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3 18:06
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202753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202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0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