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效率测算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效率测算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存在着能源消耗高、能源效率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问题,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提高建筑业能源效率、减少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对我国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测算了各省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研究了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将二氧化碳作为非期望产出加入建筑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体系中,使能源效率的测算更符合当前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所得结论以期为不同地区建筑业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目标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概括如下:(1)借鉴建筑全生命周期理念并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构建了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模型并对各省的排放量进行测算。考察了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和变化趋势,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收敛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2)基于脱钩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建立了建筑业脱钩模型和EKC计量分析模型,分别对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和长期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3)根据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特点,对LMDI因素分解模型进行改进,从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出规模效应、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效应等五个方面,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研究未来几年我国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4)将建筑业能源效率定义为两种:一种是不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建筑业能源经济效率;另一种是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建筑业能源环境效率。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对两种效率进行测算。进一步把能源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比较分析了两种能源效率及其分解指数的测算结果,并对全国建筑业能源效率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5)考虑到建筑业的能源环境效率比能源经济效率更具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收敛性分析等方法对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处理受限因变量的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能源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考察了各地区建筑业的节能潜力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
【关键词】:建筑业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环境效率 能源经济效率 LMDI模型 SBM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4;F426.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1-13
- 1.2.1 问题提出11-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方法13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13-17
- 1.4.1 研究内容13-14
- 1.4.2 技术路线14-15
- 1.4.3 论文研究框架及结构安排15-17
- 1.5 主要创新点17-19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19-32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1
- 2.1.1 二氧化碳排放19
- 2.1.2 能源效率19-20
- 2.1.3 脱钩20-21
- 2.2 二氧化碳排放文献回顾21-28
- 2.2.1 二氧化碳排放测算21-23
- 2.2.2 二氧化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23-25
- 2.2.3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25-27
- 2.2.4 二氧化碳排放预测分析27-28
- 2.3 能源效率文献回顾28-32
- 2.3.1 能源效率测算方法28-30
- 2.3.2 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30-31
- 2.3.3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31-32
- 第三章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分析32-52
- 3.1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32-33
- 3.2 省区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测算33-38
- 3.2.1 二氧化碳排放边界的确定33-34
- 3.2.2 测算模型构建34-35
- 3.2.3 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35-38
- 3.3 收敛性分析38-44
- 3.3.1 α 收敛39-40
- 3.3.2 绝对 β 收敛40-41
- 3.3.3 条件 β 收敛41-44
- 3.4 空间自相关分析44-50
- 3.4.1 全局Moran’s I检验44-46
- 3.4.2 局部Moran’s I检验和Moran散点图46-50
- 3.5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52-66
- 4.1 Tapio脱钩模型构建52-53
- 4.2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分析53-58
- 4.3 EKC理论模型58-59
- 4.4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检验59-64
- 4.4.1 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59-60
- 4.4.2 计量模型设定60
- 4.4.3 面板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60-61
- 4.4.4 模型设定与检验61-62
- 4.4.5 模型估计及分析62-64
- 4.5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66-79
- 5.1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66-72
- 5.1.1 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构建66-70
- 5.1.2 影响因素分解结果分析70-72
- 5.2 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预测72-78
- 5.2.1 预测方法概述72-73
- 5.2.2 预测模型构建73-74
- 5.2.3 预测分析74-78
- 5.3 本章小结78-79
- 第六章 建筑业能源效率测算分析79-90
- 6.1 建筑业能源效率定义79-80
- 6.2 建筑业能源效率测算80-89
- 6.2.1 能源效率测度方法80-81
- 6.2.2 建筑业能源效率测算模型构建81-82
- 6.2.3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82-84
- 6.2.4 结果比较分析84-89
- 6.3 本章小结89-90
- 第七章 建筑业能源环境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90-103
- 7.1 建筑业能源环境效率比较分析90-92
- 7.2 建筑业能源环境效率聚类分析92-93
- 7.3 建筑业能源环境效率收敛性分析93-94
- 7.4 建筑业能源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94-97
- 7.4.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94-95
- 7.4.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95-96
- 7.4.3 面板Tobit回归结果分析96-97
- 7.5 建筑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97-101
- 7.5.1 节能潜力分析97-99
- 7.5.2 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分析99-101
- 7.6 本章小结101-103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03-106
- 8.1 主要结论103-105
- 8.2 不足与展望105-106
- 参考文献106-118
- 附录118-12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21-122
- 致谢122-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欢迎订阅《能源环境保护》杂志[J];选煤技术;2007年06期
2 ;欢迎订阅2011年《能源环境保护》杂志[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0年05期
3 ;欢迎订阅2004年《能源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6期
4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5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7年04期
6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7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8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2期
9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3期
10 ;《能源环境保护》征稿启事[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星;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委员会成立[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林伯强;中美应合作应对能源环境问题[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丽水;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将召开[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杜济寿;“2008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召开在即[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傅贤伟 徐瑞哲;世界能源环境危机“危中有机”[N];解放日报;2013年
6 童娜;汽车消费要算“能源环境成本”[N];经济日报;2006年
7 马小军;能源环境合作:中美新的战略利益契合点[N];学习时报;2008年
8 黄继汇 孙宏;中美两国应加强能源环境方面合作[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刘键;推动能源环境国际合作[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刘书峰;中意能源环境基金扶持能源项目[N];中国气象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博;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效率测算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丕东;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传军;山东圣杰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效率测算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5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