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演化机制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演化机制与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集聚 城市经济 产业结构 共同演化 演化博弈论 义乌商圈 柯桥商圈 空间计量分析
【摘要】: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其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由原先的工业化“单引擎”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转变。在尚未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和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影响下,产业结构调整压缩了劳动生产率持续高增长的空间,导致经济增长由“结构性增速”进入到“结构性减速”的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这缘于产业结构变迁是一个“创造和破坏并存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尤其是城市集聚经济依然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迁。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市场成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还起到了扩大内需的作用。在十八大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略背景下,正确把握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演化的经济规律对于解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产业融合理论、空间溢出效应三个视角对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涵盖了静态与动态两个方法、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集聚和扩散两个方向的研究内容。首先,本文采用演化经济学的演化范式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共同演化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共同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共同演化的结构、内容、动力和阶段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微观、中观、宏观层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层级、多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而且不同互动层级的微观参与者在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内生性地推动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从萌芽起步阶段向耦合发展阶段再向创新整合阶段不断地进行层级转换和阶段跃迁。通过对“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的案例分析,本文发现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共同演化既存在特殊性也存在普遍性:一方面,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共同演化的起步阶段即选择城市化主导模式还是产业集聚主导模式,来源于本地区经济基础以及产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演化;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共同演化的过程和方向相一致:两个商圈演化的动力机制都在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商贸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的良性互动,而演化的最终方向都选择通过发展城市经济(如总部经济)实现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在更高层次和更高阶段上的跃迁。其次,本文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效应为理论框架,运用演化博弈论方法从企业微观层面阐述了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机制与演化路径,最后采用“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的统计数据对相关理论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城市空间和生产要素具有稀缺性特点的基础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存在三种互动效应,分别为挤出效应、偏利效应和互惠效应。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博弈存在城市化主导型、产业集聚主导型和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共演型三种模式,采取何种模式取决于地区之问初始禀赋和产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再次佐证了本文采用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合理性。在“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1993。2012年的统计数据基础上,本文引入共生演化模型刻画了两个商圈在未来60年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路径图,发现两个商圈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互动效应,但最终两个商圈的服务业都会超过制造业,但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重,即产业发展模式取决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初始产业结构。这从统计数据上再次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演化阶段和方向。再次,本文基于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技术从空间溢出的视角讨论了城市集聚经济与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地理距离是影响城市体系集聚与扩散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且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并且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溢出半径要显著大于服务业。这说明工业更容易受成本约束(如运输成本、土地价格等)而出现产业转移并在大、中、小城市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从而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产生溢出效应,而服务业更依赖于需求市场尤其是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即在同一城市体系中,核心大城市的服务业对同一城市体系内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具有替代作用。城市集聚经济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阶段和规模差异:城市专业化经济对东部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对进入服务化阶段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却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多样化经济是特大城市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来源,但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阻滞效应;产业结构波动化有利于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针对东部和西部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并不适用。这意味着中国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而非服务化阶段,而且工业内部的调整较跨产业调整更能促进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不是一味地“退二进三”或发展服务业。除了理性地看待产业结构高级化之外,应更多地关注同一行业内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攀升对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最后,本文采用SFA模型对中国城市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以检验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从而为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的演化方向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并且进一步对威廉姆森理论假说和开放性理论假说提供中国案例。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且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先正后负再正的“N”型过程,从而对威廉姆森假说进行了扩充和修正。这可以说明三点:一是中国制造业集聚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反而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应)和过度竞争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压缩了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和降低了制造业集聚区的经济效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并未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甚至在有些地方政府“退二进三”、“腾龙换鸟”等政策影响下,二者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三是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虽然目前对地区经济效率有明显的阻滞效应,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阻滞效应会消失甚至变成促进作用。从区域层面看,制造业集聚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效率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支持威廉姆森假说,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开放性假说只有在东、西部城市的制造业集聚中找到了经验证据。从外部性效应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中国城市地区的经济效率都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Jacobs外部性仅对东部城市的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不仅对东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提供了证据支持,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城市对于产业的低水平发展和同质化竞争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产业集聚 城市经济 产业结构 共同演化 演化博弈论 义乌商圈 柯桥商圈 空间计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F12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3-15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15-17
- 1.2.1 研究思路与写作结构15-16
- 1.2.2 研究意义16-17
-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17-20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可能的创新点18-20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20-42
- 2.1 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式20-29
- 2.1.1 理论源起20-22
- 2.1.2 研究框架22-25
- 2.1.3 应用前景25-28
- 2.1.4 困境与展望28-29
- 2.2 关于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29-34
- 2.2.1 基于服务业外部化的研究30-31
- 2.2.2 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31-32
- 2.2.3 基于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32-34
- 2.3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理论34-39
- 2.3.1 中心-外围模型34-36
- 2.3.2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聚与扩散36-37
- 2.3.3 经济地理与经济增长:知识溢出效应37-39
- 2.4 空间计量分析方法39-42
- 第3章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共同演化:演化经济学视角42-56
- 3.1 理论框架: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共同演化的结构与过程43-49
- 3.1.1 共同演化的结构与内容44-45
- 3.1.2 共同演化的动力机制45-47
- 3.1.3 动态演化的过程及阶段47-49
- 3.2 两个案例:“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49-55
- 3.2.1 城市化主导的“义乌商圈”与产业集聚主导的“柯桥商圈”50-51
- 3.2.2 两大商圈的核心动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51-53
- 3.2.3 演化路径的殊途同归:以城市经济为中心的创新整合53-55
- 3.3 小结55-56
- 第4章 城市经济集聚与变迁:产业融合理论视角56-72
- 4.1 理论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效应56-59
- 4.1.1 挤出效应56-57
- 4.1.2 偏利效应57-58
- 4.1.3 互惠效应58-59
- 4.2 演化模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博弈分析59-64
- 4.2.1 复制动态方程与演化均衡59-60
- 4.2.2 互动均衡的演化路径分析60-63
- 4.2.3 互动均衡演化的稳定性分析63-64
- 4.3 实证检验:“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的数据分析64-71
- 4.3.1 一个共生演化模型64-68
- 4.3.2 变量选取及参数估计68-69
- 4.3.3 两大商圈的演化路径分析69-71
- 4.4 小结71-72
- 第5章 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空间溢出效应视角72-94
- 5.1 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72-75
- 5.2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75-79
- 5.2.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75-76
- 5.2.2 数据与变量说明76-79
- 5.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9-86
- 5.3.1 空间相关性检验79-82
- 5.3.2 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分析82-85
- 5.3.3 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边界85-86
- 5.4 拓展性讨论86-92
- 5.4.1 地区差异的控制86-88
- 5.4.2 发展阶段的控制88-90
- 5.4.3 城市规模的控制90-92
- 5.5 小结92-94
- 第6章 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差异94-108
- 6.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96-100
- 6.1.1 模型设定96-97
- 6.1.2 变量说明97-99
- 6.1.3 数据来源99-100
- 6.2 空间计量检验与分析100-104
- 6.2.1 空间相关性检验100
- 6.2.2 全国层面的城市数据分析100-103
- 6.2.3 区域层面的城市数据分析103-104
- 6.3 集聚外部性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104-107
- 6.4 小结107-108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108-114
- 7.1 主要结论108-110
- 7.2 政策含义110-112
- 7.3 未来展望112-114
- 致谢114-116
- 参考文献116-129
- 附录1:中国城市相对专业化、多样化指数测算结果129-131
- 附录2: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图131-134
- 附录3: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LISA集聚图134-137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学术成果137-1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76期
2 高磊;;论全球化背景下天津城市经济结构转化[J];经济论坛;2009年03期
3 周晓燕;;浅谈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J];企业研究;2010年02期
4 李强;;试析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J];时代金融;2012年36期
5 王永江;论城市经济结构[J];经济问题探索;1988年05期
6 裴平;;外向型城市经济及其结构调整——兼谈江苏省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J];江苏社联通讯;1988年Z2期
7 刘志彪,欧阳良钻;当代城市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动因和挑战[J];当代财经;2001年08期
8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如何转型?[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40期
9 赵玉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根源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27期
10 聂永红;;山西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胜伟;;武汉与相关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比较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鸿志;张嘉昕;;东北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考[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新民;我市资源性城市经济结构工程成效显著[N];太原日报;2006年
2 整理 本报记者 邹高辉 蔡建如 洪跃辉;科学制定政策 切实保障规划的延续性[N];闽南日报;2011年
3 宫商;300个省市绿色经济和绿色GDP指数出炉[N];中国商报;2013年
4 周义兴;购房松绑传递什么信号[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凯 实习生 林豪芸;六盘水“腾笼换鸟”扩大招商调城市经济结构[N];贵州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许根宏;“专利”搭建创新平台[N];安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斌斌;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结构变迁:演化机制与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赵兴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东;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张茹;石油城市系统经济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7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57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