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及效率评价
发布时间:2017-12-08 19:26
本文关键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及效率评价
【摘要】:按较短劳动年龄段确定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将农业和工商服务业两部门作为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出路、以农户收入最大化作为家庭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已不符合包括农村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也与农户的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存在不小差距。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效率,便失去了可靠的基础。为此,本文拓宽劳动力资源的年龄限制,并引入家庭部门,在农业、工商服务业和家庭三部门的基础上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能更好地解释农户劳动力配置的行为,还可以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农户科学配置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福利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劳动力就业理论、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在具有多种选择的条件下,农户家庭以什么为依据选择合理有效的配置方式,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对就业效率、收入效率、福利效率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农村劳动力利用的相关理论提供补充,也为农户改进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提供参考。1.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户家庭及其劳动力资源分析。主要分析农户家庭类型及其人口构成,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测定及素质的评估等。(2)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抉择的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就业主观条件和外在环境变化的选择,及其配置部门的拓展,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状况、家庭人口及年龄结构、家庭资源及社会环境状况、家庭消费及发展需求对配置抉择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抉择的影响方向和强度。(3)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指标设置及其测度,分析农户家庭可支配资源及资产存量、家庭社会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影响,不同配置方式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关联。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就业效率影响方向和强度。(4)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的指标设置及其测度,以及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家庭劳动人口构成、家庭劳动人口的体能素质及技能素质对其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方向和强度。(5)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的指标设置及其测度,以及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家庭人口构成、家庭劳动人口素质对其福利效率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福利的影响方向和强度。2.研究的主要结论(1)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及配置部门需要重新界定。改革开放使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其体能和文化技术素质显著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劳动年限延长,传统的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的界定已不符合新的经济社会现实,应当按具有劳动能力又实际参加劳动的含义,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界定。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产业部门及其内部细分,农村人口对福利需求的增长又使家庭成为重要的就业部门,这不仅为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也为不同类型劳动力到适宜的部门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传统的农业和非农产业(主要是工商服务业)就业分析已不能反映现实,将家庭部门纳入就业分析框架更符合实际。根据84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61-70岁有劳动能力的共222人,70岁以上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共138人,农业劳动及部分家务劳动主要是由这些人完成。根据这一调查,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只在工商服务业部门配置的有45户,占5.4%,在农业和家庭两部门配置的有259户,占30.8%,在工商服务业和家庭两部门配置的有184户,占21.9%,在农业、工商服务业、家庭三部门配置的有352户,占41.9%。这些调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的劳动人群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而不应忽略,农户家庭是重要的就业部门而应予重视。(2)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农户将劳动力资源配置在农业部门、或非农产业部门、或家庭部门、或这三个部门的某种组合,除受家庭劳动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劳动人口的体能及技能素质的决定外,还要受家庭所拥有或可支配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和水资源)、生产设施及设备、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家庭人口构成的影响,也要受家庭社会资本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决定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家庭劳动人口和年龄结构及素质是配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配置方式选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家庭资源及资产和人口构成是配置方式选择的内部条件,内部条件越好配置方式选择的余地越大,优化选择的可能性也越高。家庭社会资本及宏观经济形势是配置方式选择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越好配置方式选择的灵活性越强,优化选择的机会也越多。对于不同的农户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优劣兼具,影响方向和强度也存在差别,在配置家庭劳动力资源时一般会综合考虑、全面权衡,以求得家庭劳动收入的增加和福利的增进。(3)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受多重影响但主导因素不明显。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就业效率主要受非农产业部门、农业部门、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及配置方式、家庭人口、家庭人均资金、家庭社会资源的正向影响,受劳动力家庭配比、家庭儿童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负向影响,这些因素都在起作用,但每个因素的作用都较为有限。在正向影响的六个因素中,劳动力非农产业部门配比的作用较大,其次是家庭社会资源、劳动配置方式、家庭人口,劳动力农业部门配比及家庭人均资金的作用很小。在负向影响的三个因素中,劳动力家庭部门配比的作用较大,高龄老人在家庭人口中的占比次之,儿童占家庭人口中的占比很小。这是因为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配比高可有效吸纳农户家庭剩余劳动力,家庭社会资源越丰富非农就业门路越多,家庭劳动力资源多部门配置有利于不同类型劳动力就业,从而使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率提升。而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越高使总劳动工时降低,高龄老人需要有劳动能力的人照料,未成年儿童也需要有劳动能力的抚育,这部分劳动力的工时都不高,从而使家庭劳动力配置的就业效率下降。(4)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影响因素较少但重点凸显。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主要受非农产业、农业、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以及配置方式、劳动人口就业率及劳动人口体能、技能素质影响,除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为负影响外,其余因素均为正影响。在发挥正影响的六个因素中,劳动人口体能的作用很小。这是因为劳动人口技能越高越容易在劳动报酬高的部门及工种中就业并带来高收入,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率越高使每个劳动人口的收入相应增加并带来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多部门配置方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使劳动收入产生群体效应并带来平均收入的增加。而家庭部门配置的劳动人口虽也创造价值,但因其劳动生产率一般不高,使所产生的价值量较少,与配置到其他部门的劳动人口相比处于劣势,不利于家庭劳动人口平均收入的提高。(5)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影响因素复杂且重点突出。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主要受非农产业、农业、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以及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家庭劳动人口的体能及技能素质的正影响,受儿童及老人占家庭人口比重的负影响。在具有正影响的七个因素中,家庭劳动人口技术素质的作用最大、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次之、家庭劳动人口体能素质又次之、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再次之,其他三个因素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人口在农业部门可从事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在非农产业部门可从事高收入的工作,其劳动收入远高于普通劳动者,可为家庭福利水平提高提供可靠经济支撑。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劳动人口的就业与收入,配置方式越合理总体就业和收入就越高,对提高家庭福利便越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部门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体能素质越好越易于适应,也有机会获取重体力劳动的高收入工作,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以改善家庭福利。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越高,从事劳动进而获取收入的家庭成员比例也越高且需供养人口较少,自然有利于提高家庭福利水平。而家庭未成年儿童及高龄老人占家庭人口比重越大,不仅需要配置劳动人口对其照料,还需要花费钱物进行供养,加之从事家庭服务的劳动人口创造的价值不高,导致家庭收入减少、支出增加,自然对提高家庭福利水平不利。3、创新与发现(1)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和配置部门的内涵有新的拓展。研究发现,随技术进步、机械设备使用、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及社会发展,农村劳动人口的劳动能力增强、劳动年限延长,且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实际参加不同类型的劳动。同时,农户劳动力资源不只是配置在农业及非农产业部门,也有一部分配置在家庭。由此提出按是否有一定劳动能力并实际参加劳动为依据重新界定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将家庭部门纳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分析框架的主张,对劳动经济学按16-60(女55岁)年龄段确定劳动力资源、以农业及非农产业两部门就业分析劳动力配置的传统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2)论证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同类型效率的影响因素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按常理,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因素对收入效率和福利效率也有影响,影响配置收入效率的因素对福利效率的影响应当类同。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劳动力资源在非农产业部门、农业部门、家庭部门的配置占比及配置方式四个因素对三类效率都有影响,而这三类效率的其他影响因素是互有区别的,且个别因素对不同效率的影响方向也不相同。如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就业效率还受农户总人口、少儿及老人占比、人均存款及现金、社会资本的影响,收入效率还受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率、劳动人口体能及技能的影响,福利效率还受少儿及老人占比、劳动人口占比、劳动人口体能及技能的影响。劳动力在家庭部门的配比对就业效率和收入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但对福利效率却有正向增进作用。依据这些结果,农户可以弥补因素短板,增强因素的正向功能,使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揭示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同类型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因素较多、但没有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相对而言,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配比所起正向作用稍大,而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所起负面作用稍大。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的影响因素较少,其中劳动人口技能、劳动人口就业率、配置方式三大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的作用很小。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的影响因素虽也较多,但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劳动人口技能及体能、配置方式、劳动人口占比,其他因素的作用十分有限。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农户便可有针对性地改进关键因素,以提高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6
,
本文编号:1267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6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