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基于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肉鸡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2 17:02

  本文关键词:基于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肉鸡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年

基于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肉鸡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

唐湘方  

【摘要】:热应激是现代肉鸡生产中普遍关注的关键问题,但机体的热应激分子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数研究仅限于个别基因的功能表达或通路分析上。本研究通过构建肉鸡热应激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高通量分析技术,在整体水平系统分析肉鸡热应激下体内蛋白质及小分子代谢产物组成的变化及其整体代谢通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肉鸡热应激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肉鸡热应激模型构建:选择21d健康AA雄性肉鸡14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6±1℃)和持续高温组(32±1℃),每组72只,饲养至42日龄,测定体温、生产性能与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21-42d持续3周高温热暴露分别降低肉鸡的平均日增重60%(P0.01)和平均日采食量42%(P0.01),提高料重比46%(P0.01);持续32℃热暴露72 h后,肉鸡体温显著升高(P0.05),血液中TG显著降低(P0.05),而LDL-C和GLU显著升高(P0.05);持续32℃热暴露1周后,肉鸡体温显著升高(P0.05),血液中AST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GLU和HDL-C增加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基于质谱的肉鸡肝脏蛋白质组鉴定方法研究:试验开始72 h时,在热应激模型试验肉鸡中随机抽取AA雄性肉鸡18只,对照组(26±1℃)和持续高温组(32±1℃)各9只进行屠宰取肝样用于蛋白质组鉴定和SWATH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丙酮沉积、延长洗脱时间和质谱“分级”显著提高了鸡肝蛋白质的鉴定数量,实现在165min有效时间内一次鉴定到4271个蛋白及对应的36073条多肽,且50%以上的蛋白有超过5段的多肽被鉴定到,被鉴定到的蛋白分别参与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等328个重要代谢通路,该研究确定了适合鸡肝等复杂样品内的蛋白质鉴定策略。3、非标定量技术解析肉鸡肝蛋白的热应激响应机制:本研究利用高通量、非标记的SWATH定量技术,在鸡肝中成功鉴定到257个与热应激密切相关的蛋白,GO注释和通路分析表明,这些蛋白主要涉及机体氧化还原过程、蛋白质折叠、信号传导及负凋亡调控等生物功能,参与能量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脂类代谢通路和免疫调节相关的代谢通路。同时对GSTA2、NDUFA8、CYP3A7、FADS1和HSPA5五种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MRM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表明这5种蛋白的变化趋势与SWATH分析结果一致,证实了SWATH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可靠。4、基于代谢组学的肉仔鸡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试验开始70-74 h时,在热应激模型试验肉鸡随机选择AA雄性肉鸡20只,对照组(26±1℃)和持续高温组(32±1℃)各10只收集粪样用于代谢组学分析。本试验建立了基于UPLC/MS的代谢组学分析粪样中代谢产物的方法,研究了肉鸡热应激与对照组的粪样中代谢谱差异,发现10个可能成为潜在的可有效区分肉鸡热应激组和正常组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综合上述结果及国内外热应激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发现,热应激下肉鸡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缓解应激:1)抑制与磷酸化修饰相关的ERK1/2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修复热应激损伤;2)下调ACOT1和ACOT8表达,抑制脂肪酸合成;3)上调BHMT和下调GAMT表达促进蛋氨酸合成,清除应激生成的ROS;4)上调P2RX1和下调KIT表达提高神经酰胺水平,上调DDC和PAH和下调COMT表达,促进儿茶酚胺合成,提高神经兴奋以增强抗应激能力;5)上调HSP90AA1和LUM等表达,诱导肝细胞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通过研究筛选了参与热应激调控的关键蛋白和应激评价敏感指标,初步揭示了肉鸡热应激响应的相关调控网络,探讨了肉鸡对热应激的应答机理,为肉鸡环境应激早期预警、舒适度评价及其有效缓解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8.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海;;家禽热应激反应的生理与营养学机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海,杜荣;环境温度对肉鸡消化道内食糜排空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1年01期

2 卢庆萍;张宏福;;动物应激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07年S1期

3 张伟;;定量蛋白质组学质谱采集技术进展[J];分析化学;2014年12期

4 李绍钰,张敏红,张子仪,闫慎飞,杜荣,王克领,魏凤仙;热应激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0年03期

5 侯桂雪;王全会;刘斯奇;;多重反应监测(MRM):靶标蛋白质定量的新方法[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5期

6 郁迪;莫绪明;;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医学综述;201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陶秀萍;不同温湿风条件对肉鸡应激敏感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卢庆萍;高温环境下不同基因型肉鸡肉质性状及脂肪沉积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刘怡君;鸡胚蛋清低丰度蛋白质孵化期间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4 付睿琦;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北京油鸡肌肉发育和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柏华;慢性氧化应激对肉仔鸡肉品质及消化代谢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陈燕;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氮代谢和有害气体生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3 殷瑞娟;高温环境下不同日粮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对肉鸡氮沉积和氮排放的影响[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4 苏红光;肉鸡舒适温度评价指标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青;;鸡热应激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3期

2 胡娟;陈继兰;文杰;王丹莉;赵桂萍;郑麦青;蒋瑞瑞;刘琛;刘冉冉;刘伟平;;急性热应激对北京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Vc添加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杨小娇;许静;宗凯;张黎莉;刘国庆;;不同温度热应激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J];家禽科学;2011年03期

4 董晓玲;刘国华;蔡辉益;郑爱娟;张姝;陈桂兰;李勇;常文环;;细菌脂多糖诱导的急性免疫应激对肉仔鸡肉品质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7年05期

5 李留安;吴展望;赵茹茜;;母体妊娠期应激对后代出生前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及其机制[J];动物营养学报;2010年05期

6 郝婧宇;卢庆萍;张宏福;张晓迪;;持续高温对不同性别北京油鸡脂肪代谢及血液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2年06期

7 胡罕;唐婕;车利锋;吴晓民;谭展杭;陈紫康;;三种处死应激对北极狐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7期

8 李超;赵青余;马悦培;肖传斌;张军民;;γ-氨基丁酸和植物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9年02期

9 冯玉兰,杨烨,李忠荣;环境温度对福建河田鸡生长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2001年S1期

10 杨烨,冯玉兰,董志岩,方桂友;日粮能量和赖氨酸浓度对持续高温期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二军;蓝狐自咬症及遗传学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邓文;地衣芽孢杆菌缓解蛋鸡热应激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张卫辉;丁酸钠对肉鸡免疫反应和抗氧化功能调控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新红;酶制剂、益生素对蓝狐消化代谢、免疫机能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哈斯苏荣;复方丁氨丙磷溶液的药效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李静;37℃持续热应激对肉鸡血流动力学和酸碱平衡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罗庆斌;鸡热应激蛋白HSP7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建涛;免疫应激对肉仔鸡内源氨基酸损失和苏氨酸需要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孙培明;肉鸡热应激损伤与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韩兆玉;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夏季生产性能及淋巴细胞凋亡调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守铮;外源抗氧化剂对肉鸡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永彬;福利饲养技术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福利状态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孔雪;糖皮质激素调控家禽采食的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文斌;不同光照制度和营养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夏俊峰;牛磺鹅去氧胆酸抗小鼠热应激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玉俊;糖皮质激素影响肉仔鸡采食量的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丹;急性热应激对鹅肠道的损伤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郝婧宇;持续高温对不同性别北京油鸡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李静;ERK信号转导通路在电针调节创伤应激后免疫抑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汉嵩;亚慢性染铝致大鼠肝损伤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军;张宏福;卢庆萍;王永军;;热应激对肉仔鸡脂肪沉积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2 徐淑芳,刘华贵,刘景政,陶士军;国家级保护品种——北京油鸡[J];农业新技术;2002年06期

3 刘凤华,于同泉,吴国娟,王占贺,孙晶,王丽娜;热应激中蛋鸡血液和肝脏SOD活性的动态变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穆阿丽;杨在宾;吴乃科;宋恩亮;杨维仁;吕爱军;崔永华;;不同能量水平下犊牛蛋白质需要量及其代谢规律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06年04期

5 胡秀芳,毛建妹,蒋丽萍,杨贤强;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J];茶叶;2000年02期

6 龚道清,李辉;肉鸡腹脂沉积与重要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进展[J];当代畜牧;2000年03期

7 顾宪红,杜荣,林海;湿度和风速对高温条件下肉仔鸡体热平衡及其血浆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1997年04期

8 姜礼胜,蒋宗勇,林映才,吴维辉,郑黎;高温条件下复合抗应激剂对肉鸡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1999年04期

9 吴永胜,董国忠,王立常,黄勇,俞纯方,李周权;饲粮中添加铬——烟酸复合物对肉鸭生产性能、胴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0年02期

10 林海,杜荣;环境温度对肉鸡消化道内食糜排空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焕先;肉鸡肌内脂肪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及相关基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陈继兰;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含量遗传规律及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王述柏;鸡肉肌苷酸沉积规律及营养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陶秀萍;不同温湿风条件对肉鸡应激敏感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5 杨烨;优质鸡肌内脂肪代谢调控及其与肉质性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冯京海;环境高温对肉鸡线粒体功能及胸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史仍飞;振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李文娟;鸡肉品质相关脂肪代谢功能基因的筛选及营养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9 李明洲;脂肪型和瘦肉型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和分子网络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赵景鹏;肉鸡肌纤维特性与肉质性状的形成规律及日粮营养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婧宇;持续高温对不同性别北京油鸡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李军乔;高温环境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热应激蛋白(HSP72)转录及肉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宋伟;温热环境对生长猪过氧化反应及肉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4 隋绍娟;应激与日粮能量类型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文娟;鸡心脏、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6 孙永林;白腐菌降解木质纤维素过程中清除自由基物质产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赵向红;有效温度与日粮能量及蛋白水平对肉鸡消化功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陈华洁;樟科、蒜属、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对肉鸡排泄物中氨挥发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9 任媛媛;后肢悬吊大鼠骨骼肌废用性肌萎缩的蛋白组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10 冯军;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以及小肠蛋白酶活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婕;尚宏华;;鸭热应激及其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2 林敏;;今夏,如何迎战热应激?[J];今日畜牧兽医;2008年06期

3 程仁虎;阎翠芝;;鸡热应激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9年05期

4 李雪平;费景春;付春海;;夏季防止蛋鸡热应激[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年02期

5 郑建强;;鸡热应激反应的预防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11期

6 戴届全;;生猪热应激的防控措施[J];湖南农业;2012年07期

7 刁其玉;;预防仔鸡热应激的管理措施[J];中国家禽;1992年03期

8 顾宪红,王新谋;鸡的热应激反应及其机制[J];农业工程学报;1993年S1期

9 范石军,韩友文,李荣文,尹清强;家禽热应激机理及其研究进展(续)[J];饲料博览;1996年06期

10 李志才;缓解蛋鸡热应激反应的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冬梅;顾宪红;王晓亮;;热应激条件下热休克蛋白90对肉鸡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海;;热应激的营养与饲养措施[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起胆;陈长溪;郑德华;;宁化地区鸡热应激防制[A];福建省家畜寄生虫病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C];1996年

4 张居农;张春礼;;公牛的热应激与防止措施[A];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岳丽娜;张巧兰;孟艳芳;;夏季鸡只热应激防治措施[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6 王松波;朱晓彤;江青艳;;热应激导致畜禽采食量降低的中枢调控机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高民;杜瑞平;温雅丽;;热应激对奶牛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圆圆;谷子林;陈丹丹;刘亚娟;陈赛娟;;缓解家兔热应激的调控措施[A];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3环境与动物健康专题[C];2012年

9 杜卫佳;张英杰;李发弟;;羊热应激及营养调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林海;;家禽热应激反应的生理与营养学机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畜牧兽医专家 薄晓威;[N];吉林农村报;2014年

2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王华听;[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3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王华听;[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4 施仁波 王青炳;[N];中国畜牧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玉芳 通讯员 冯雪珺;[N];山西科技报;2014年

6 晨疆;[N];福建科技报;2004年

7 吕建存 王春光 张铁 周帮会(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 于振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8 童红卫 刘全;[N];农民日报;2003年

9 贵州牧校高级讲师 黄权钜;[N];陕西科技报;2001年

10 郝银须;[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湘方;基于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肉鸡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李静;37℃持续热应激对肉鸡血流动力学和酸碱平衡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邓文;地衣芽孢杆菌缓解蛋鸡热应激的效果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罗佳捷;金属硫蛋白对热应激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及机理[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肖遥;精子预处理和母牛热应激对牛单性生殖胚胎发育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哈斯苏荣;复方丁氨丙磷溶液的药效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郑会超;加减白虎汤散剂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进堂;急性冷热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ERK和p38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枫;热应激对雌鼠生理指标及生殖器官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2 温雅俐;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生理机能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孙凯佳;热应激肉牛营养与环境调控技术及其行为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妍琪;茶多酚、维生素E对肉仔鸡热应激时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赖安强;吡啶羧酸铬对热应激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繁殖性能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6 冯跃进;热应激对猪和大鼠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修复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于晓磊;兔神经介素S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及热应激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NMS mRNA表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杨淑晶;荷斯坦奶牛血液部分生化指标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奶牛耐热性相关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9 郝世秋;热应激条件下内毒素对肉仔鸡肾脏功能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10 蔡明成;热应激对肉牛生理生化指标及外周血microRNA表达水平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肉鸡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6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