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类型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8:34
类型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属性。电影发展史表明,类型片能激发导演的向俗热情,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张扬电影的商业属性,从而在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类型化生产中靠票房收回制作成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民国上海电影期,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摸索期,加入WTO后的快速发展期。本论文重点涉及的中国类型电影,是指新世纪中国电影体制市场化改革前后,按照商业化模式拍摄和市场化模式运作,根据特定社会群体的观影喜好而设计,带有容易识别的模式化人物、相似的叙事情节和规律性影像特征的中国内地电影,以及相关的中外、境内外合拍片。尽管电影艺术源于西方,但同许多外来文化最终本土化的历史演变一样,电影一旦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就必然与创作主体自身的文化积淀、情感倾向,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社会精神取向紧密契合,最终建构成直面本民族历史与现实、展现本民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电影世界。中国类型电影多与本土小说、戏剧和风骚结缘,作为当代极富代表性、关注度极高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本质上具有华夏文学属性。中国文学的内在精神,是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历程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1923-194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摸索阶段(1979-2001)
第三节 加入WTO之后快速发展时期(2002至今)
第二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形态
第一节 关于“时空的限定与组合”
一 注重时空限定与组合
二 “限定时间+限定空间”组合可以营造紧张和悬念
三 “限定时间+非限定空间”组合可以营造想象空间
四 “非限定时间+限定空间”组合可以强化情节力度
五 “非限定时间+非限定空间”组合可以营造变幻氛围
第二节 关于“人物配置”
一 在正邪搏击中吸引观众关注人物命运
二 将爱情至于重重阻力中以赢得观众同情
三 聚焦人与自然灾难的抗争以引发观众敬畏
第三节 关于“叙事模式”
一 以线性因果叙事实现“好的故事”
二 以营造悬念作为线性因果叙事的经络
三 退出“宏大叙事”追求“小型叙事”
第三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元气
第一节 彰显侠义精神与民族大义
一 在墨家“兼爱非攻”“扶危济困”中叙写伦理契约
二 在儒家“家国意识”“舍生取义”中讴歌卫我中华
第二节 追摄佛道“向善”“中和”的心灵境界
一 展示汉传佛学“邪不胜正”“向善而生”的道德观念
二 关注老庄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传承“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精神
一 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女权主义精神
二 批判愚昧麻木、奴性入骨的民族劣根性
第四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启示
第一节 差异与融合
一 在“市场细分”中发现差异、规划类型
二 在坚守中华文化特质中开拓稀缺类型
三 在不同类型的融合中追求类型创新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
一 国产类型电影实践要领悟“文化价值观冲突”理论
二 国产类型电影实践要关注“精神慰藉”理论
三 国产类型电影实践要应用“审美偏好”理论
第三节 拿来与消化
一 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二 借鉴好莱坞类型片编剧技巧
三 关注4Ps视野下的市场化营销模式
结语:立足民族文化走电影类型化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细节的还原——黄建新访谈[J]. 黄建新,胡克. 电影艺术. 2011(04)
[2]选择偏好、优势张扬、病态美学——类型电影论之一[J]. 颜纯钧. 电影艺术. 2009(06)
[3]体制变革中的中国电影经济(之一)——转折期的中国电影业(1978-1979年)[J]. 唐榕. 中国电影市场. 2008(08)
[4]当代电影类型化难题[J]. 胡克. 当代电影. 2008(05)
[5]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J]. 曲春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6]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J]. 虞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1)
[7]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J]. 李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8]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陈犀禾,聂伟,崔斌箴,喻秋霞. 当代电影. 2004(05)
[9]“国产电影运动”与文艺片传统[J]. 虞吉. 电影艺术. 2003(05)
[10]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J]. 李道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719287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历程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1923-194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摸索阶段(1979-2001)
第三节 加入WTO之后快速发展时期(2002至今)
第二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形态
第一节 关于“时空的限定与组合”
一 注重时空限定与组合
二 “限定时间+限定空间”组合可以营造紧张和悬念
三 “限定时间+非限定空间”组合可以营造想象空间
四 “非限定时间+限定空间”组合可以强化情节力度
五 “非限定时间+非限定空间”组合可以营造变幻氛围
第二节 关于“人物配置”
一 在正邪搏击中吸引观众关注人物命运
二 将爱情至于重重阻力中以赢得观众同情
三 聚焦人与自然灾难的抗争以引发观众敬畏
第三节 关于“叙事模式”
一 以线性因果叙事实现“好的故事”
二 以营造悬念作为线性因果叙事的经络
三 退出“宏大叙事”追求“小型叙事”
第三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元气
第一节 彰显侠义精神与民族大义
一 在墨家“兼爱非攻”“扶危济困”中叙写伦理契约
二 在儒家“家国意识”“舍生取义”中讴歌卫我中华
第二节 追摄佛道“向善”“中和”的心灵境界
一 展示汉传佛学“邪不胜正”“向善而生”的道德观念
二 关注老庄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传承“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精神
一 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女权主义精神
二 批判愚昧麻木、奴性入骨的民族劣根性
第四章 中国类型电影之启示
第一节 差异与融合
一 在“市场细分”中发现差异、规划类型
二 在坚守中华文化特质中开拓稀缺类型
三 在不同类型的融合中追求类型创新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
一 国产类型电影实践要领悟“文化价值观冲突”理论
二 国产类型电影实践要关注“精神慰藉”理论
三 国产类型电影实践要应用“审美偏好”理论
第三节 拿来与消化
一 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二 借鉴好莱坞类型片编剧技巧
三 关注4Ps视野下的市场化营销模式
结语:立足民族文化走电影类型化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细节的还原——黄建新访谈[J]. 黄建新,胡克. 电影艺术. 2011(04)
[2]选择偏好、优势张扬、病态美学——类型电影论之一[J]. 颜纯钧. 电影艺术. 2009(06)
[3]体制变革中的中国电影经济(之一)——转折期的中国电影业(1978-1979年)[J]. 唐榕. 中国电影市场. 2008(08)
[4]当代电影类型化难题[J]. 胡克. 当代电影. 2008(05)
[5]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J]. 曲春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6]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J]. 虞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1)
[7]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J]. 李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8]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陈犀禾,聂伟,崔斌箴,喻秋霞. 当代电影. 2004(05)
[9]“国产电影运动”与文艺片传统[J]. 虞吉. 电影艺术. 2003(05)
[10]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J]. 李道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02)
本文编号:3719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71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