研究[J];现代法学;2015年01期
3 陈晗;刘玄;;金融衍生品与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15年01期
4 古学彬;;国外农村金融支农模式评述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06期
5 孔祖根;;打造普惠型农村金融模式[J];中国金融;2013年05期
6 王f ;缪德刚;;近代化转型时期农村土地金融供给: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思想与借鉴[J];财经研究;2013年01期
7 汤敏;;普惠型金融与农村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2年16期
8 姜常青;;浅析德国农村合作金融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1年18期
9 马洪雨;;试析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J];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01期
10 吴越;吴义茂;;农地赋权及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范式[J];改革;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君;;《资本论》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严青;当前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几个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王少国;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谢文;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许清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梁邦海;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阚先学;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胥德勋;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董晓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59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5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