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水稻和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18 21:49

  本文关键词:水稻和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水稻和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机制

黄青青  

【摘要】: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人体缺硒现象非常普遍,大约5-10亿人缺硒。饮食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途径,其中植物硒是饮食中主要硒源。通过生物强化生产富硒农产品可以有效提高饮食中硒水平。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水稻和小麦中硒含量高低及存在形态与人体硒营养密切相关。本研究中,以水稻供试植物,采用营养液培养和土壤石英砂联合培养装置,研究水稻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硒的形态转化及植物吸收硒的影响;以小麦为供试植物,采用营养液培养,同时利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技术(XANES)对植物的硒的形态进行原位测定技术,研究硫酸盐对硒的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氮素对小麦硒吸收的影响,为生物强化生产富硒农产品及调控硒的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吸收动力学的试验结果显示,根表有铁膜存在的水稻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效率是根表没有铁膜的1.00-2.00倍,而根表没有铁膜存在的水稻根系对硒酸盐的吸收效率是根表有铁膜的2.00-4.00倍。说明水稻根表铁膜促进了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抑制了根系对硒酸盐的吸收。此外,水稻根表铁膜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亲和力不同,铁膜对亚硒酸盐的亲和力高于硒酸盐。 (2)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水稻根表成功诱导形成红棕色铁膜,且根表铁膜数量随营养液中Fe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亚硒酸盐处理的水稻根系硒含量随营养液中Fe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两者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而硒酸盐处理的水稻根系硒含量随营养液中Fe浓度的增加没有显著变化。另外,营养液中供应不同浓度的Fe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处理的水稻地上部硒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3)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溶液中总硒、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含量变化非常迅速。土壤中添加亚硒酸盐或硒酸盐后,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溶液尤其是初始土壤溶液中硒的含量。硒酸盐和亚硒酸盐能够同时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且硒酸盐是土壤溶液中主要存在形态,硒酸盐的含量能够占土壤溶液中总硒含量的90-99%。 (4)在土壤淹水培养条件下,水稻根系表面呈现明显的红棕色,且不同的水稻品种因其根系氧化能力的不同,其根表铁膜数量有显著性差异。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根表铁膜通过吸附作用而使其表面能够富集一定量的硒,且当土壤溶液中硒含量较少时,根表铁膜可能会作为一个硒源,提供植物吸收的硒,促进根系对硒的吸收。此外,外源硒形态不同对水稻籽粒的富硒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硒酸盐处理的水稻籽粒中硒的含量要略高于亚硒酸盐处理的。 (5)营养液中进行缺硫培养后对硒的吸收和小麦体内硒的形态转化有一定的影响。缺硫培养后,硒酸盐处理的小麦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硒含量分别是正常培养的5.90和4.23倍;但对亚硒酸盐处理的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硒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样品形态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在亚硒酸盐处理的小麦中,硒主要以有机态硒存在,有机态硒所占比例达到90%左右,主要包括硒代胱氨酸(Se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蛋氨酸氧化物(SeOMet)三种有机形态;而在硒酸盐处理的小麦中,硒主要以无机态-硒酸盐形态存在,另外有一小部分以亚硒酸盐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形态存在。缺硫培养后,硒酸盐处理的小麦中,无机硒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有机硒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而亚硒酸盐处理的小麦中,有机态硒所占比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不同有机态之间发生了一些转化。此外,不同形态的硒在小麦体内的迁移转化能力不同。植物根系吸收的亚硒酸盐及其代谢产物则大部分累积在根部,而硒酸盐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则很快地向地上部迁移;有机态硒SeOMet和SeCys2向植物地上部迁移能力较弱,大部分累积在根系,而SeMeCys则很容易从根系向地上部迁移,最后主要累积在植物地上部。 (6)营养液中供应不同形态的氮素后,可明显地影响小麦营养液pH的变化;在NH4+-N处理的营养液中,营养液中的pH值随培养时间延长呈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N03--N处理的则随培养时间延长呈有明显的递增趋势。不同形态的氮素和营养液pH调控对小麦吸收硒有一定的影响。当外源添加的硒为亚硒酸盐时,营养液中供应的氮素为NH4+-N时,有利于小麦根系对亚硒酸盐的的吸收;而当外源添加的硒为硒酸盐时,营养液中供应的氮素为N03--N时,有利于小麦根系对硒酸盐的吸收。此外,营养液pH调控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有一定影响,但是对硒酸盐的吸收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S51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燕春;周俊;;土壤硒的赋存状态与迁移转化[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2 何亚琳;环境硒与硒营养[J];贵州科学;1995年03期

3 熊远福,李辉勇,刘军鸽,刘灿明,葛旦之,杨志辉,文祝友;水稻土壤中硒的价态转化及溶解性研究[J];环境化学;1999年04期

4 刘艳菊;朱永官;丁辉;郭伟;陈正;刘文菊;;水稻根表铁膜对水稻根吸收铅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3期

5 兰叶青,毛景东,计维浓;土壤中硒的形态[J];环境科学;1994年04期

6 何振立,杨肖娥,祝军,夏卫平,潘健明,刘小涯;中国几种土壤中的有机态硒及其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7 李辉勇;土壤溶液中硒的价态变换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朱永懿,刘立宏,杨俊诚,陈景竖;植物对硒的吸收研究进展[J];核农学通报;1994年05期

9 朱建明,梁小兵,凌宏文,王明仕,汪福顺,刘世荣;环境中硒存在形式的研究现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1期

10 孟冬梅;朱永官;周建国;;水稻根系通气组织与根表铁膜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巍;张联合;郁飞燕;李巍;;镉对水稻幼苗累积微量元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沈燕春;周俊;;土壤硒的赋存状态与迁移转化[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3 李黔军;黄雪飞;;汞对动物食物链污染规律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王建华;张芬琴;;萌发的小麦种子及其幼苗对Cd~(2+)胁迫的响应[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5 徐文;;硒的生物有效性及植物对硒的吸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6 陈勉乔;姚新;;基因工程在富硒农作物开发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7 叶亚新,金进,王金虎;稀土镧对镉胁迫小麦的防护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8 宗良纲;李嫦玲;郭巧生;;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及其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9 王瑞斌;亢福仁;;土壤中微量铬测定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10 陈思怀;刘燕;唐发书;;氟化物对体外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esearch Advance 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of Urban Wetlands Aquatic Plants[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selenoenzymes by different forms and concentrations of selenium in primary cultured chicken hepatocytes[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王玉功;李小琪;毛振才;;天然饮用矿泉水与人体健康[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颜丙花;唐美珍;罗琳;杨海君;李香芝;;酸雨、Cd~(2+)和敌杀死复合污染对小白菜营养品质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5 胡艳华;王加恩;颜铁增;蔡子华;宋明义;康占军;;浙北平原区土壤硒地球化学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6 雷新根;赵华;周继昌;;哺乳动物硒蛋白研究进展[A];动物营养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学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红;张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成宝;胡小芳;罗韦因;刘钧泉;;浅谈铁氧体法处理电镀含铬废水[A];2005'(贵阳)表面工程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帆;张璐;管玉兵;李泽鸿;;植物硒的生理功能[A];2010中国艾滋病防治高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米秀博;邵树勋;;硒的生物有效性及人体和动物吸收探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登军;重金属镉和铅对小白鼠红细胞及其相关靶器官作用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马云峰;食用真菌发酵合成有机硒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运川;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来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傅晓萍;美洲商陆镉吸收和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韩春丽;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雷红灵;恩施碎米荠富硒生理生化及其含硒蛋白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杨俊鹏;辽河口潮滩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姜倩倩;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细胞死亡及其中介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海英;硒处理对桃、枣和草莓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侯晓川;镍钼矿冶炼烟尘中硒的提取新工艺及其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少伟;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素霞;蔬菜—土壤系统镉与硝酸盐复合污染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宋俊英;芸薹属植物对砷胁迫的反应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红;矿区植物胁迫作用与遥感信息提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任立研;大环江沿岸典型污染区土壤改良技术及对芥菜品质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贾朝佩;作物对外源硒的吸收效果及外源硒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梁爽;华北平原特定地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状况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赵学杏;池州市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胡嫣然;水分管理对水稻吸收As的影响及朝天委陵菜对矿冶区污染稻田的修复潜力[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付帅;湖南锡矿山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珍,邵长泉,孟凯,泉维洁,侯晓芳,邹强,胡富贵;山东省水稻土有效硅含量及硅肥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2 李润;李絮花;袁亮;路超;赵朋;;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积累规律[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3 姜林;邵永春;王正欣;尹涛;王芝云;李凌;刘学才;;甜樱桃砧木的抗逆性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游伟民;李天铎;;氮肥形态对印度芥菜吸收土壤中铅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5 倪红山;郑钦玉;李锋;;氮肥不同基追比对郑麦004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6 王莹;;硒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7 黄正来,姚大年,马传喜,吴晓华;氮素供应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马友华,丁瑞兴,张继榛,竺伟民;硒和硫相互作用对烟草氮吸收和积累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魏显有,刘云惠,王秀敏,檀建新;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0 杜琪珍,沈星荣,方兴汉;茶叶中的硒成分分析[J];茶叶科学;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美芝;土壤和粘粒矿物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J];土壤;1989年01期

2 ;水稻吸收亚硒酸盐分子机制获破解[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年24期

3 段曼莉;付冬冬;王松山;梁东丽;薛瑞玲;吴雄平;;亚硒酸盐对四种蔬菜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4 K.M.Holtzclaw;李棠庆;;一种测定土壤溶液和天然水中亚硒酸盐的灵敏比色法[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5 赵美芝;土壤和粘粒矿物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J];土壤学报;1991年02期

6 朴河春,袁芷云,刘广深,洪业汤;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在土壤中吸附作用差异[J];土壤通报;1996年03期

7 ;中国科学家水稻吸收硒元素研究获突破[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年06期

8 张联合;赵巍;郁飞燕;李友军;苗艳芳;;水稻离体叶片吸收亚硒酸盐的生理特性[J];土壤学报;2012年01期

9 R.H.Davis;日粮中亚硒酸盐与卵蛋白硒含量之间的关系[J];国外畜牧科技;1996年06期

10 缪树寅;梁东丽;赵文龙;胡斌;;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7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粟静;石遵计;李永熙;李绪明;王革娇;郑世学;;亚硒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所处环境中细菌的多样性[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丹;粟静;宋玉梅;姚蓉;张磊磊;王革娇;郑世学;;恩施硒矿区亚硒酸盐还原菌的多样性及其还原特性[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曹雪丽;毛江高;;金属Hg(Ⅱ)-V(Ⅴ)和Hg(Ⅰ)-V(Ⅳ)的亚硒氧化物的合成与结构[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培欣;毛江高;;于Pb~Ⅱ/Bi~Ⅲ-TM(d~0)-Se~Ⅳ-O体系中探索新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张克;[N];科技日报;2013年

2 张克;[N];粮油市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青青;水稻和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文龙;磷酸盐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郭璐;作物对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动态吸收的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连照勋;有机无机杂化的钒亚硒酸盐的水热合成与结构化学[D];福州大学;2004年

4 满楠;土壤中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老化过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甄延忠;含过渡金属的钼亚硒酸盐的水热合成、结构以及性质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司良燕;亚硒酸盐对植物遗传毒性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粟静;硒矿土壤中硒还原菌的多样性及硒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水稻和小麦对硒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1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1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