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系统生理生态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4 00:29

  本文关键词: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系统生理生态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系统生理生态机制研究

冯晓敏  

【摘要】:禾本科与豆科作物间作能够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维持土壤氮平衡,提高作物产量。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豆禾互作产量优势、地上部互作优势和病虫草害防治效果等方面工作。但从地上部与地下部同时探讨豆科禾本科间作优势,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研究以燕麦‖大豆、燕麦‖‖绿豆为研究对象,利用根系分隔、同位素稀释以及Q-PCR(实时荧光定量)等方法,研究豆禾间作系统地上部与地下部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为构建合理的禾豆间作系统提供依据。 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燕麦‖大豆、燕麦‖绿豆间作都具有产量优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LER)分别是1.36~1.43和1.24~1.4,土地利用率分别达136%~143%和124%~140%。间作燕麦的收获指数高于单作,且与绿豆间作燕麦的干物质积累转化能力较强; 2、燕麦‖大豆、燕麦‖绿豆间作对豆科固氮作用的研究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了大豆成熟期的固氮效率,降低了绿豆的固氮效率。同时提高了大豆和绿豆开花结荚期的固氮酶活性; 3、在燕麦‖大豆系统中,燕麦与大豆互惠互利,未相互抑制。在燕麦‖绿豆系统中,燕麦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绿豆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燕麦绿豆体系中以竞争作用为主,在燕麦大豆体系中以促进作用为主; 4、与燕麦单作相比,燕麦与豆科间作显著提高了燕麦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而豆科作物与燕麦间作后,大豆相对叶绿素含量提高1.6%-32.6%,但降低了绿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在收获期,间作降低了绿豆和大豆的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 5、对不同间作系统地下部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间作影响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提高了燕麦的根系活力。与豆科间作能提高燕麦根际土壤nifH基因拷贝数,整个生育时期,与绿豆间作的燕麦根际土壤nifH库的拷贝数高于同大豆间作的燕麦根际土壤nifH库的拷贝数。随生育期推进,燕麦根际活力一直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6、燕麦‖大豆系统中,地上部因素对系统籽粒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大于地下部,其中地上部贡献占89.41%、80%,地下部贡献占10.59%、20%;在燕麦‖绿豆系统中,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系统籽粒产量的相对贡献表现为地下部大于地上部,地下部贡献占63.55%、64.1%,地上部贡献占36.45%和35.9%; 7、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种间相作用研究表明,不分隔处理的大豆和绿豆的根瘤数、根瘤重显著高于完全分隔处理的根瘤数及根瘤重(P0.05),表明种间根系相互作用促进了豆科作物结瘤。研究同时发现,在燕麦方面,完全分隔处理的氮素含量低于不分隔处理,间作提高了燕麦各器官氮素含量;另一方面,在豆科方面,间作降低了豆科作物茎和豆的氮素含量,同时不分隔处理的叶的氮素含量高于分隔处理的叶的氮素含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6;S565.1;S5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曾昭海;胡跃高;陈宗光;朱波;林叶春;;燕麦间作箭筈豌豆效应对后作产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9年01期

2 柴强,黄鹏,黄高宝;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草业学报;2005年05期

3 艾为党,张俊伶,李隆,李晓林;黑麦草/红三叶草根系间菌丝桥传递磷的研究[J];草业学报;1998年03期

4 王晶;许修宏;;不同根瘤菌、大豆品种、土壤类型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5 武帆;李淑敏;孟令波;;菌根真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氮素吸收作用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李植;秦向阳;王晓光;李兴涛;王建辉;曹敏建;;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年05期

7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任建宏;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群体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3期

8 徐强;程智慧;卢涛;谢宝英;;间作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和根际环境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2期

9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焦学梅;崔保伟;;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10 史中欣;柴强;杨彩虹;秦安振;;带型配置及施氮量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岳峰;丛枝菌根改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李美;玉米花生间作群体互补竞争及防风蚀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3 冯良山;花生谷子间作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2 陈国立;宋多义;祁丽敏;刘建娜;李元力;李清峰;;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对抗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3 邢燕菊;韩金龙;徐立华;阴卫军;丁一;王同燕;许方佐;马驰;;禾本科专一性根系分泌物——麦根酸类物质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4 郑永美;王才斌;万更波;吴正锋;孙学武;冯昊;孙奎香;;不同形态氮肥对花生氮代谢及氮积累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谢玉英;;豆科植物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7期

6 黄翠菊;王正福;黄昆;杨秀华;师明;;长期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7 李北齐;邵红涛;孟瑶;刘杜金;孟庆有;张正伟;王贵强;;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土壤养分、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及产量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23期

8 常慧萍;陶令霞;夏铁骑;李鹏;;豆科植物—根瘤菌识别的分子机制及其共生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9 焦念元;陈明灿;宁堂原;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10 刘颖;刘峰;;不同地点的三种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分离及生物活性差异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谢宝英;;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史婷婷;李正跃;陈斌;李腾;;我国玉米金龟子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研究概况[A];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焦念元;宁堂原;李增嘉;王芸;史忠强;侯连涛;付国占;赵春;江晓东;;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晓娟;刘昆;凌青;;昆明小白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孕穗期边际耐冷性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6 王晶晶;李正跃;陈斌;;作物间作套种多样性控虫增产机制的研究概述[A];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忠宽;秦文利;智健飞;刘振宇;;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效应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玉娟;陈永忠;何小三;;间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9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孙景生;李新强;王和洲;;间作群体内玉米遮荫对大豆气孔导度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10 卓胜;贺鸿志;黎华寿;秦之璇;;植物间作体系根际修复土壤多氯联苯的效应[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彩红;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党红凯;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龙飞;西北地区苦豆子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志;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瓜抗旱性的生理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坤;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7 任红刚;中国汉族人群LRP1基因多态性与F Ⅷ水平和心肌梗死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晓艳;大豆根系时空分布及垄沟施肥可行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年

9 汤秋香;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樊华;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浩月;棉花不同氮肥比例施用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秦兴国;麦套花生生育物点和水分利用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立涛;连作条件下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根系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史中欣;绿洲灌区玉米//豌豆的肥水利用效率对带型和施氮量的响应机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虎天;根瘤菌接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季华;内生固氮菌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及其对多枝柽柳的抗旱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兰玉峰;鹰嘴豆和油菜与玉米间作系统磷高效机制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0年

8 梁小翠;PAHs对4种绿化树种盆栽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玉娟;油茶林地覆盖和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月芳;重金属污染下植物种间的邻体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大豆VA菌根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2 赵静静;张明;刘斌;赵桂平;;种间竞争对小麦生长过程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3 侯敏;侯刚;刘学良;陈尔冉;修俊杰;;辽宁省花生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4 田颖;陈萍;;联合固氮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5 赵士豪;王来福;陈文新;;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接种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6 赵光强;付循成;曹慧;;高等植物的磷营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7 焦念元;陈明灿;宁堂原;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8 邢永秀;杨丽涛;李杨瑞;;巴西固氮甘蔗品种和广西主栽甘蔗品种氮代谢差异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9 杨荣仲;谭裕模;桂意云;谭芳;李杨瑞;;~(15)N测定甘蔗生物固氮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10 丁飞;曹国璠;耿培;;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焱波;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和氮素转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叶优良;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周建忠;土壤风蚀及保护性耕作减轻沙尘暴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李淑敏;间作作物吸收磷的种间促进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褚贵新;旱作水稻/花生间作系统的氮素供应特征及产量优势[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李文学;小麦/玉米/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利用特点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7 陈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测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广才;不同间套作系统种间营养竞争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伟;不同大豆品种对低钾胁迫的生物学响应及耐性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丽莉;蚕豆、大豆、玉米根系质子和有机酸分泌差异及其在间作磷营养中的意义[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超男;不同施肥方式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和源库代谢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罗照霞;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辉;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间作蚕豆复合群体对化感物质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5 韩亚雄;带状间作农田抗风蚀机理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马超;群体结构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青平,石德军,杨力军;几种高产燕麦品种酯酶同功酶分析[J];中国草地;2002年04期

2 乔有明,尹大海,裴海昆;早熟1号燕麦品种的选育[J];草业科学;2003年03期

3 马晓凤,刘森;燕麦品质分析及产业化开发途径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4 何春娥;赵秀芬;刘学军;张福锁;;燕麦/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和锰营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5 祁万录;公保才让;郭连云;;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澳大利亚燕麦引种筛选中的应用及评价[J];草业与畜牧;2006年08期

6 李春;齐华;江和文;金路路;白向历;张耀兰;张振平;吴伟光;;辽宁发展燕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7 肖小平;王丽宏;叶桃林;张帆;曾昭海;胡跃高;杨光立;;施N量对燕麦“保罗”鲜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7年01期

8 杨才;周海涛;杨晓虹;王志刚;李天亮;;将小作物做成大产业是我国燕麦发展的必由之路[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刘欢;赵桂琴;;燕麦抗逆性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7年06期

10 孟凡艳;;张家口地区燕麦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晓峰;刘俊青;;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加工概况[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康泽;周海军;任嘉嘉;;燕麦营养价值与食品加工研究进展[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任鹏;赵宝平;刘景辉;;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4 何苏琴;荆卓琼;赵桂琴;丁文姣;郭满库;柴继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原鉴定[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邹德浩;[N];人民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吴杰 邹德浩;[N];人民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丕屹 邹德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新华社记者 胡光耀;[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谭玉兰;[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6 本报记者 范建;[N];科技日报;2007年

7 黄筱声;[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8 周扬;[N];吉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裴会永;[N];粮油市场报;2010年

10 胡新中;[N];中国食品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俊英;燕麦耐盐生理特性及农艺措施调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2 齐冰洁;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3 胡新中;燕麦的酶活性及其食品加工中抑制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夏方山;不同老化处理对燕麦种子线粒体结构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Truong Xuan Sinh(张春生);燕麦光周期不敏感基因克隆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汪海波;燕麦中β-葡聚糖的化学结构、溶液行为及降血糖作用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7 田斌强;发芽燕麦淀粉的特性及结构表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孔令琪;不同老化处理对燕麦种子生理、蛋白质及抗氧化基因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罗小梅;燕麦D染色体组起源及春化和光周期对燕麦抽穗期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10 冯晓敏;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系统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红敏;燕麦灭酶对大鼠血糖、血脂和肠道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殷长强;燕麦光不敏感基因的相关分子标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林;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艳超;不同肥密水平及盐胁迫对燕麦生长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5 王燕;燕麦品种品质分析及油脂、多酚性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徐向英;燕麦蛋白提取、性质以及降血脂活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7 贺伟;不同灌溉方式对燕麦光合及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8 郑超;铝、铅、镉在燕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富集[D];扬州大学;2009年

9 沈国伟;中加燕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及燕麦重要农艺性状位点的关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塔娜;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系统生理生态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9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0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