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心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
本文关键词:市场信心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
更多相关文章: 市场信心 预期引导 货币政策 ARDL-ECM模型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贝叶斯估计
【摘要】: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陷入自金融危机之后更大的困境,在全球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我国也经历着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严峻考验。实体经济的持续萧条开始向服务、消费等领域蔓延,宏观经济景气正面临着全面下滑的局面,反观虚拟经济中的股市和楼市,先是股市的暴涨暴跌,后是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致使"衰退型泡沫"不断呈现,宏观经济景气的全面下滑和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直接导致了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等经济主体信心的回落。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下行压力,我们不禁会思考,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如何才能有效扭转我国经济持续探底的局面,使经济发展走出低谷?以及货币政策调控如何有效地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悲观预期,以提高经济调控政策的有效传导?基于此,本文从货币政策调控通过提振经济主体市场信心、引导经济主体预期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视角出发,尝试运用一般计量模型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研究货币政策调控如何动态的影响公众的市场信心以及合理的引导公众预期等问题,考察分析利用货币政策的细微调控以及货币政策信息沟通等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具有"催化剂"效应的市场情绪,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实现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市场信心提振、公众预期引导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一、市场信心波动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构建ARDL-ECM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信心(企业家信心、消费者信心)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率、资产价格、汇率等因素对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比较来看,各驱动因素对企业家信心的影响要大于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通过结论指出未来我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关注市场信心的变化,并通过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来提高政策的有效传导。二、着重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从货币政策实际干预与央行政策信息沟通两方面考察对市场信心的影响。本章对货币政策调控与市场信心的形成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并通过构建央行信息沟通指数,利用SVAR模型实证研究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实际干预和央行信息沟通两方面调控对市场信心包括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主体的信心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我国货币政策实际干预对市场信心有一定影响,但央行政策沟通对市场信心的引导还有待进步,并指出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我们既要关注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也要注意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减少信心波动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三、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与货币政策可信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可信度越高,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引导效应就越明显,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就越好。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预期引导效应,进一步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的状况。从我国货币政策对公众和机构预期引导的实证结果以及可信度指数的研究来看,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总体水平还不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信誉度,对于引导经济主体预期,提振经济主体的市场信心,进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是非常有效的。四、通过建立包含大量宏观经济、金融信息的Factor-augmented VAR(FAVAR)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市场信心的互动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本文考察了大量宏观经济数据指标分解为因子变量以后对信心冲击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我国的市场信心在单纯对经济活动的反馈作用上是有效果的,只是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复杂作用以及各类问题的不断出现,难免会抵消信心的力量,这也就给我国货币政策在加强实施宏观预期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市场信心的政策手段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五、通过构建新凯恩斯框架下的DSGE模型,尝试将消息(预期)冲击引入到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将预期冲击与货币政策调控结合起来,考察货币政策发布的消息(预期)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引入消息(预期)冲击,相当于是中央银行在进行适当的预期管理,或者认为是中央银行通过提前发布的货币政策信号,以信息沟通的方式调整公众所掌握的信息集,引导公众的心理预期和市场信心,从而实现调控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目标,影响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技术进步的预期冲击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预期冲击都可以使得经济系统内的消费、投资、产出等主要经济变量发生共动,中央银行在通过信息沟通方式进行公众预期引导时,其提前发布的货币政策信号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根宏;林木西;;预期冲击、情绪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03期
2 纪敏;牛慕鸿;陈得文;;中国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6年02期
3 周炎;陈昆亭;;供给侧冲击、金融冲击的周期效应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4 陈红;郭丹;张佳睿;;货币政策传导信心渠道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5 王书朦;;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息沟通的预期引导效应[J];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10期
6 刘树成;;“十三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08期
7 张晓慧;;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15年02期
8 林建浩;赵文庆;;中国央行沟通指数的测度与谱分析[J];统计研究;2015年01期
9 潘再见;;中央银行沟通与利率预期: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上海金融;2014年04期
10 万志宏;曾刚;;中央银行沟通:理论、策略与效果[J];金融评论;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云清;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数量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耿鹏;公众信心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徐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D];北京大学;2008年
4 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63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6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