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09:12

  本文关键词: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户收入差异 供给水平 满意度 供给效果 农田水利设施


【摘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重要促进作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命脉,其供给效果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然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不容乐观,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设施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日益显现。实地调研过程发现,在一些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地方,由于基层水利管理者缺失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供给软件不到位,制约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而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过程中,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与农户需求脱节,致使农田水利设施供需严重错位,供给的不合理性进一步恶化,供给效果亟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既包括客观效果(供给水平),也包括主观效果(农户个体结合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和自身需求意愿所做出的满意度评价)。鉴于农户个体决策行为的异质性,随着农户农业收入差异的扩大,不同农业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目标差异和心理偏好差异,导致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感受和评价需考虑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因此,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出发,注重农户个体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满意度评价,结合客观供给水平来评价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不仅有利于我国政府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能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因此,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研究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揭示村庄与农户两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程度及方向,提出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政策建议。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为指导,在梳理国内外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收入差异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展开系统研究。首先,构建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所调查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考察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因素。其次,测算农户收入差异并对农户进行分组,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不同收入差异组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收入差异组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和农户满意度两个方面构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村庄层因素和农户层因素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影响效应,探析农户收入差异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路径。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49-至今,根据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变化,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这两大阶段又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即农田水利供给恢复时期、快速发展与巩固时期、低谷时期、调整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多元化供给时期。通过各时期分析总结得出,政府依然是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农田水利设施供给陷入停滞、低谷时期,甚至出现倒退现象,都与政府供给的缺失有关;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式的发展轨迹来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呈现多元化格局,政府角色逐步淡化,非政府供给日益凸显。我国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地区差异明显,从整体水平来看,中部和东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发展迅速。(2)调查省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宁夏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最高;其次是陕西省;河南省最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高的地区在渠道建设、清淤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较快,而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低的地区在新设施建设和渠道管理维护方面存在不足;纵向比较发现,三个地区的平均得分中基础性供给能力因子、保障性供给能力因子及技术性供给能力因子得分分别为0.003、0.001和0.00002,超过平均水平,而社会性供给能力因子的平均得分为负值,低于平均水平;横向比较发现,三个地区的各因子得分差异较大,制约三个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因子各不相同;农户收入差异、打工日工资水平、是否为示范基地和政府投资力度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有显著影响,而距县城距离、打工人数比、与附近村庄经济状况比较、是否有小农水重点建设项目这四个变量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总体来看,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认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较好”和“很好”的农户仅占45.33%。从农户收入差异分组来看,随着农户收入差异的扩大,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的评价有提高的趋势,评价为“较好”和“很好”的比重,无差异组、低差异组、中差异组、高差异组分别为37.64%、48.28%、42.08%、50.72%,评价为“一般”和“不好”的比重明显下降。有序logit模型结果表明,农户的基本灌溉需求是否满足、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与邻村比较情况、农田水利设施灌溉的便利性、维护、管理情况是影响四组收入差异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评价的共同因素,其它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农户收入差异体现了农户个体在农业生产中的异质性,农户异质性程度越高,其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的评价越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偏好,同时,影响农户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满意度评价的因素也越多。(4)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包括农户满意度和供给水平两个指标。总体来看,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并不理想,农田水利设施的客观供给水平较低,农户的主观感知(即满意度)尚未达到理性预期,农田水利水利设施供给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视角,利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零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各村庄间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存在差异,村庄层与农户层的因素共同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产生影响。随机截距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从村庄层面的因素来看,机井总数、渠道总长、水费收取率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差异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呈现倒“U”型关系,而距县城距离影响不显著;从农户层面的因素来看,政府重视程度、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状况、农田水利设施近五年变化情况、与邻村比较情况、灌溉便利性、需求是否满足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否有子女上学显著负向影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农田水利设施维护情况、供水模式、水价评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影响不显著。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最富有40%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三个指标所衡量的农户收入差异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其他变量的方向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改变的条件下,这三个指标衡量的农户收入差异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均呈现倒“U”型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213


本文编号:1261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61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