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2 09:26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年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石晟屹  

【摘要】:旅游业节能减排是基于“测定-减排-补偿”的逻辑主线,现有研究从消费-直接生产视角,以“自下而上”法来进行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但因旅游业各部门的“前期-中期-后期”生命周期上的差异,难以较为全面、准确地计量其碳排放量,造成了旅游业碳漏损。本研究基于消费-完全生产视角,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投入产出分析法,认为旅游业碳排放是“原材料-中间产品-旅游产品”这一产业链条中因最终需求诱发的所有国民经济部门的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本文在梳理与分析旅游与气候变化、碳排放驱动力等重要知识点的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框架后,分别使用了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和指数分解分析法(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DA)对1997年至2010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与直接碳排放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在计量理论上,本文以《2008年国民经济账户(SNA2008)》、《2008年旅游卫星账户:概念推荐框架(TSA:RMF2008)》、《2012年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系统(SEEA 2012)》为基准,结合我国国家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标准以及研究需要实际,通过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和投入产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旅游业中间投入与优化计量能源对象数据两个方面修正,实现了对李世宏(2012),钟永德,石晟屹,李世宏(2014)“自上而下”国家尺度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法框架的优化,并构建了我国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模型。(2)在旅游业直接碳排放计量上,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CO2排放总量依次为3238.99万吨、4655.19万吨、4120.22万吨、3277.02万吨、4431.89万吨、4742.54万吨,分别占各年我国C02排放总量的1.05%、1.63%、1.19%、0.59%、0.71%、0.68%。旅游业直接C02排放量处于所有产业(23产业部门)CO2排放量排名中的第17位左右。(3)在旅游业间接碳排放计量上,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我国旅游业间接CO2排放总量依次为8085.50万吨、8866.74万吨9063.83万吨、9997.00万吨、12423.00万吨、14269.76万吨,分别占各年我国CO2排放总量的2.62%、3.11%、2.62%、1.81%、1.99%、2.03%。在我国所有产业部门中,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机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对旅游业的间接C02排放影响较大。(4)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计量上,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CO2排放量依次为11324.49万吨、13521.93万吨、13184.05万吨、13274.02万吨、16854.89万吨、19012.30万吨,分别占各年我国C02排放总量的3.67%、4.74%、3.81%、2.41%、2.69%、2.71%,呈现波动上升趋势。(5)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驱动力上,将驱动力分为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产业部门中间需求关系结构、国内旅游经济总量、入境旅游经济总量、旅游业部门经济结构、游客消费构成结构等7个因素。研究发现,在1997-2010年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67.89%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国内旅游经济总量、入境旅游经济总量、旅游业部门经济结构,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63.43%、61.78%、1.48%,负向驱动因素为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产业部门中间需求关系结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游客消费构成结构,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08.61%、-17.17%、-0.85%、-0.06%。其中,国内旅游经济总量是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是抑制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6)在旅游业直接碳排放驱动力上,将驱动力分为旅游部门能源结构、旅游非交通部门经济结构、旅游交通运输线路能耗强度、旅游非交通部门能源强度、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游客交通运输平均运距、游客人数等7个因素。研究发现,在1997-2010年间,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年均增长10.80%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游客人数、游客交通运输平均运距、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旅游非交通部门经济结构,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0.73%、6.44%、3.16%、0.70%,负向驱动因素为旅游非交通部门能源强度、旅游交通运输线路能耗强度、旅游部门能源结构,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3.82%、-11.66%、-0.81%。其中,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是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且呈现进一步波动增长的趋势。旅游非交通部门能源强度是抑制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7)进一步发现,在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上,由于本文将能源消耗处理过程中进行计量对象的优化,比较过往文献发现我国旅游业直接碳排放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旅游业间接碳排放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旅游业碳排放驱动力上,其中,规模效应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不大,活动强度效应有有助于未来碳减排。在二氧化碳增长率上,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增长率与旅游业直接碳排放的增长率基本一致,后者的波峰、波谷表现为前者的后移;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与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和国家经济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增长率更为陡峭,振幅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相对频率越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X3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2 刘梦琴;刘轶俊;;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3 蔡升桂;试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J];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10期

4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6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7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8 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基于2001~2006年的数据分解[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9 李景华;SDA模型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及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9期

10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怀採;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轶芳;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孟彦菊;投入产出模型扩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王文超;中国省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焦玮;安徽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D];安徽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从烈;;中国旅游立法的模式与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高超;陆玉麒;;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谢雨萍;向悟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4 王立国;刘娅;胡明文;魏琦;;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5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6 甄翌;;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7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8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9 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与规划调控——以泰宁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10 邵小慧;罗艳菊;袁建平;;三亚市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4 薛艳冰;王烈;任民;;铁路运营安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初探[A];第二届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陈亮;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决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华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诚;煤炭企业安全经济模型建立与投资决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冯叶;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海强;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小鸽;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静;;精英模型公共政策分析中媒体作用的反思[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3 郑云鹤;;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4 于海琴;李进;安洪光;魏庆朝;田秀君;陈蕊;;火力发电企业CO_2排放量和减排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冯良;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节能与环保;2002年09期

7 王庆一;;中国能源效率评估[J];节能与环保;2011年01期

8 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金华;秦耀辰;;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启示[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瑞林;[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班若川;[N];中国旅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2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和成;投入产出模型若干问题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4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兰;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乔永锋;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的传统民居的能耗分析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崔长彬;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猛;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杨慧;基于Kaya公式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预测[D];暨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2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3 王磊;;英国碳排放征税好处多?[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4 向佳;;新疆参与碳排放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5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莫大喜;常凯;;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动因剖析[J];特区经济;2011年06期

7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8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9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10 刘晓;朱永彬;彭永明;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趋势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旭;;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9 魏本勇;王媛;;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财会信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维;[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夏明;[N];中国贸易报;2008年

4 ;[N];国际商报;2009年

5 CBN记者 胥会云 实习记者 皋静枝;[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华士镇 门开阳;[N];江阴日报;2010年

7 陈支农;[N];中国商报;2010年

8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朝民;[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沙 王洪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关珊;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黄颖;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71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