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贸易中间商、国际贸易方式演进与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29 00:06
本文关键词:职业贸易中间商、国际贸易方式演进与经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贸易中间商 国际贸易方式 内生比较优势 经济发展 市场采购贸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2013年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和服务贸易总额分别达到4.16万亿美元和5396亿美元,两者分别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三,国际贸易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国际贸易的组织主体和组织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的跟踪研究发现,近年来在我国很多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聚区内,很多生产企业通过委托外贸公司、外国采购商等贸易中间商开展国际贸易,大量的职业贸易中间商在特定的经济空间内嵌入性生发与集聚。这些职业贸易中间商不仅经商在本地,而且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学习、子女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也都高度嵌入在本地商业社会网络之中,他们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这些地区逐步生发形成了主要由职业中间商协调完成的中介型国际贸易及其空间嵌入方式,并由此演化形成了本地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在新新贸易理论对中间商贸易现象进行重点关注和分析的基础上(Antràs and Costinot,2010;Bernard et al.,2010;Ahn et al.,2010;Blum et al.,2010;Akerman,2010;Wong and Wright,2013),本文突破新新贸易理论框架,试图运用以杨小凯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职业贸易中间商在特定经济空间嵌入性生发和集聚影响国际贸易方式的内生机制及其经济发展促进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克服新新贸易框架对贸易中间商卷入国际贸易分工时间异质性的忽视,同时弥补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职业中间商模型对贸易中间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不足。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揭示,在我国很多专业化市场集聚区内,由嵌入其中的职业贸易中间商协调组织的国际贸易方式是如何逐渐取代一般贸易或加工贸易方式,职业贸易中间商空间嵌入对国际贸易方式演进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机制与过程,这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又产生了何种结果。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无论在丰富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上,还是在实践上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转型高效发展和贸易效率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研究内容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在对职业贸易中间商大量生发和嵌入在很多市场集聚区的现实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提炼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系统地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基本的研究框架,重点分析了本文的研究难点,并深入揭示了本文所具有的可能创新点。最后本部分给出了本文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其相关准备,并论述了它们与本文研究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相关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现有研究主要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模式及其利益分配理论、职业中间商理论、中间商贸易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市场集聚区与国际贸易价值链的片段化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理论。在对本文研究主题进一步揭示的基础上,该部分对这些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并评述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四点不足。第三部分,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国际贸易方式的内涵、效率基础及演进特征。本部分在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本文研究核心概念“国际贸易方式”内涵及其内生基础与演进特征。在该部分,首先分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提炼其主要的研究方法、特点及基本模型,这些分析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奠定了模型分析基础;其次,我们从贸易服务主体选择与空间嵌入的双重视角给出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内涵、类型及演化特征;最后,本部分论述了职业中间商空间嵌入影响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机制和过程。本部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为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逻辑框架。第四部分,劳动分工、职业中间商生发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贸易服务主体选择机制。本部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方法,对国际贸易方式从直接型向迂回型以及由代理型向分销型演进的内在过程及机理进行超边际分析,从而初步构建了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贸易服务主体选择机制及理论模型。首先,我们构建了贸易企业、贸易中间商和中间产品供应商的劳动分工结构及其超边际模型,对国际贸易方式由直接型向迂回型演进的过程进行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得到这一演进过程的转换条件;其次,我们构建了包括最终产品生产专家、交易服务中间商、分销服务中间商在内的各类经济决策者卷入国际贸易分工的时间异质性选择分工结构与模型,并对它们推动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过程进行超边际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揭示了迂回型国际贸易方式本身的内部演化过程、机理及其效率条件。第五部分,内生比较优势、职业中间商集聚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空间嵌入机制。职业贸易中间商在一定经济空间嵌入的方式和特点对国际贸易方式演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内容。为此,本部分从内生比较优势角度,突出分析经济空间贸易服务生产效率及交换效率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效应,揭示了职业贸易中间商作用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空间嵌入机制。本部分为我国很多专业化区域通过培育内生比较优势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六部分,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经济发展效应:经济质量提升与经济空间优化。这一部分将在上述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国际贸易方式演进对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经济空间优化两个方面)的促进效应,以系统构建形成职业中间商空间嵌入对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作用机制及其经济发展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也为第七章的案例实证研究奠定更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基础。本部分的理论分析和结论,有利于为我国很多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聚区通过发展嵌入型中间商贸易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新型城市化,从而避免陷入“消极城市化”提供可信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政策启示。第七部分,案例实证: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新兴古典框架和特征。本部分通过提供一个单案例研究方案实证检验了本文第三、四、五和六章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从而验证本文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相关研究命题。首先,本章从案例研究的基本逻辑出发,论证了将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作为研究样本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其次,在对本章案例研究方法及其数据来源进行系统说明的基础上,我们论证了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其新兴古典特征,从而印证了本文的研究命题4.1.1、命题4.1.2、命题4.2.1、命题4.2.2和命题5.1.1与命题5.1.2;再次,在分析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我们特别选择具有义乌典型意义但也具备全国启示价值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作为重点案例分析内容,揭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及其演进路径和机理,由此本文的相关研究命题再一次得到印证;最后,在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揭示了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与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印证了本文的研究命题6.1.1、命题6.1.2、命题6.1.3、命题6.1.4、命题6.1.5和命题6.2.1、命题6.2.2。第八部分,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在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向政府、行业主体、市场管理者、生产企业、贸易中间商等提出推动基于本地专业化分工优势、交易效率优势的国际贸易发展,进而促进本地国际贸易新优势培育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新型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价值和不足进行总结分析与展望。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建立在职业贸易中间商空间嵌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中介化与服务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值得理论界和产业界的深入研究与关注;(2)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及方法对揭示上述国际贸易现象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新兴古典经济学理应成为观察和分析国际贸易方式演变的重要理论方法;(3)与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不一样,本文所定义的国际贸易方式是一种国际贸易主体组织贸易及其空间嵌入方式,内生生产效率与内生交易效率优势的充分改进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由直接型(独立型)向迂回型(嵌入型)演进;(4)随着内生生产效率优势和交易效率优势的不断改进,劳动分工结构持续演进,国际贸易从各国自给自足状态中生发出来后经历了直接型与迂回型两个发展阶段,迂回型国际贸易方式又可以根据职业贸易中间商发挥作用的类型区分为代理型和分销型两种。在此演进过程中,最终产品和贸易服务的学习成本以及贸易系统的交易效率是促进直接型贸易向迂回型贸易转变的主要因素,而在市场交易效率确定的条件下,劳动密集型商品更倾向于选择迂回型国际贸易渠道实现进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贸易服务密集度较低的产品则倾向于选择直接型国际贸易方式;不断提高贸易系统的综合交易效率是促进交易服务和加价中间商生发,进而促进迂回型国际贸易方式内部结构与过程演进的有效路径;(5)内生交易效率的动态变化能力决定了职业贸易中间商空间嵌入对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作用程度,从而也就决定了国际贸易方式由独立型向嵌入型演进的基本节奏。而随着专业化分工结构演进带来的经济空间内部国际贸易服务生产效率的不断上升,职业贸易中间商嵌入特定经济空间并卷入国际贸易分工的交易效率门槛将不断降低,从而有利于推动独立型国际贸易方式向嵌入型变迁;(6)国际贸易方式的演进是一个能够带来劳动力优化配置、劳动生产率提升、市场容量扩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差距缩小等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地区从消极城市化向积极城市化乃至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空间优化过程;(7)本文选择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方式演进是一个适用性较强的研究样本,义乌案例一方面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中间商贸易和制定与特定国际贸易方式相适应的贸易监管制度与方式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在职业贸易中间商空间嵌入影响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超边际模型构建、机制分析及其案例实证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研究是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在中国情景下国际贸易在地区层面的一个具体应用,这将有助于新兴古典框架与中国区域案例的有效对接,也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光芒更好地照耀和指导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转型实践,并从中提炼出更多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职业贸易中间商 国际贸易方式 内生比较优势 经济发展 市场采购贸易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52
【目录】:
- 摘要3-10
- ABSTRACT10-19
- 1 绪论19-32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19-21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意义21-25
-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21-24
- 1.2.2 研究意义24-25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28
- 1.3.1 研究方法25-26
- 1.3.2 技术路线26-28
-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28-29
- 1.4.1 研究的难点28
- 1.4.2 研究的创新点28-29
- 1.5 前期研究基础29-30
- 1.6 本章小结30-32
- 2 文献综述32-46
- 2.1 国际贸易模式及其利益分配的理论研究32-36
- 2.1.1 产业间国际贸易模式32-33
- 2.1.2 产业内国际贸易模式33
- 2.1.3 产品内国际贸易模式33-34
- 2.1.4 企业间国际贸易模式34-35
- 2.1.5 中介型国际贸易模式35-36
- 2.2 职业中间商与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36-38
- 2.2.1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中间商现象36
- 2.2.2 贸易中间商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36-37
- 2.2.3 生产企业选择贸易中间商的影响因素37-38
- 2.3 内生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38-41
- 2.3.1 内生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38-40
- 2.3.2 内生交易效率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40-41
- 2.4 市场集聚区与全球价值链片段化的理论研究41-43
- 2.5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理论研究43
- 2.6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43-45
- 2.7 本章小结45-46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国际贸易方式的内涵、演进条件及特征46-67
- 3.1 理论基础: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46-57
- 3.1.1 新兴古典经济学46-53
- 3.1.2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53-57
- 3.2 国际贸易方式的内涵及其生发演进条件57-61
- 3.2.1 国际贸易方式的内涵及类型58-59
- 3.2.2 国际贸易方式生发演进的条件59-60
- 3.2.3 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区别60-61
- 3.3 国际贸易方式的演进特征61-65
- 3.3.1 国际贸易方式的演进及阶段性特征:贸易服务主体选择视角61-63
- 3.3.2 国际贸易方式的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经济空间嵌入视角63-65
- 3.4 本章小结65-67
- 4 劳动分工、职业中间商生发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贸易服务主体选择机制67-88
- 4.1 从直接型国际贸易到迂回型国际贸易67-75
- 4.1.1 分工结构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67-69
- 4.1.2 基本模型69-70
- 4.1.3 超边际分析70-75
- 4.2 从代理型国际贸易到分销型国际贸易75-87
- 4.2.1 分工结构与迂回型国际贸易方式演进76-77
- 4.2.2 基本模型77-79
- 4.2.3 超边际分析79-87
- 4.3 本章小结87-88
- 5 内生比较优势、职业中间商集聚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空间嵌入机制88-101
- 5.1 劳动分工结构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88-92
- 5.1.1 内生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方式演进89
- 5.1.2 劳动分工结构与经济空间嵌入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方式演进89-92
- 5.2 理论模型与超边际分析92-99
- 5.2.1 模型与角点均衡分析92-97
- 5.2.2 比较静态分析97-99
- 5.3 本章小结99-101
- 6 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经济发展促进效应:经济质量提升与经济空间优化101-128
- 6.1 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效应101-110
- 6.1.1 国际贸易方式演进对经济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101-105
- 6.1.2 比较静态分析105-110
- 6.2 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城市化促进效应110-126
- 6.2.1 国际贸易方式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机理110-113
- 6.2.2 分工结构与模型113-116
- 6.2.3 超边际分析116-126
- 6.3 本章小结126-128
- 7 案例实证: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新兴古典框架和特征128-162
- 7.1 案例选择及其适用性128-131
- 7.2 案例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131-132
- 7.2.1 案例研究思路设计131
- 7.2.2 案例研究方法131-132
- 7.2.3 数据来源132
- 7.3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的历史演进及新兴古典特征132-136
- 7.3.1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Ⅰ:从直接型、代理型到市场采购贸易133-134
- 7.3.2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Ⅱ:从独立型到嵌入型国际贸易134-135
- 7.3.3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新兴古典特征135-136
- 7.4“市场采购”国际贸易方式:演进路径及条件136-152
- 7.4.1“市场采购”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137-141
- 7.4.2“市场采购”国际贸易方式的演进路径141-146
- 7.4.3“市场采购”国际贸易方式生发与演进的条件146-152
- 7.5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152-160
- 7.5.1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效应152-156
- 7.5.2 义乌国际贸易方式演进的城市化促进效应156-160
- 7.6 本章小结160-162
-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162-176
- 8.1 研究结论162-168
- 8.2 政策建议168-173
- 8.3 研究展望173-176
- 参考文献176-190
- 致谢190-19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92-1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强永昌;龚向明;;出口多样化一定能减弱出口波动吗——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2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年01期
3 陆立军;杨海军;;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以“义乌商圈”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4 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86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58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