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多种核酸扩增技术研究及其在线粒体DNA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11 11:11

  本文关键词:多种核酸扩增技术研究及其在线粒体DNA检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线粒体基因组DNA分子为一个16569bp的双链环状DNA分子,该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线粒体有13个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RNA,许多疾病都与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线粒体又有独特的母系遗传特性,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重要材料。K562细胞是人类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该细胞容易获取,具有各种分化特性,是实验室研究的重要材料。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各种测序手段相继出现,人们在获取遗传序列信息方面更加方便,利用测序手段研究线粒体基因组,对其进行正确的拼接和后续的功能注释在诊断线粒体疾病,保护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以及确定线粒体在进化上的地位都有重要作用意义。本论文以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分别用基于PCR的方法和基于多重置换扩增的全基因组等温扩增来获得线粒体基因组,然后利用一代Sanger测序方法和二代Illumina测序方法对我们获取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最终获得了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信息。1、我们利用基于PCR的扩增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预实验最终确定了45对线粒体扩增引物,对线粒体环状DNA分子的全长进行无缝扩增,每一个扩增片段长度不超过1000bp,每一个扩增片段的上下游都有一段的overlap。然后对这些扩增片段利用ABI的3730测序仪进行测序,获取每一个扩增片段的序列信息。对于一代测序下机数据,我们使用NCBI数据库的blast在线比对工具将我们的每一个扩增fragment与人类线粒体标准参考基因组(NC_012920.1)进行比对,然后手动对这些比对后的片段进行手动拼接,最终获得了K562细胞线粒体的完整基因组。2、我们利用基于多重置换扩增的线粒体基因组等温扩增方法对我们的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扩增。我们使用QIAGEN公司的REPLI-g Mitochondrial DNA kit对我们的K562核酸样本进行扩增,一般地线粒体DNA在提取过程中往往与核DNA很难分开,所以我们选择对K562全基因组中线粒体DNA进行特异性扩增。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样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稀释,发现将样本稀释到0.1个核DNA的单倍量级时(即3.3pg/uL),再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后10组平行样本中只有3个样本扩增出。根据我们的全基因组稀释样本的测序数据发现,在0.1个gDNA单倍量级时,线粒体DNA与gDNA的reads覆盖度之比在4-16倍之间,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比较类似,说明该线粒体基因组扩增试剂盒满足我们实验的要求。利用该试剂盒得到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二代Illumina测序。3、一代测序数据在比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39个单碱基突变位点和一个短片段缺失,这些突变位点分布在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长,包括rRNA、tRNA、D-Loop以及基因编码区。我们将这些突变位点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部分,对于编码区的突变位点分为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分别讨论相关的功能意义。我们利用的是NCBI基因数据库、MITOMAP线粒体基因数据库以及UniprotKB蛋白数据库对我们的突变位点进行查找,我们发现大多数突变位点都已经存在于这些数据库之中,我们根据查找到的信息对每个位点进行了功能注释,分析总结了各位点的生物学意义。对于少量数据库中查找不到的位点,我们利用Jpred蛋白质结构预测在线分析软件分析了这些位点改变造成的氨基酸改变进而可能对整个蛋白质结构造成的影响,并且分析了这种影响可能引起的功能变化。对于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我们利用了二代Illumina测序方法进行了测序,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测序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并且对一代测序数据分析时得到的几个具有异议性的位点进行了二代测序方法的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 PCR 全基因组扩增 Sanger测序 Illumina测序 单碱基突变 注释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引言11-12
  • 1.2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技术的发展12-17
  • 1.2.1 基于PCR的线粒体基因组扩增技术12-16
  • 1.2.1.1 PCR技术的起源和原理13
  • 1.2.1.2 The-long PCR of线粒体DNA13-14
  • 1.2.1.3 多引物线粒体基因组PCR扩增14-16
  • 1.2.2 基于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的线粒体基因组扩增方法16-17
  • 1.3 核酸测序技术的发展17-20
  • 1.3.1 第一代Sanger测序技术17-18
  • 1.3.2 第二代测序技术18-19
  • 1.3.2.1 Roche公司的454测序技术18
  • 1.3.2.2 Illumina公司的Solexa测序18-19
  • 1.3.2.3 ABI公司的SOLiD测序技术19
  • 1.3.3 第三代测序技术19-20
  • 1.4 K562细胞系研究20-21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K562细胞的培养23-29
  • 2.1 引言23
  • 2.2 线粒体DNA检测研究的材料K562细胞的培养23-27
  • 2.2.1 K562细胞培养的材料与方法23-24
  • 2.2.1.1 实验细胞株23
  • 2.2.1.2 主要仪器23
  • 2.2.1.3 主要试剂23-24
  • 2.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24
  • 2.2.2 K562细胞培养24-27
  • 2.2.2.1 细胞计数24-25
  • 2.2.2.2 K562细胞的收集25
  • 2.2.2.3 K562细胞的传代培养25-26
  • 2.2.2.4 K562细胞的冻存26
  • 2.2.2.5 K562细胞的复苏26-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利用多种核酸扩增技术获得线粒体基因组29-57
  • 3.1 引言29
  • 3.2 基于PCR的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获取29-47
  • 3.2.1 实验材料30-34
  • 3.2.1.1 实验仪器设备30
  • 3.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30-31
  • 3.2.1.3 实验相关试剂配制31
  • 3.2.1.4 基于PCR扩增方法获取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引物31-34
  • 3.2.2 实验方法34-38
  • 3.2.2.1 K562细胞系全基因组DNA提取35-36
  • 3.2.2.2 对提取的K562细胞全基因组进行定量36-37
  • 3.2.2.3 对提取的K562细胞全基因组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7-38
  • 3.2.2.4 对定量后的K562细胞全基因组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扩增38
  • 3.2.2.5 扩增后的线粒体DNA分子产物片段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38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38-44
  • 3.2.3.1 K562细胞全基因组DNA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定性结果38-39
  • 3.2.3.2 K562细胞全基因组DNA提取的定量结果39-40
  • 3.2.3.3 45对线粒体引物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结果40-44
  • 3.2.4 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DNA分子扩增产物测序与拼接44-47
  • 3.2.4.1 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DNA分子PCR扩增产物进行一代测序44-45
  • 3.2.4.2 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45-46
  • 3.2.4.3 序列比对结果进行拼接46-47
  • 3.3 基于多重置换扩增技术的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等温扩增47-54
  • 3.3.1 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等温扩增47-49
  • 3.3.1.1 全基因组等温扩增试验方法47-48
  • 3.3.1.2 琼脂糖凝胶电泳定性检测和Qubit 2.0定量检测48
  • 3.3.1.3 对扩增后的产物进行线粒体DNA普通PCR检测48-49
  • 3.3.1.4 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49
  • 3.3.2 实验结果49-51
  • 3.3.2.1 线粒体基因组等温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49-50
  • 3.3.2.2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产物的Qubit定量50-51
  • 3.3.2.3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后普通PCR(线粒体DNA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图谱51
  • 3.3.3 基于稀释样本的REPLI-mt kit验证51-54
  • 3.3.3.1 实验方法51-52
  • 3.3.3.2 实验结果52-54
  • 3.3.3.3 实验结果分析54
  • 3.3.4 对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样本进行二代测序54
  • 3.4 本章小结54-57
  • 第四章 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57-69
  • 4.1 引言57
  • 4.2 一代测序数据的比对、拼接57-62
  • 4.2.1 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一代测序数据比对分析57-59
  • 4.2.2 K562细胞线粒体基因组一代测序数据拼接59-62
  • 4.3 一代测序数据SNP位点分析62-66
  • 4.3.1 编码区的SNP位点62-65
  • 4.3.1.1 错义突变63-65
  • 4.3.1.2 同义突变65
  • 4.3.2 非编码区的SNP位点65-66
  • 4.4 Illumina二代测序数据分析66-68
  • 4.4.1 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二代测序后比对情况分析66-67
  • 4.4.2 利用二代测序数据对一代测序数据中异议的单碱基位点进行分析67-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研究总结69
  • 5.2 工作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7
  • 致谢77-78
  • 附录78-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伟,邹丰才,林瑞庆,朱兴全;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5年01期

2 刘祚昌,赵世民,詹庆才,陈一吾;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翻译产物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J];遗传学报;1989年01期

3 高翼之;王世浚;;人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与结构[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2年02期

4 Clarks A;郑立红;;线粒体基因组:缺失、疾病及进化[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2年01期

5 江莉;完整线粒体基因组鉴定细粒棘球绦虫犬、马株和犬、羊株的差别[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年01期

6 李耀东;邵嘉会;;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与动物分子系统发生的关系[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谭围;王中铎;郭昱嵩;刘楚吾;刘筠;;孟加拉笛鲷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及其进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8 陈念;高慎淦;赖小平;刘鹏;王新;王羚郦;;药用尖吻蝮蛇原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J];中药材;2013年05期

9 熊伟;张海洋;杨红娟;杜亚曼;;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大理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10 彭巧玲,蒲友光,王志方,聂刘旺;中华鳖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博;刘刚;周立志;;秃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朱兴全;李明伟;林瑞庆;赵光辉;张媛;刘国华;艾琳;苏昂;李淳;袁子国;;寄生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涂四利;方伟武;蔡旭;;线粒体基因组中最长保守序列的分析及其意义[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4 陈贵英;江建平;谢锋;刘炯宇;郑中华;;两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钟金城;吴玺;;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聚类分析及其系统进化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6 吴相云;李小玲;徐晓东;喻子牛;;14种牡蛎线粒体基因组演化模式与系统发育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马俊业;夏旭华;杨群;;普通海绵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表型特征与谱系年代分析[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戚豫;张英;;临床病例中线粒体基因组常见突变的筛查[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明伟;林瑞庆;宋慧群;吴湘云;朱兴全;;三种严重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弓首蛔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棋麟;袁明龙;;青海草原毛虫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马波;线粒体基因组的选择压力与动物运动能力相关[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伍平;昆明动物所:线粒体基因组的选择压力决定动物运动能力[N];云南科技报;2009年

3 麻建丽;像体检一样检测基因[N];温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施艳燕;治病像换轮胎一样简单[N];苏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胜楠;小腹茧蜂亚科(膜翅目:茧蜂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与系统发育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石雅丽;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30A与保持系P30B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赵林林;两种海洋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石首鱼科系统发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周志军;五种螽囍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与直翅目谱系基因组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申欣;软甲纲动物和星虫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分子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陈磊;狼肠道菌群生态及犬科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杨劲树;海底热液口甲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及罗氏沼虾生物钟基因的分子解析与进化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娟;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生物学研究[D];中山大学;2011年

9 曾慧花;四种蝗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卢慧甍;霍山蹦蝗和意大利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笛;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宝静;人类线粒体基因组CpG甲基化模式[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郝婧;两种螽斯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谱系基因组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亚莉;两种蜻蜓全线粒体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及蜻蜓目系统发育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宋晶睿;五种螟蛾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螟蛾总科系统发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飞;四种蝗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直翅目系统发生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惠仙;两种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悦;两种凤蝶线粒体基因组及分子进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易杰群;两种虫草寄主蝠蛾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李景艳;福尔马林固定样本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位点鲟形目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多种核酸扩增技术研究及其在线粒体DNA检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98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