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环境影响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环境影响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一部分,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工业结构变动不仅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影响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环境保护必然引致工业结构变动。我国工业结构变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如何在保护环境与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组织工业生产活动。这是本研究所要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简介。主要从产业结构与环境、灰色GM(1,1)模型研究与应用、投入产出研究与应用等层面,对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确立本研究与已有研究成果的联系与区别。另外,侧重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理论解释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简要介绍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侧重从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研究方法与其他不确定性研究方法的区别、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简要介绍灰色系统理论;侧重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数据口径及其主要平衡关系等方面,简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基本理论。产业结构变动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三者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基于GM(1,1)模型和RAS法的投入产出表编制的非调查方法研究。未来特定时间上的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以在已有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利用GM(1,1)模型对其预测,再利用RAS法进行调整。这既解决了投入产出表编制成本高、滞后性等问题,也为研究产业结构变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第三部分:我国工业结构变动与环境的量化关系研究。首先,根据我国工业废物统计的现状,对1997年、2002年、2007年我国各工业产品部门废物直接产生系数进行测算,并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测算1997年、2002年、2007年我国各工业产品部门废物完全产生系数。其次,以工业综合废物完全产生系数为基础,将1997年、2002年、2007年我国工业划分为重度污染性工业、中度污染性工业、轻度污染性工业和微污染性工业并分析其变动。最后,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我国贸易结构变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严格限制重度或中度污染性工业产品的出口和轻度或微污染性工业产品的进口,积极鼓励重度或中度污染性工业产品的进口和轻度或微污染性工业产品的出口,既可以改变我国工业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第四部分:我国工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量化关系研究。首先,探讨1987-2012年我国工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其次,利用投入产出归因矩阵研究2002-2007年、2007-2012年两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各工业产品部门实现增长的特征;最后,借助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综合废物完全产生系数和GM(1,1)模型,对1987-2022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对我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增长既具有较强拉动或支撑效应的工业产品部门,有些同时也是重度或中度污染性工业。第五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工业产品部门废物量测定研究。首先,介绍Leslie动物繁衍模型,并以工业产品部门废物产生量模拟Leslie动物繁衍模型中的动物数,提出构建模拟Leslie动物繁衍的工业产品部门废物量测定模型的基本思想。其次,结合我国未来工业结构变动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拟构建一个初步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链;最后,以2005年该产业链上工业产品部门废物产生及废物处置技术水平为基础,利用改进后的Leslie动物繁衍模型,分别测算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产业链上各工业产品部门的废物产生量。研究表明:构建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链,借助改进后的Leslie动物繁衍模型,可以测定产业链上各工业产品部门一定时点上的废物产生量,工业产品部门废物产生量因产品部门成为具有循环经济特征产业链上的产品部门而显著减少。总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简介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部分2012年、2017年和2022年我国工业产品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预测,为第四部分测算我国工业结构变动趋势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工业综合废物完全产生系数的测定,不仅据其界定出重度污染性工业、中度污染性工业、轻度污染性工业、微污染性工业,而且为第四部分分析我国工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撑。特别地,工业贸易结构变动作为工业结构变动的一部分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工业结构的适当调整有助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三部分不同污染程度工业的界定与第四部分工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为第五部分构建改进的Leslie动物繁衍模型并测算产业链上工业产品部门废物产生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业结构 废物完全产生系数 投入产出表 矩阵 GM(1 1)模型 生态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F4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7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2-15
- 1.1.1 选题的背景12-14
- 1.1.2 选题的意义14-15
- 1.2 文献综述15-23
- 1.2.1 产业结构与环境问题研究综述15-17
- 1.2.2 灰色系统GM(1,1)模型研究与应用综述17-21
- 1.2.3 投入产出研究与应用综述21-23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23-24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24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24-26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26-27
- 第2章 基础理论简介27-45
- 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简介27-36
- 2.1.1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27-29
- 2.1.2 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解释29-32
- 2.1.3 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32-36
- 2.2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36-39
- 2.2.1 灰色系统理论与其他几种不确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36-37
- 2.2.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7-38
- 2.2.3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38-39
- 2.3 投入产出理论简介39-45
- 2.3.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39-41
- 2.3.2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41-43
- 2.3.3 投入产出表中主要平衡关系和分析指标43-45
- 第3章 基于GM(1,1)模型的投入产出表编制的非调查方法研究45-59
- 3.1 GM(1,1)模型的基础数据45-46
- 3.2 GM(1,1)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骤46-49
- 3.3 投入产出表编制的非调查方法49-58
- 3.3.1 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产品部门口径的调整49-50
- 3.3.2 2012年、2017年和2022年我国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预测50-58
- 3.4 本章小结58-59
- 第4章 我国工业结构变动与环境的关系59-80
- 4.1 研究指标说明59-60
- 4.2 我国工业产品部门废物直接产生系数和废物完全产生系数的测定60-61
- 4.3 1997-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部门废物产生强度变动分析61-67
- 4.4 1997-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部门污染程度界定67-69
- 4.5 1997-2002年和 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69-78
- 4.5.1 模型与数据处理70-73
- 4.5.2 我国产品部门贸易环境责任影响因素分析73-78
- 4.6 本章小结78-80
- 第5章 我国工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80-104
- 5.1 我国工业结构及其变动80-84
- 5.2 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原因84-90
- 5.2.1 归因矩阵及其元素的经济意义84-85
- 5.2.2 2002-2007年和 2007-2012年我国产品部门投入产出归因矩阵的测算85-86
- 5.2.3 2002-2007年和 2007-2012年我国产品部门经济增长类型的划分86-87
- 5.2.4 2002-2007年我国工业产品部门经济增长分析87-88
- 5.2.5 2007-2012年我国工业产品部门经济增长分析88-89
- 5.2.6 2002-2007年与 2007-2012年我国产品部门经济增长比较89-90
- 5.3 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特征90-102
- 5.3.1 研究指标说明90-94
- 5.3.2 数据处理94-95
- 5.3.3 1987-2022年我国工业产品部门板块变动趋势95-102
- 5.4 本章小结102-104
- 第6章 基于LESLIE动物繁衍模型的工业废物产生量测定104-115
- 6.1 LESLIE动物繁衍模型104-105
- 6.2 我国工业废物产生量预测模型的建立105-107
- 6.2.1 LESLIE工业废物产生量模型假设105-106
- 6.2.2 我国LESLIE工业废物产生量模型106-107
- 6.3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确定107-110
- 6.3.1 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基本条件107-108
- 6.3.2 我国模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确立108-110
- 6.4 我国模拟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产业废物量测定110-113
- 6.4.1 LESLIE废物产生量模型数据基期及模型参数的确定110-112
- 6.4.2 产业链上工业产品部门废物量测定112-113
- 6.5 本章小结113-115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115-123
- 7.1 总结115-116
- 7.2 对策建议116-120
- 7.3 展望120-123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23-125
-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123-124
- 主持完成的项目124-125
- 致谢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孝伟;调整我国工业结构的难点及突破口分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十·五”工业结构重点调整地区结构[J];铁合金;2002年02期
3 张长海;;金融危机:中国铅工业结构调整的机遇[J];中国有色金属;2009年05期
4 张守忠;胡囡;;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竞争力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5 万宇艳;苏瑜;;隐含碳视角下的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6 余丛;;工业结构、布局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在进行中[J];环境科学动态;1985年05期
7 徐庆华;;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定量分析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01期
8 徐庆华;;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定量分析的研究(之二)[J];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02期
9 徐鸿德;区域工业用水与工业结构调整系统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0年04期
10 杨明晰;;遵义地区的工业结构及污染分析[J];环保科技;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蔚虹;;论西安工业结构的改造与升级[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武汉工业发展课题组;;武汉市工业结构调整分析及其数学模型[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陕西省工业结构调整课题组;;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A];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C];2003年
4 谌清华;葛建新;;从水环境的角度对抚州市工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陈飞翔;黎开颜;居励;;锁定效应与中国工业结构:1992—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6 赵景华;赵炳新;刘鸿渭;王益民;张喜民;;世纪之交济南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陕西工业结构调整调研组;;后记[A];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C];2003年
8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桐s
本文编号:354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5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