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7:13

  本文关键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伴随着生产网络不断完善,国际贸易格局中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被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并存的贸易格局所替代。国际分工中以产业间分工为主导的形式逐渐被生产网络内的产业内不同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的分工所取代。这使全球贸易从之前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与交换,向初级品、半制成品和零配件为代表的中间品生产与交换转变。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的分工形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从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研究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机制。本文首先基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两国三产业三要素的D-S模型和两国三要素三产品三企业的B-E模型,改进了中间产品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假设,引入了FDI的垂直关联要素,将劳动力要素细分为熟练劳动要素和非熟练劳动要素,阐述了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间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机制,探讨了FDI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厂商数目、中间投入品价格、最终品价格、要素收入的影响,分析了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最终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发现FDI会通过东道国和母国的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和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厂商数目、中间品价格、要素收入等变量进而影响垂直专业化分工,此外,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也会因FDI的投入形式而有所差异,FDI、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三者间呈现互补关系,这些命题和结论既丰富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又为后文的经验分析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出口比重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指标,运用HIY方法测度出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和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构建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指标评价体系,发现中国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解释了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的特征,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基于要素密集度和技术复杂度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地位进行了评价,发现了加工贸易和FDI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中国中间品贸易实现了从半制成品进口到半制成品、初级产品、零配件进口并重的转型升级;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最高;资源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最低;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分工程度逐年深入;中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基于面板检验、协整检验、ADF单位根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利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结构,分析了中国制造业FDI对中间品进口和最终品出口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口结构对最终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发现制造业FDI与中间品进口贸易呈现互补关系,半成品进口和零配件进口主要影响最终资本品出口,而初级产品进口主要影响最终消费品出口。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协整关系,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和FDI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发现FDI是中间品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而不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间品贸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与FDI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主要归因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形式发展的多样性,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应充分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 FDI 中间品贸易 贸易结构 要素密集度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4
【目录】:
  • 内容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导论14-24
  • 1.1 问题的提出14-18
  • 1.1.1 选题背景14-17
  • 1.1.2 选题目的17
  • 1.1.3 选题意义17-18
  • 1.2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18-21
  • 1.2.1 研究方法18-19
  • 1.2.2 论文结构及框架19-21
  • 1.3 重点难点21-22
  •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22-24
  • 1.4.1 创新之处22-23
  • 1.4.2 不足之处23-24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24-50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4-31
  • 2.1.1 国际分工24-26
  • 2.1.2 垂直专业化分工26-27
  • 2.1.3 中间品贸易27-29
  • 2.1.4 全球价值链29-30
  • 2.1.5 附加值贸易30
  • 2.1.6 国际外包30-31
  • 2.2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研究31-33
  • 2.2.1 国际贸易框架下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31-32
  • 2.2.2 产业组织框架下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32-33
  • 2.2.3 科学技术进步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根本动因33
  • 2.3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研究33-35
  • 2.3.1 D-S框架下的理论研究34-35
  • 2.3.2 基于Markusen模型的理论研究35
  • 2.4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测度研究35-39
  • 2.4.1 基于HIY方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36-37
  • 2.4.2 基于BEC方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37-38
  • 2.4.3 基于KWW方法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38-39
  • 2.5 FDI、跨国公司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研究39-42
  • 2.5.1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FDI39-40
  • 2.5.2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跨国公司40
  • 2.5.3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外包40-41
  • 2.5.4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间品贸易41
  • 2.5.5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附加值贸易41-42
  • 2.6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42-46
  • 2.6.1 垂直专业化分工推动一国出口增长42-43
  • 2.6.2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工资率和就业的作用效果43-44
  • 2.6.3 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贸易结构变化44-45
  • 2.6.4 垂直专业化分工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45-46
  • 2.6.5 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6
  • 2.7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地位46-48
  • 2.8 本章小结48-50
  • 第3章 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机制50-72
  • 3.1 FDI对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机制50-63
  • 3.1.1 基本模型50-59
  • 3.1.2 FDI对东道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59-61
  • 3.1.3 FDI对母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61
  • 3.1.4 FDI对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的影响61-63
  • 3.2 FDI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机制63-70
  • 3.2.1 基本模型63-68
  • 3.2.2 产业的均衡68-70
  • 3.3 本章小结70-72
  • 第4章 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特征72-101
  • 4.1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特征72-81
  • 4.1.1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份额增速趋平72-74
  • 4.1.2 中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呈现同步增长态势74-78
  • 4.1.3 中国制造业整体呈现经济扩张态势78-81
  • 4.2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分析81-91
  • 4.2.1 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力分析81-83
  • 4.2.2 基于显示性指数的的竞争力分析83-85
  • 4.2.3 基于贸易竞争指数的的竞争力分析85-86
  • 4.2.4 基于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的的竞争力分析86-88
  • 4.2.5 基于出口比重指数的的竞争力分析88-89
  • 4.2.6 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的竞争力分析89-91
  • 4.3 中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方式特征91-95
  • 4.3.1 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91-93
  • 4.3.2 FDI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93-95
  • 4.4 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的特征95-99
  • 4.4.1 中国中间品贸易呈现持续逆差97-98
  • 4.4.2 中国实现了从半制成品进口到初级产品、零配件进口并重的转型升级98
  • 4.4.3 中国实现了从消费品出口到消费品、资本品出口并重的转型升级98-99
  • 4.5 本章小结99-101
  • 第5章 中国参与国际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测度及评价101-121
  • 5.1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测度方法101-103
  • 5.1.1 垂直专业化指数101-102
  • 5.1.2 垂直专业化份额102-103
  • 5.2 数据来源及说明103-106
  • 5.3 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结果分析106-111
  • 5.3.1 中国制造业整体垂直专业化程度测算结果106-108
  • 5.3.2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测度结果108-111
  • 5.4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评价——基于要素密集度111-115
  • 5.4.1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最高112-113
  • 5.4.2 劳动密集型行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呈现上升趋势113-114
  • 5.4.3 资源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114
  • 5.4.4 资本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呈现下降态势114-115
  • 5.5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评价——基于技术复杂度115-120
  • 5.5.1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迅速118-119
  • 5.5.2 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119
  • 5.5.3 中国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119-120
  • 5.6 本章小结120-121
  • 第6章 中国参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实证研究:结构分析121-133
  • 6.1 模型设定121-122
  • 6.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122-123
  • 6.3 FDI对中间品进口和最终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23-126
  • 6.3.1 FDI对中间品进口的影响分析123-124
  • 6.3.2 FDI对最终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24-125
  • 6.3.3 两国经济规模对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的影响分析125-126
  • 6.4 中间品进口对最终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26-130
  • 6.4.1 中间品进口对最终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26-127
  • 6.4.2 中间品进口对最终资本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27-129
  • 6.4.3 中间品进口对最终消费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29-130
  • 6.5 本章小结130-133
  • 第7章 中国参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实证研究:协整分析133-140
  • 7.1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133-134
  • 7.2 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FDI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134-137
  • 7.3 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FDI的短期变动关系分析137-138
  • 7.4 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品贸易与FDI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138-139
  • 7.5 本章小结139-140
  • 第8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140-147
  • 8.1 结论140-142
  • 8.2 对策建议142-147
  • 8.2.1 我国应以全球价值链为契机建立产业创新机制142-143
  • 8.2.2 我国应以企业升级为契机建立产业升级机制143-144
  • 8.2.3 我国应以全球市场生产网络为契机建立产业集群机制144-145
  • 8.2.4 我国应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契机发展新型制造业145
  • 8.2.5 我国应以科学技术为契机发展智能制造业145-146
  • 8.2.6 我国应以绿色经济为契机发展可持续制造业146-147
  • 参考文献147-15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58-159
  • 后记159-1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风涛;;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最新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2 彭支伟;刘钧霆;;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3 史振华;卢燕平;;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策略研究[J];求索;2009年04期

4 王中华;赵曙东;;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5 王中华;赵曙东;;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 仲崇高;王晓苏;;国际垂直专业化理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石弘华;;中国垂直专业化比重动态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8 张媛;;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在新背景下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2期

9 叶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3期

10 赵明亮;臧旭恒;;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娟;;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3 汤碧;沈秋君;孙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贸易竞争力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晓雷;构造垂直专业化产业体系[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盈莹;国际垂直专业化组织模式选择及经济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刘s,

本文编号:320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0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