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灌浆及结实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灌浆及结实稳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稻 大穗型 灌浆 结实 干物质生产 源-库-流
【摘要】:扩大库容,培育大穗型水稻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大穗型水稻品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结实率低且不稳定,直接制约其在生产上的利用范围和潜力发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加之氮肥的偏施过施,这一问题变得日趋严重。为了进一步探明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灌浆及结实稳定性,发掘其利用价值和局限性,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学院的试验基地开展试验研究。2013年从21个大穗型水稻品种中选取一批具有温度敏感性差异的品种进行了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探讨其对不同温度环境的响应。2014年-2015年,选取两类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一次枝梗高结实率型)和R-农白(二次枝梗高结实率型)为试验材料,中穗强结实型水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采用大田试验测定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群体生长特性和源库流特征;并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其在变动环境(高温和高氮)下的结实稳定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穗型水稻品种具有明显的群体干物质生产优势。和对照相比,BL006具有明显的全生育期、特别是抽穗前物质积累优势;R-农白全生育期物质积累与对照相近,但齐穗-齐穗20d物质积累优势明显,增幅为63.59%;与BL006相比,R-农白全生育期物质积累更均衡。但是,两品种茎鞘干物质转运率较低,成熟期穗部干物质所占比例较对照低14.86%和9.24%。2.大穗型水稻品种强、弱势粒同步灌浆,灌浆快且集中。大穗型水稻灌浆期间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且变化和籽粒灌浆动态基本同步,“源”的供应能满足籽粒的灌浆充实。和对照相比,大穗型水稻品种灌浆启动较早,灌浆速率较高(R-农白与对照相近),灌浆用时较短,强、弱势粒同步灌浆,终极生长量较大。最终粒重分别较对照高13.19%和10.07%。穗颈节和穗部枝梗维管束发育BL006较优,R-农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与R-农白相比,BL006的灌浆速率大,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短,终极生长量高,粒位间差异小。3.大穗型水稻品种R-农白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剪叶处理导致供试品种灌浆速率降低,灌浆时间缩短,受精率和千粒重降低;且上部一次枝梗降幅最小,灌浆速率和千粒重上部二次枝梗降幅最大,受精率下部二次枝梗降幅最大;但R-农白受精率和千粒重的降幅最小,BL006和黄华占的降幅相近。4.大穗型水稻品种受变动环境影响大,但存在品种间和粒位间差异。控温试验表明,BL006和R-农白不耐高温,黄华占耐高温。高温导致BL006和R-农白不同部位的受精率显著降低。BL006和R-农白的千粒重在日均温30℃处理下显著降低。30℃处理下,受精率和千粒重均为下部二次枝梗的降幅最大;33℃处理下,不同部位受精率的降幅相近,一次枝梗千粒重的降幅大于二次枝梗。另一方面,大田高温处理下,6个大穗型品种颖花受精率平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22.19%,其中,下部颖花受精率提高的幅度最大;籽粒千粒重总体上显著降低,但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响应,其中,CW2221、K106和R-2的千粒重明显升高,且中部和下部升高的幅度较大;稻米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增加,但J1307的整精米率和垩白米率以及CW2221的垩白度未受显著影响。高温对不同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显著,对穗上部着生的籽粒的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影响大于其他部位,但对不同部位籽粒垩白米率的影响相近。BL006对氮肥较敏感,适合正常条件下受精,高氮下灌浆;R-农白的受精和灌浆均适合高氮;黄华占在两种氮肥处理下表现稳定。综上所述,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和R-农白群体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强、弱势粒同步灌浆,灌浆快且集中;总体上,BL006对高温和高氮敏感,R-农白对高温敏感,依赖高氮。BL006齐穗前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粒叶比较小,齐穗后叶片呈现迅速早衰迹象;R-农白源-库-流基本协调,有效叶面积持续期长、后期物质积累优势明显。部分大穗型水稻品种资源的受精率和千粒重受适度高温促进,但品质受高温影响普遍严重劣化,但也有部分品种资源不受影响。此外,变动环境下的结实稳定性与粒位及水稻品种的耐性和自我调控光合的能力有关。这些结果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即通过进一步挖掘大穗型水稻亲本中潜藏的优异性状及其基因,有望克服目前部分大穗型杂交稻在平原地区表现出的对变动环境反应强烈,年度间结实率低且波动大等瓶颈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圣钟;;论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水稻的种植及其影响因素[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忠生;;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9期
3 门宝辉,刘庆华;井灌水稻防御冷水害试验研究综述[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1期
4 田艳芬,许文良;白城市水稻种植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地质;2001年02期
5 陈毅丹;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的试种结果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6 杨修,孙芳,林而达,居辉,熊伟;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5期
7 张志强;;论芜湖县实施水稻“种三产四”示范项目的有利条件和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8 顾晓鹤;韩立建;张锦水;潘耀忠;李乐;;基于相似性分析的中低分辨率复合水稻种植面积测量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9 倪建平;金千瑜;;马来西亚水稻生产、技术及经营考察[J];中国稻米;2008年02期
10 周韧;董义忠;周虹;;武汉惊现紫色杂交水稻试验田[J];北京农业;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志;;浅议水稻种植对均衡计算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姚凤梅;张佳华;;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水稻种植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郑红;张桂华;潘华盛;;水热条件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玉蓉;肖友伦;杨娟;邹丽芳;赵静雅;邹华松;陈功友;;水稻条斑病菌hrpX基因调控hpa1基因的表达[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红蕊;刘赫男;;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肖友伦;向勇;刘之洋;陈功友;;水稻条斑病细菌hrp基因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谭谈;吴昊;;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9 徐化学;李绍清;朱英国;;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在水稻骨干亲本的等位性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陈艳英;游扬声;罗孳孳;唐余学;范莉;;基于MODIS重庆市水稻动态估产模型的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许天颖;抗水稻“癌症”基因成功克隆[N];科技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宋明;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N];凉山日报(汉);2006年
3 特约通讯员 宋明;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N];四川日报;2006年
4 于晓峰;后旗:水稻之乡延伸产业链[N];通辽日报;2007年
5 王志立邋安汝成 李启华;顺河乡5000亩水稻丰收在望[N];商丘日报;2007年
6 刘峰邋刘文博 记者 高大伟;镇赉水稻获大丰收[N];吉林日报;2007年
7 中国贸促会驻澳大利亚代表处供稿;专家警告亚洲水稻种植出现危机[N];中国贸易报;2004年
8 朱 澳;亚洲水稻种植业出现危机[N];中国质量报;2004年
9 YMG记者 申吉忠 通讯员 范勇 夏芳芳;海阳三千亩水稻开割[N];烟台日报;2009年
10 董玉铭 张君实;北林高台育秧大棚令农民增收[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娟;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徐新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水稻和玉米推荐施肥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黎光泉(Le Quang Tuyen);两个水稻品种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庞艳梅;气候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张忠军;土地细碎化对水稻生产性服务外包效应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6 方慧敏;两个E3泛素连接酶基因在水稻耐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陈建珍;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灌浆及结实稳定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8 李华;水稻钾高效营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罗金燕;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风险分析、鉴定检测及其拮抗细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万明国;源于水稻的链霉菌菌株F-1的鉴定及其防病潜力和防病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佳第;水稻中砷的赋存形态和转运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周燕芳;基于作物物候特征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雪;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的发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晶;基于减排潜力与成本的湖北省水稻低碳种植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倪萍;基于C波段雷达遥感数据的水稻FPAR反演[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巍;东北地区粳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分化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抗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任淑娟;黑龙江垦区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程倩;南四湖区优化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9 吕晓晓;超大颗粒包膜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黄振国;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96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9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