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俄边境贸易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16:34

  本文关键词:中俄边境贸易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模拟研究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对外经济贸易 绥芬河市


【摘要】:边境城市作为我国“一带一路”的节点和枢纽地区,其特有的空间区位优势不断显现,边境贸易逐渐成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面对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边境土地利用变化与边境贸易发展的双向互动视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地区为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与数学统计方法,揭示绥-波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贸易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模型,可为中俄边境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与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6期遥感影像的处理分析,从土地利用年均变化强度、地类动态度、地类转变强度及倾向度三个层次对绥-波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1990年~2016年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在研究时段内呈升→降→升的趋势,与对外贸易发展速率相吻合。绥-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与耕地的减少。耕地是建设用地的最主要转入来源,其次为林地。通过区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则发现波格拉尼奇内与绥芬河市的耕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化呈现趋同性,在时间层面则绥芬河市的变化略滞后于波格拉尼奇内市,揭示了地区间贸易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主要贸易出口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优先于主要被出口区域。(2)通过对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额与建设用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曲线回归模型。研究得出建设用地总面积与边境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93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与边境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942,显著性水平均远小于0.01,说明绥芬河市建设用地变化与边境贸易额相互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农业效益相比第三产业效益较差,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数量明显下降,林地与水体等主要环境用地则变化不大。(3)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贸易情况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子库。选取1990年~2000年及2000年~2013年两个时间段对绥芬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查清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各驱动因子之间关系。在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2011年~2016年绥芬河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基础上,选取最优空间模拟尺度并进行精度检验。(4)参照绥芬河市历史时期对外贸易和土地利用发展特点,结合当局政策,设定模拟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情景、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情景、双边互惠情景三种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构建GM模型预测各地类需求量与CLUE-S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实现了对绥芬河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模拟预测,研究得出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转入3641.76hm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剧烈,而在“双边互惠情景”下生态安全指数为0.869,区域生态风险较高。
[Abstract]:Border city as China's "The Belt and Road" node and the hub location advantages continue to appear, border tra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Fa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es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border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rade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Suifenhe - Ranicki Berger in the area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field research,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veal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in the Sui P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rade development on 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build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model, 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ino Russian border area and the reaso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nalysis of 6 remote sensing images based on intensity from the annual change of land use, land dynamic degree, to change the strength and orienta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the Sui - wave region land us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1990 ~2016 regional land use intensity was reduced to rise, rising trend in the study period,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The rate of Sui - wave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reduce with increasing and cultivated land. Cultivated land is the main source of land into construction, then through the forest. Land use change between regions, land construction in Suifenhe city and Ranicki Pogue for spatial variation of similar changes in time, level of Suifenhe city in the city of Ranicki Pogue slightly lags behind, To reveal the regional trade has a strong consistency for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ain export area prior to the main export areas. (2) of the city of Suifenhe, the foreign trade volume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 correlation analysis, curve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total area and border trade volume of 0.938, urban village and industr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border trade volume is 0.942, the significant level is far less than 0.01, indicating the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 in Suifenhe's border trade and mutual influ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agricultural benefit compared to the third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benefit is bad. Especially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d, the main environment in forest and water land changed little. (3) by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wo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e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factor database. From 1990 ~2000 and 2000 ~2013 year two tim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Suifenhe City, find out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of Suifenhe during 2011 ~2016,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electing the optimal space scale and simulation accuracy test. (4)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Suifenhe Cit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government policy, set the scene simul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foreign trad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ciprocal scenarios, three scenarios of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s. Construction predicted all kinds of demand and land CLUE-S the change of GM model, realized the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Suifenhe city in the future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studies in the "foreign trade is fast Und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scenario,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s most severely when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transferred to 3641.76hm2, while under the "bilateral reciprocity scenario", the ecological safety index is 0.869, and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is relatively high.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F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3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4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5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6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7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8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9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10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8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97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97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