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与治理
本文关键词: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与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企业涉及高管的职务犯罪案件,尤其是侵占型职务犯罪呈现出多发的态势。这种犯罪吞噬着企业的财富,降低着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恶化着企业文化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为此,如何有效地防范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有效防范企业高管腐败与资产的流失、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党中央明确指出,防止国企高管的腐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乃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论文的研究为有效防范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参考,能很好的配合中央这一工作精神的贯彻与落实。第二,有利于法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类型、特征及机理的研究,可以丰富法务会计理论的内容,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参考与借鉴。与此同时,在对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类型和手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调查方法,使法务会计的方法得到了发展。论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就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基本概念与范围进行定义与界定,以明确论文研究对象及范围。其次,就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会计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三,就其机理展开分析。第四,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最后,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具体而言:第一章的绪论之后,论文第二章对论文涉及的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以确定论文研究的范围。这些概念包括高管、高管职务犯罪、侵占型职务犯罪。该章还就本章研究的理论基础:经济人假设和博弈论进行了讨论。第三章,展示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数字统计结果,总结其会计手法,对会计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在对收集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后,总结出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特征:(1)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呈频发之势;(2)国有企业中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涉案率高,民营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数量和比例也在迅速增加;(3)侵占型职务犯罪中受贿案比例最高;(4)案发滞后,潜伏期较长;(5)多人合谋共同犯罪比例越来越高;(6)涉案金额巨大。对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案例进行总结,犯罪主要手法主要有:(1)实施财务舞弊;(2)滥用决策权;(3)恶意操纵企业经营;(4)对外经营活动中受贿。总结出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特点:(1)权力缺乏监督是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最大的特点;(2)犯罪主体的高智商化;(3)会计手法是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重要保护伞,会计人员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帮凶”。(4)手法的隐蔽性和复杂性;(5)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分析了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对企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减少企业的资产或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和负债,结果是降低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降低企业的利润。而间接影响则是影响企业文化、企业正常生产秩序以及企业的公众形象,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是降低企业的价值。第四章分析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这一部分从公司制的制度特征、契约、经理人市场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同时,还将从“欺诈三角理论”的分析视角展开探讨;最后,从“机会”的角度,对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期望收益进行了数学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果企业高管是理性经济人,舞弊的期望收益(U)越大,舞弊越可能发生;舞弊的期望收益(U)小于零,舞弊就不会发生。对舞弊的惩罚必须防微杜渐,且罚款金额必须大于舞弊收入的一定的倍数,对舞弊者才有威慑力。第五章研究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研究了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发现机制——根据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主要会计手法的分析与总结进一步提炼出“红色预警标志”。如对那些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及执行不到位的企业和工程建设投资大、设备采购金额大的项目等。并研究了如何运用这些红色预警标志确定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重点调查企业。研究了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应遵循的原则、会计调查方法与程序。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独立性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原则、高度怀疑的态度原则、重要性原则第六章探讨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治理与防范。根据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主要会计手法、机理、会计调查,论文从监管者、企业自身、法律制定与执行、社会和企业高管自身等5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将采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涉及到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基本概念与机理分析、“红色预警标志”的研究及防范措施的提出将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的分析与总结,将主要运用统计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较系统地揭示企业高管职务犯罪最为深刻的方面——侵占型职务犯罪的特征及其机理。(2)较系统地分析与论述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手法及识别信号——“红色预警标志”。(3)从法务会计的会计调查视角,阐述针对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原则,及根据犯罪类型提出的针对性的会计调查程序和具体方法。同时,提出防范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措施。
【关键词】:高管 侵占型职务犯罪 会计调查 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F279.2
【目录】:
- 摘要10-13
- Abstract13-17
- 1 绪论17-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7
- 1.1.1 研究背景17
- 1.1.2 研究意义17
- 1.2 文献综述17-22
- 1.2.1 原因分析18
- 1.2.2 关于腐败的后果18-19
- 1.2.3 对舞弊识别的讨论19
- 1.2.4 关于腐败行为的防范与治理19-20
- 1.2.5 实证研究方面20-21
- 1.2.6 研究现状评述21-22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22-23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2-23
- 1.3.2 基本思路23
- 1.3.3 研究方法23
- 1.4 重点难点、创新之处23-25
- 1.4.1 重点难点23-24
- 1.4.2 创新之处24-25
- 2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理论概述25-32
- 2.1 高管职务犯罪的概念25-27
- 2.1.1 高管的概念及其界定25-26
- 2.1.2 高管职务犯罪的定义与分类26-27
- 2.2 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概念与分类27-28
- 2.2.1 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涵义27
- 2.2.2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分类27-28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28-32
- 2.3.1 经济人假设28-30
- 2.3.2 博弈论30-32
- 3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现状分析32-47
- 3.1 统计分析32-35
- 3.1.1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呈频发之势32-33
- 3.1.2 国有企业中侵占型职务犯罪所占比例高33
- 3.1.3 国企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中受贿案比例最高33-34
- 3.1.4 潜伏期较长34
- 3.1.5 多人合谋共同犯罪比例越来越高34-35
- 3.1.6 涉案金额巨大35
- 3.2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主要手法35-43
- 3.2.1 实施财务舞弊侵占公款35-38
- 3.2.2 滥用决策权侵占企业资产38-40
- 3.2.3 恶意操纵企业经营实施职务侵占40-42
- 3.2.4 对外经营活动中行贿受贿42-43
- 3.3 侵占手法的特征分析43-47
- 3.3.1 犯罪主体的权力缺乏监督43-44
- 3.3.2 犯罪主体的高智商化44
- 3.3.3 犯罪手法的隐蔽性和复杂性44
- 3.3.4 财务会计方法是重要手段44-45
- 3.3.5 犯罪的危害程度大45-47
- 4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47-73
- 4.1 基于经济学的原因分析47-50
- 4.1.1 委托代理问题47-48
- 4.1.2 激励机制缺乏合理性48-49
- 4.1.3 国有企业经理人选聘机制与经理人市场不够完善49-50
- 4.1.4 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抬高了国企高管的业绩50
- 4.2 基于“三角理论”的成因分析50-69
- 4.2.1 压力(动机)分析52-53
- 4.2.2 机会分析53-63
- 4.2.3 道德层面分析63-69
- 4.3 对侵占者收益的数学分析69-73
- 4.3.1 侵占者的期望收益69-70
- 4.3.2 推论70-73
- 5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发现与会计调查73-82
- 5.1 通过红色预警标志筛选发现线索73-76
- 5.1.1 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红色预警标志73-74
- 5.1.2 红色预警标志的运用74-76
- 5.2 会计调查的原则程序和方法76-82
- 5.2.1 调查的原则76-77
- 5.2.2 调查程序77-79
- 5.2.3 识别企业高管侵占型犯罪风险因素的方法79-82
- 6 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治理与防范82-100
- 6.1 监管层面的治理与防范82-92
- 6.1.1 督促企业完善相关制度82-87
- 6.1.2 权力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巡查87-88
- 6.1.3 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88-91
- 6.1.4 加强对改制企业的监督91-92
- 6.2 企业自身的治理与防范92-95
- 6.2.1 建立健全法律咨询制度和机构92-94
- 6.2.2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94-95
- 6.3 法律制定与执行层面的治理与防范95-96
- 6.3.1 立法方面95
- 6.3.2 执法方面95-96
- 6.4 社会层面的治理与防范96-97
- 6.4.1 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建设96
- 6.4.2 健全市场机制96-97
- 6.4.3 加强信息共享方面的建设97
- 6.5 企业高管加强自身的修养97-100
- 6.5.1 高管应该养成重大决策前咨询律师的习惯98
- 6.5.2 国有企业高管要保持心理平衡98-99
- 6.5.3 高管必须远离赌博等不良嗜好99-100
- 参考文献100-110
- 后记1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文;从挪用公款两个亿看内部会计控制问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鲁桂华;罪犯与制度的掰手腕——从义乌“7·17”贪污案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J];银行家;2003年07期
3 肖小飞;;现金贪污手段及查账技巧[J];财会月刊;2006年21期
4 孙国祥;;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政策模式的应然选择[J];法商研究;2010年05期
5 庄建南;黄生林;黄曙;叶建丰;;论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J];法学家;2003年04期
6 王飞跃;;交易型受贿研究[J];法学评论;2010年04期
7 孙国祥;;受贿罪量刑中的宽严失据问题——基于2010年省部级高官受贿案件的研析[J];法学;2011年08期
8 肖琼;论经济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刘建成;国企高级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基于东方锅炉股票贪污案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10期
10 王国民;唐国忠;姜增杰;王开祥;;浅谈从会计资料中发现贪污挪用公款贿赂犯罪案件线索[J];消费导刊;2007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德起;职务犯罪侦查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余捷;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王建明;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缪斌;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建伟;职务犯罪应对措施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张波;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会计调查与治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