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菊芋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5 19:38

  本文关键词:菊芋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医科大学》 2015年

菊芋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杨清  

【摘要】:目的:菊芋为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植物,富含酚酸类活性成分,本论文以菊芋叶中酚酸类成分为对象,发展超声波提取和新型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优化工艺参数,进行活性成分的“绿色”高效富集分离,对萃取物进行化学和活性表征。方法:(1)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菊芋样品的化学组成。采用COSMOSIL C18(250×4.6mm)分析柱,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梯度条件为0-10 min,10~15%A;10-25 min,15~45%A;25-50 min,45~100%A。流速:1 ml/min,327 nm检测,柱温30°C。(2)菊芋叶中活性成分提取以提取液中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总含量为指标评价不同提取条件下的提取效率。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考察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四个因素在三个水平对提取率的影响。(3)菊芋叶活性成分萃取分离以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在萃取液中的分配系数为指标,考察不同乙醇:水:硫酸铵体系对活性成分的分配选择性,优化获得适宜的萃取溶剂体系。采用最优体系进行菊芋叶活性成分萃取分离。(4)萃取物进行化学和活性表征采用HPLC法测定活性成分含量,采用DPPH和ABTS法测定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1)建立HPLC法用于菊芋叶组成分析。在30分钟运行时间内,菊芋主要成分获得良好分离,通过与标准品对比保留时间,发现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为菊芋中主要的酚酸类成分。二者最高含量分别为2.19%和0.48%。(2)通过正交设计发现,采用使用60%乙醇,15倍溶剂提取两次,每次10分钟,可获得最大提取效率。(3)通过优化萃取体系,发现乙醇:水:硫酸铵(30:49:21,W/W/W)可获得最佳分离选择性,绿原酸和1,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分配系数分别为7.43和13.75。(4)采用优化后的提取分离方法制备菊芋活性样品,经HPLC测定发现绿原酸含量为13.37%,1,5-二咖啡酰奎尼酸含量为7.1%,二者的回收率分别为88.44%和94.47%。采用DPPH和ABTS法对菊芋提取物和活性萃取物进行抗氧化作用活性比较,其中,经过新型双水相萃取获得的活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达到25.75μg/ml和4.91μg/ml。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为钢;;用“活性成分谱”思路破解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09期

2 ;日一研究表明——番茄含有抗过敏活性成分[J];食品科学;2004年08期

3 曾令杰;林文雄;梁晖;陈婷;熊君;孙小霞;;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成药;2008年06期

4 李强;刘东红;;蜂胶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1年10期

5 哈飞;李瑞明;张兰兰;张依倩;闫希军;;大黄浓缩干燥过程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06期

6 王允;刘毅;姚干;梁亦龙;;中药栀子炮制与提取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23期

7 王丰玲;张英锋;马子川;;苦瓜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用途[J];化学世界;2008年06期

8 宋九华;成英;刘素君;;钴-60辐照对川贝活性成分的影响[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年03期

9 贾世山,邱桂芬;甘草地上部分的活性成分和资源利用[J];中草药;1994年02期

10 俞秀玲;;花粉的活性成分[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亮;王保强;王辉;王宜祥;;瞬态声空化效应对药物活性成分的影响[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林芳;矢仓徹;陈士林;;山奈正己烷部位的镇静活性及其活性成分(英文)[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3 张东明;;若干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发现及功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永清;;中药材产地与活性成分含量研究进展及有关问题讨论[A];全国第二届中药资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韩丽华;袁彬;吴鸿;王学敏;;丹参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2)[A];第四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3年

6 秦路平;韩婷;郑汉臣;;中药苍耳子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品质评价研究[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金玲;徐晓玉;;现代生物学在中药活性组分筛选中的应用[A];'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廖正根;梁新丽;平其能;蒋且英;杨明;;桂枝茯苓活性成分同步释放的双层骨架缓释片处方优化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曹秀明;罗春兰;王佳;;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顾茂健;顾学裘;王思玲;;花斑芦荟(AloeveraL.)中新发现的两种活性成分综述[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农资导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柏亚罗;[N];农资导报;2009年

3 记者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13年

4 曹学;[N];农资导报;2011年

5 廖伟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林;[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7 ;[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记者 秦秋;[N];健康报;2012年

9 龚翔;[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姚志宏 孟靓;[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宇平;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快速分离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田兵;芦荟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郑健;留兰香活性成分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4 黄兰芳;联用色谱在中药和生物样本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马玉荣;加热及模拟胃肠道消化处理对豆浆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韩慧英;两种中药中抗前列腺疾病活性成分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7 王陈;基于二维液相色谱技术的元胡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效和毒性机制的蛋白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8 陈卫;层孔菌发酵菌粉的新药材研制及其活性成分Hispolon的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冬英;普洱茶降糖降脂活性成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玉;基于多室电泳分离系统筛选中药生物活性成分的方法[D];延边大学;2015年

2 杨新;葎草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张阳;野生黄檗中活性成分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邢文娟;胶束体系萃取分离中草药中活性成分及农药残留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冯瀚;桑椹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与抗氧化作用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6 周璐;蛇莓杀蚊幼活性成分进一步分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清;菊芋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赵小霞;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孟松;葱属植物—藠头中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易非;β_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筛选麻杏石甘汤的活性成分[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菊芋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2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92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