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4:22

  本文关键词: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问题,欧盟于2005年成立了全球首个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目前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经过十年的摸索期与实践期,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覆盖国家最多、交易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尽管我国目前并不需要履行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但在《京都议定书》的背景之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未来必定也需要承担起环保责任。2013年初,我国相继在深圳、北京、广东、上海、天津、湖北和重庆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使得我国距离正式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又近了一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众多参与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交易系统平衡点难寻,在结构上和复杂程度上都与中国所希望建立的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相似。对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经验与教训的研究分析,可使我国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时少走弯路。本文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其整体机制的分析与研究,采用对现有研究理论归纳总结与实践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多维度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研究与探讨,为我国未来碳排放权市场的建设路径与模式提供参考。一、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体发展历程的评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活动日益活跃,众多国家相继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2003年欧盟开始筹备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05年该体系正式运行并在2013年顺利步入第三阶段,时至今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正式运行了十年。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到如今的稳步运行,可以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经完成了从初期向成熟期的平稳过渡,该体系俨然成为目前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领军者。欧盟通过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作,达到了温室气体减排的阶段性目标。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转状况及其成效看,该体系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路线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机制的构建、运行及管理的经验欧盟在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前期,即着手对铺垫性政策进行规划。在该体系运行过程中,欧盟相继颁布的政策与法规有效的保障了整个体系的稳定运行。此外,针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与缺陷,欧盟及时推出相应措施对其加以调整和完善。欧盟经过对其各项机制的周密设计与详细规划,使其在各方面紧密衔接并平稳运转。在权衡各参与国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接受程度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后,欧盟采用免费与拍卖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该设计可通过调整免费配额与拍卖配额的比例对市场碳排放权价格进行调节,同时对体系内排放受控企业的减排压力进行弹性调控。尽管由于免费配额的比例偏高导致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但初期的分配机制设定有效的推动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快速成长;供求机制方面,相对于来自欧盟内部市场及国际市场的碳排放权供给,其市场内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偏少,因此欧盟在其交易体系的第三阶段初期,提高了抵消机制的使用条件,以求缩减市场内碳排放权的过度供给;尽管欧盟碳市场价格出现数次剧烈波动,但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结构与框架下,其价格走势已能较为客观的映射出实际的碳排放权供求关系,可以说该体系的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风险防控机制方面,欧盟在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第三阶段出台了新的政策,包括全新的监测和报告条规及认证和验证规则的最新法律条款,同时建立了统一的登记交易系统。总体来说,欧盟通过对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各项机制的不断调整及完善,使其成为目前全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碳排放权市场。三、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效益与影响随着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金融机构以低碳为主题的投融资活动日益活跃。金融机构作为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推动者,在对欧盟低碳技术领域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还提升了其市场内交易产品的多样性。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金融机构开拓了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同时,金融机构的积极的参与保障了其交易体系的良性与快速发展。此外,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欧盟对相关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并未对欧盟整体经济发展产生明显影响。自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以来,各参与国碳排放强度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为各国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这为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样本。四、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布局,并已建立了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与此同时,全国正为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积极筹划。鉴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框架设计与机制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深入了解其建立与运行过程中所展现的优势与缺陷,有助于我国快速建立国家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保障其稳步发展。本文基于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政策、机制、效益的深入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各项机制构建提供参考意见。同时本文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布局提出发展建议:我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可采取阶段性规划思路;综合设计我国碳交易运行体制;分配方式上科学设计分配总量及免费配额的比例;提高行业覆盖范围注重覆盖企业规模的过渡;大力发挥金融政策与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与协同效应;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以其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等。
【关键词】:欧盟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交易机制 制度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831.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7
  • 第1章 导论17-3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7-23
  • 1.1.1 研究背景17-21
  • 1.1.2 研究意义21-23
  • 1.2 相关概念界定23-25
  • 1.2.1 碳金融23-24
  • 1.2.2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4
  • 1.2.3 分配机制24-25
  • 1.2.4 价格机制25
  • 1.3 碳交易、碳金融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25-33
  • 1.3.1 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与供需机制25-27
  • 1.3.2 碳金融交易的价格机制27-29
  • 1.3.3 碳金融交易的风险防控机制29-31
  • 1.3.4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效益31-33
  • 1.4 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33-37
  • 1.4.1 研究范围33-34
  • 1.4.2 研究内容34-35
  • 1.4.3 研究目标35-36
  • 1.4.4 研究方法36-37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37-39
  • 1.5.1 论文的创新37-38
  • 1.5.2 论文的不足38-39
  • 第2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特征39-56
  • 2.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行的相关政策规划39-45
  • 2.1.1 欧盟碳金融政策规划39-42
  • 2.1.2 欧盟成员国及加入EU ETS国家碳金融政策规划42-45
  • 2.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45-48
  • 2.3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48-50
  • 2.4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特征50-54
  • 2.4.1 阶段性发展规划成效显著50-51
  • 2.4.2 运行机制功能不断健全51
  • 2.4.3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一度剧烈波动51-53
  • 2.4.4 碳排放配额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过渡53-54
  • 2.4.5 强制减排行业覆盖范围逐步扩大54
  • 2.5 本章小结54-56
  • 第3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分配与供求机制56-74
  • 3.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分配机制56-63
  • 3.1.1 总量制定56-60
  • 3.1.2 分配方式60-61
  • 3.1.3 分配机制的特征与成效61-63
  • 3.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供求机制63-69
  • 3.2.1 供求机制的经济学分析63-67
  • 3.2.2 供求主体67-69
  • 3.3 补充机制69-71
  • 3.3.1 清洁发展机制69-71
  • 3.3.2 联合履约机制71
  • 3.4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供求机制运行的经验71-72
  • 3.5 本章小结72-74
  • 第4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价格机制74-94
  • 4.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74-75
  • 4.2 欧盟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的运行75-83
  • 4.2.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结构与基本要素76-78
  • 4.2.2 影响价格运行的交易主体78-80
  • 4.2.3 与价格运行状态密切相关的交易工具80-82
  • 4.2.4 碳金融交易的定价体系82-83
  • 4.3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市场定价机制分析83-91
  • 4.3.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平台84-87
  • 4.3.2 决定市场价格运行轨迹的供求关系87-88
  • 4.3.3 影响交易价格走向的交易机制88-89
  • 4.3.4 碳排放权定价方法与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性89-90
  • 4.3.5 法律与政策体系对价格机制运行的外部影响90-91
  • 4.4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价格管理机制91-93
  • 4.5 本章小结93-94
  • 第5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风险与防控机制94-108
  • 5.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风险94-98
  • 5.1.1 市场制度风险94-96
  • 5.1.2 市场运行风险96-97
  • 5.1.3 操作风险97-98
  • 5.1.4 特殊交易机制风险98
  • 5.2 风险监管体系的制度与目标98-103
  • 5.2.1 保证有效的配额供给99
  • 5.2.2 避免内幕交易、欺诈及利用非法手段操纵价格99-102
  • 5.2.3 全面的信息平台102-103
  • 5.3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风险防控机制103-106
  • 5.3.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框架103-105
  • 5.3.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法律105
  • 5.3.3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105-106
  • 5.4 本章小结106-108
  • 第6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金融支持108-130
  • 6.1 多边发展银行109-119
  • 6.1.1 世界银行集团111-114
  • 6.1.2 区域开发银行114-117
  • 6.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7-118
  • 6.1.4 多边基金118-119
  • 6.2 双边金融机构和基金119-123
  • 6.2.1 双边机构银行120-122
  • 6.2.2 双边气候基金122-123
  • 6.3 单边碳金融机构123-129
  • 6.3.1 私人碳基金124
  • 6.3.2 碳资产管理公司124-126
  • 6.3.3 碳排放权交易所126-128
  • 6.3.4 传统金融机构128-129
  • 6.4 本章小结129-130
  • 第7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效益分析130-158
  • 7.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环境改善的促进130-134
  • 7.1.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131-132
  • 7.1.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碳排放强度的改变132-134
  • 7.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欧盟的经济效应134-141
  • 7.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135-140
  • 7.2.2 EU ETS、碳金融、环境投资及CO2的关系140-141
  • 7.3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141-153
  • 7.3.1 能源电力行业143-146
  • 7.3.2 交通运输业146-148
  • 7.3.3 工业行业148-149
  • 7.3.4 农业行业149-151
  • 7.3.5 林业行业151-153
  • 7.3.6 废弃物回收行业153
  • 7.4 欧盟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变化153-157
  • 7.5 本章小节157-158
  • 第8章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行经验的借鉴与启示158-182
  • 8.1 我国碳减排规划、目标与政策暂排158-159
  • 8.2 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与发展159-168
  • 8.2.1 我国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背景160-163
  • 8.2.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的建设与发展163-167
  • 8.2.3 各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比较167-168
  • 8.3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启示与借鉴168-175
  • 8.3.1 科学设计分配与供求机制168-169
  • 8.3.2 有效掌控价格管理机制169-170
  • 8.3.3 建立缜密的风险与防控机制170-172
  • 8.3.4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和参与功能172-173
  • 8.3.5 积极提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潜在效益173-175
  • 8.4 建设与发展我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175-181
  • 8.5 未来研究方向181-182
  • 附录182-183
  • 参考文献183-19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191-192
  • 致谢1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薇;;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J];产权导刊;2014年01期

2 严文;排放权交易欢 美国作壁上观[J];中国环境管理;2002年04期

3 曹信孚;;英国已开设二氧化碳等排放权市场[J];广州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4 冯亮明;刘伟平;;森林碳排放权交易的假设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03期

5 肖序;张宗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年11期

6 于天飞;沈文星;黄喜;;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分析[J];林业经济;2008年05期

7 付璐;;论气候变化领域排放权交易之管理模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8 饶蕾;曾骋;;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的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9 ;环保和排放权交易论坛举办[J];化工中间体;2008年10期

10 付璐;;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之立法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文娟;周晨光;姚立英;;关于我国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议[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刘伯酉;;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沫茹;王化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完善[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芬;;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探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细康;曾云敏;王丽娟;石宝雅;吴大磊;龙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的本土化改造[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7 孙可娜;凌得曦;;低碳经济格局下我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兼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战略谋划[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8 蒋亚娟;徐以祥;;论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机制:以气候变化为背景[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王守雷;高宇;;浅析清洁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10 张彩平;肖序;;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新;排放权经济时代到来[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排放权”将成为21世纪最大商机[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采如;全球排放权交易同比增长250%交易额突破280亿美元[N];中国贸易报;2007年

4 李亚;港交所研究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申宇;世界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N];国际商报;2007年

6 刘婷婷;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火爆欧美[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7 夏明;欧美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火爆[N];中国贸易报;2008年

8 金士星;排放权市场成基金投资新战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9 夏明;欧美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火爆[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郭晋晖邋田享华 任绍敏;京沪争建环交所同日挂牌 排放权交易仍无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彭江波;排放权交易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聂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万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靖江;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排放依赖型生产运作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王瑞彬;美国气候政策之辩(2001-2008):支持联盟框架视角[D];外交学院;2009年

9 刘国中;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对发电公司投资策略和市场运行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汪文隽;欧盟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的价格行为及市场效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0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2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