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微管相关蛋白2预测恶性黑素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3 08:48

  本文关键词:微管相关蛋白2预测恶性黑素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医科大学》 2015年

微管相关蛋白2预测恶性黑素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

冯佳韵  

【摘要】:目的: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可发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其中约90%发生于皮肤,10%发生于眼球的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口腔、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的粘膜以及脑膜的脉络膜等处。根据恶黑的发病方式、起源、病程与预后的不同,将恶黑分为两大类,即原位恶黑及侵袭性恶黑。近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国际上仍沿用1970年开始采用的常规病理学的Breslow肿瘤厚度作为预测恶性黑素瘤患者存活率的主要指标;以及1997年开始采用的常规病理切片的各项指标如Clark层面、溃疡、细胞有丝分裂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血管淋巴侵入及血管趋向性、淋巴结病理分期、卫星病灶、过度性转移及退行性变等非特异性病理指标,作为预测恶性黑素瘤患者存活率的次要指标。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associated proteins,MAPs)是一组与微管蛋白相关,参与微管组成的蛋白家族。主要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位于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同时某些MAPs,例如微管相关蛋白1(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1,MAP1),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associated proteins1,MAP2),微管相关蛋白4(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1,MAP4),在非神经细胞中也广泛表达。近期国外有研究发现在白种人中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1,MAP2)在良性色素痣、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有表达,且与恶性黑素瘤侵袭性有关联。而恶性黑素瘤的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种密切相关。鉴于我国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研究拟探讨在中国人中,MAP2基因的表达与恶性黑素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3年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确诊为恶性黑素瘤的43例患者的石蜡组织包埋块。原位恶黑为17例,侵袭性恶黑为26例,均为中老年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3(53.48%)人,男性患者20(46.52%)人,7(16.28%)例患者发生于头面部,其余36(83.72%)例均发生于四肢,其中5人(11.63%)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38(88.37%)人未见转移,以及进行Clark及Breslow分级。对MAP2表达与恶黑Clark及Breslow分级、肿瘤转移率、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3例患者中MAP2的表达结果,阴性(-)为12例,阳性(+)为16例,强阳性(++)为15例。分析结果显示MAP2表达与患者性别、发病部位、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临床分型、Clark分级及Breslow分级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MAP2存在于原发性皮肤黑素瘤中,但在转移性黑素瘤中表达缺失。因此我们推测在原发性黑素瘤中微管稳定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分裂,阻止或延缓肿瘤的进展。进一步证实MAP2染色阳性的原发性黑素瘤患者要比MAP2阴性的患者具有明显地、更好的转移性无病生存。对MAP2在黑素瘤进展中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MAP2在转移性黑素瘤细胞中表达会导致微管的稳定、细胞循环在G2-M阶段停滞以及细胞生长抑制。通过MAP2破坏微管的动态能造成多级有丝分裂纺锤丝的形成,胞质扽列的缺损以及巨大核细胞的聚集。这与体内所见的MAP2阳性的原发性黑素瘤细胞相似。这些数据表明在黑素瘤的早期阶段神经元分化基因的异位激活能够阻止细胞分裂进而抑制或延缓肿瘤转移。结论:1.在临床标本中MAP2在早期放射状生长阶段和垂直生长阶段的恶性黑素瘤组织内高表达,而在转移性恶性黑素瘤细胞内弱表达或表达缺失。2.MAP2可以作为一种黑素瘤侵袭性预测的指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小燕,马宏裕,朱丁峰,薛国胜,宗扬勇;无黑素性恶性黑素瘤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3期

2 宋宁静,曾学思;恶性黑素瘤中端粒酶表达的意义[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3 刘利平,李振洁,马瑞琼,刘福荣;恶性黑素瘤误诊为脉管炎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5期

4 刘全忠,齐蔓莉,高硕,陈秋松;广泛转移恶性黑素瘤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2期

5 常建民;少见病理类型的恶性黑素瘤[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04期

6 Cayuela A.;Rodrguez-Domnguez S.;Lapetra-Peralta J.;Conejo-Mir J.S. ;张宪旗;;西班牙恶性黑素瘤发病率停止上升了吗?分析1975~2001年的趋势[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9期

7 刘明江;王丽丽;李战峰;;恶性黑素瘤早期预防和发现[J];哈尔滨医药;2006年01期

8 于长平;赵天恩;;恶性黑素瘤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9 Laing M.E.;Moloney F.J.;Kay E.W.;罗素菊;;移植患者发生恶性黑素瘤:5例患者回顾[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0期

10 Aquilina S;Dalmas M.;Calleja N. ;刘艳;;马耳他1993—2002年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概况[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承新;高天文;刘玉峰;;恶性黑素瘤的预后因素[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韩睿;程浩;朱可建;叶俊;;恶性黑素瘤38例临床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马月红;陆洪光;;体外构建恶性黑素瘤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航;;62例肢端恶性黑素瘤临床特征分析[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晓栋;;恶性黑素瘤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尹涛;钟连生;刘彦群;魏志平;李凤朝;;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业强;陶娟;王琳;李延;杨井;张晶;汪莹;涂亚庭;;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福伦;段彦娟;李斌;徐蓉;陈洁;;恶性黑素瘤五例[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远清;;肢端恶性黑素瘤2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韩睿;岑建萍;朱可建;程浩;;恶性黑素瘤[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晓峰 孙理 本报记者 姚艳春;[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衣晓峰;[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伍西明;[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N];光明日报;2006年

5 黄斌;[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燕玄;[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蓝建中;[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8 ;[N];北京科技报;2007年

9 黄海平;[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王茜;[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均云;IGFBP5在人恶性黑素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5年

2 陈嵘祎;pcDNA3.1-IGFBP7抑制鼠恶性黑素瘤生长的基因治疗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华;恶性黑素瘤的转录组学及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于建斌;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恶性黑素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杨洁;大麻素Ⅱ型受体激动剂在恶性黑素瘤中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6 刘业强;转铁蛋白受体介导Tf-PEI-shRNA complex内吞靶向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恶性黑素瘤生长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林彤;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8 陈瑾;DKK1在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黑素瘤发生发展的调控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樊星;转录因子CUTL1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蔡华华;恶性黑素瘤中SOX4的表达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良娟;RhoC和ROCK1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5年

2 师逢;CIP2A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通大学;2014年

3 冯佳韵;微管相关蛋白2预测恶性黑素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4 韩睿;恶性黑素瘤临床特点与病理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小峰;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6 谢杨新;环氧合酶-2在恶性黑素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徐文博;ABC转运蛋白ABCG2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静;尺寸均一的多功能纳米粒在恶性黑素瘤成像和治疗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杨静;皮肤恶性黑素瘤并发白癜风病例报告[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殷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皮肤恶性黑素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微管相关蛋白2预测恶性黑素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72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