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当代普惠金融理论及中国相关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21:19

  本文关键词:当代普惠金融理论及中国相关对策研究 出处:《辽宁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普惠金融 金融资源 金融异化 金融发展方式 金融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面临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愈发激化,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即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所有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包容性增长的基础源于各个社会主体对资源享有平等的可得性。一方面,从金融的一般属性来讲,金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公平地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从金融的特殊资源属性出发,金融不仅是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更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资源配置手段。金融可以通过自身这一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它一切资源。金融资源配置得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它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的获取可以为每个人或者是每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构筑实现其蓬勃发展、实现其真正潜力的基础。因此,无论从金融的一般属性出发,还是从金融的特殊属性出发,金融本来就应该是普惠的,每个个体都应该享有平等地获取金融资源的权利,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才能有效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普惠金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普惠金融进行研究与实践。但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使用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它的内涵与外延、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口径不一、认识各异和观点纷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产生了许多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普惠金融的内涵和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梳理、整合与进一步探索,以期国内外专家学者能够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从金融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特征出发,溯本清源,明确指出金融从来就是或应该是普惠的,只是在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脱离了其本该具有的人本人文特征,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背离了为社会发展、人类服务的初衷,异化为工具金融和技术金融,单纯为了逐利而逐利,结果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社会财富差距越拉越大,重提普惠金融正是对金融异化的回归。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明确提出普惠金融是引领、规范与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强调秉持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彰显金融为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而生,突出强调坚持金融为最广泛社会大众竭诚服务的一种共享的金融发展方式。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分析框架,使普惠金融的研究可以在统一的范式下进行。之后,为了对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进行有效的测度,本文在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体现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惠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指出各个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所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普惠金融的种种定义,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认识倾向,从历史的、人文的视角,对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进而提出并回答普惠金融是什么、姓什么、金融为何而生和金融为谁服务等本质性核心思想理论问题。(2)本文从金融的历史起源和金融的本质特征出发,以理论与逻辑的视角证明了金融从来就是或应该是普惠的,只是资本的资本化导致了金融的异化,重提普惠金融正是对金融异化的回归,从而正本清源,厘清和深化了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本文从正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情况及金融服务质量等三个维度,探索性地构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更为全面,不仅包括了银行业,还包括了证券业和保险业。并运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惠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旨在找出区域之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及差异的原因所在,为下一步执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目前,关于普惠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刚刚起步,本文只是对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体系框架、测度以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相关对策作一个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并没有就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由于中国关于普惠金融方面的有效数据相对较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对各省(市、自治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评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桢,符三雅;普惠天下 正人正气———发展中的普正药业[J];老区建设;2004年12期

2 崔宪伟;;天津“新两险”普惠城乡[J];天津社会保险;2010年02期

3 ;践行普惠金融 创富造福城乡[J];中国邮政;2011年10期

4 杨序琴;;对贵州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J];贵州农村金融;2012年04期

5 焦瑾璞;;普惠金融前景广阔[J];小康(财智);2014年01期

6 李定华;;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事业[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4年05期

7 杜晓山;;普惠金融,根在农村[J];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04期

8 赵静;;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09期

9 姚世新;;构筑浙江农信普惠金融梦[J];中国农村金融;2014年08期

10 蔡彤;唐录天;郭亮;;以小额信贷为载体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日新;;科普惠农的重要作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建生;吴经选;;论改革开放与科学普惠大众的时代前进方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楚明;;关于为科普惠农项目服务的思考[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华元根;;心系老年民生 普惠全体老人[A];老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省老龄研究论文选集(2010-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蒙勇鹏;山西1500个乡(村)级科普惠农中心挂牌[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文慧;普惠农场80万元用于文化建设[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3 王丰;李政文深入吕梁调研科普惠农[N];山西科技报;2010年

4 沈佳 周君彦;送农资进村入户 我省科普惠农又出新招[N];山西日报;2010年

5 赵燕;山西科普惠农又出新招 送农资进村入户[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10年

6 记者 周君彦;山西科普惠农计划再布阵再擂鼓[N];科学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周君彦 李玮;科普惠“三老” 风从太行来[N];山西科技报;2011年

8 记者 耿倩;晋城市科普惠“三老”走在全省前列[N];科学导报;2011年

9 记者 耿联;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普惠于民[N];新华日报;2013年

10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田勇;富阳农村合作银行:“联姻”市政普惠金融最后一里地[N];经济观察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霞;当代普惠金融理论及中国相关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灿仁;新常态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5年

2 姜勇;新疆农村金融普惠的空间差异及集聚效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陈平;我国普惠金融监管政策效果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4 郝宁;云南省沿边金融开放中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5 董娜娜;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6 张娟;山西普惠金融水平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大学;2015年

7 于旭;内蒙古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杜超;普惠金融视角下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9 肖瑞;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郑勇;平安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3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13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