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五味子的主要活性成分_《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4 09:08

  本文关键词:五味子内生细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农业大学》 2015年

五味子内生细菌研究

金岩  

【摘要】:本文首次从吉林省不同地区采集野生和栽培的五味子植株,并在其根、茎和叶中分离到302株内生细菌。经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出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等10种病原菌有强拮抗活性的菌株:JYg07和CYg11。对JYg07和CYg11菌株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五味子根、茎、叶中内生细菌的分离,结果表明,五味子植株中存在大量内生细菌。不同产地五味子内生细菌数量不同,其中:集安野生种数量最多,为4.70×104cfu/gfw;其次为长白野生种,3.96×104 cfu/gfw;栽培品种相对较少,分别为:长白3.47×104cfu/gfw、集安2.66×104cfu/gfw、左家2.46×104cfu/gfw。同一产地五味子的不同器官内生细菌数量也不同,总体呈根茎叶的趋势。2、以10种植物病原真菌为目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分离获得的30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出77株有拮抗活性的菌株。这些菌株都对一种以上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抑菌谱较宽。从不同采集地点来看,栽培五味子样品中拮抗菌数量为长白集安左家,野生五味子样品中拮抗菌数量为集安长白。从不同器官看,根中的拮抗菌数量最多,其次是茎,叶中拮抗菌数最少,差异显著。3、根据抑菌程度,挑选出12株对一种或几种供试病原菌有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利用生长速率法进一步测定这12株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2株菌的发酵液对不同的供试病原菌都存在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只是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综合研究结果,认为JYg07、CYg11在抗菌广谱性和抑菌作用上是比较优秀的五味子内生拮抗菌。4、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三个方面,对优秀内生拮抗菌JYg07、CYg11进行鉴定,JYg07、CYg11菌株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再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确定JYg07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CYg11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cereus)。5、利用抗生素标记法获得JYg07、CYg11菌株的抗链霉素和利福平的双抗突变体菌株,并检测了其在五味子植株内的定殖情况。JYg07、CYg11菌株能够在五味子体内稳定的定殖并传导,并且在根中的定殖能力要高于茎和叶。高浓度接种培养液、灌根接种的方式可以保证JYg07和CYg11在五味子植株中最佳定殖状态,为有效防治病害奠定了基础。6、通过灌根的方式比较了JYg07和CYg11菌株培养液、菌悬液、发酵滤液对五味子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JYg07和CYg11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培养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为91.5%和93.4%。温室防病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液的防治效果最佳,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有较大提高,到第15d时的防效达到了89.00%、87.73%。不同浓度的菌株培养液、病原菌接种的间隔时间对防治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稀释倍数越高,防治效果越低;接种间隔时间在72 h,防效最高。田间防治效果与温室内防效差别较大,CYg11和JYg07菌株培养液的平均防效仅为38.61%和28.47%。7、CYg11和JYg07菌株对五味子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CYg11对五味子的促生作用最明显,分别使五味子的株高、茎粗、根长增长了18.4%、51.6%、20.1%。JYg07使五味子的株高、茎粗、根长增长了15.6%、35.4%、6.7%。此外,CYg11和JYg07菌株对番茄和辣椒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促进株高、茎粗和根长的增长。8、利用多因素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CYg11获得最佳菌体生长量和抑菌率的营养物质为淀粉、蛋白胨、0.5%NaCl。以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营养条件下,菌体生长量OD600值最大达1.94,抑菌率最高为84.2%。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起始pH7.0,3%接种量,50mL/250mL装液量,培养的温度30℃,转速150 r/min,最佳菌龄在32~72h。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76;S435.67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琼光;植物病原细菌的血清学鉴定和分类[J];江西植保;1995年04期

2 梁永海;王成智;;生物肥料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罗明,芦云,张祥林;棉花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瑫;李永;朱天辉;朴春根;;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研究方法[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军;王莹;葛彬;;棉花内生菌筛选纯化及抑菌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2 张铎;解莉;张丽萍;赵宝华;;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3 孔庆军;任雪艳;陆江红;景华;王莹;葛彬;;新疆棉花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4 孙红梅;张月;王春夏;;百合细胞形态学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8年04期

5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of 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 facilitated by Timentin,an antibiotic for suppress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 genetic transformation[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7年01期

6 李建华;齐桂年;田鸿;陈盛相;;茶树根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茶多酚耐受性的初步研究[J];茶叶通讯;2008年01期

7 车建美;刘波;张彦;胡桂萍;黄勤楼;陈忠钿;翁伯琦;;几种禾本科牧草内生细菌的分布特性[J];草业学报;2010年03期

8 孟宪法;隆小华;康健;王雪晴;刘兆普;;菊芋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多英;张淑梅;蔡柏岩;;玉米内生联合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胡桂萍;郑雪芳;尤民生;刘波;;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志元;张翼;罗永兰;;柑橘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内生细菌分离物YS45的菌种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峄;刘慧平;韩巨才;刘慧芹;;梨内生细菌LP5培养条件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玥;杨洁;秦源;海宇彤;李娜;范志强;于子冉;贾景明;;北五味子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东;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冠华;烟草内生细菌Itb57生物学性状及其对黑胫病的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龚明福;新疆苦豆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史应武;内生菌分离筛选及其对甜菜促生增糖效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5 刘俊;多粘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结构、化学修饰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肖潇;基于镉超累积植物内生菌的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何红;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防病促生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韩继刚;一株新的水稻植物内生固氮细菌Delftia tsuruhatensis HR4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燕榕;苏云金芽孢杆菌vip3A基因及杀虫防病工程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10 邱思鑫;防病、促生植物内生芽孢杆菌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海强;人参锈腐病生防用拮抗细菌分离鉴定及机理初探[D];延边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墨渊;王伯初;杨再昌;王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内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年03期

2 陈泽斌;夏振远;雷丽萍;刘飞;陈海如;钟永丽;;非培养方法解析烟草根部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J];华北农学报;2012年01期

3 徐玲玲;刘亚洁;李江;徐蔚云;;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及其技术发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冉国华,张志元;植物内生细菌研究及其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高晓杰,刁治民,刘吉祥;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海草业;2004年01期

6 鲍敏;康明浩;;植物内生菌研究发展现状[J];青海草业;2011年01期

7 孔庆科,丁爱云;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时涛;彭建华;刘先宝;戴英葵;黄贵修;;橡胶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初探及拮抗菌株的筛选[J];中国森林病虫;2011年02期

9 马俊孝;季明杰;孔健;;PCR-DGGE技术在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措施[J];食品科学;2008年05期

10 张鑫;孟国庆;刘新利;;内生菌的分离方法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春景;微生物肥料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增贵,庄敬华,陈捷,刘限,唐树戈;玉米根系内生细菌种群及动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2 林世利;李真;马玉红;陈骏刚;龚明福;;阿拉尔地区几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3 崔北米;潘巧娜;张陪陪;赵亮;韦革宏;;大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筛选与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11期

4 付东强;高增贵;;根系内生细菌与玉米抗纹枯病关系研究[J];杂粮作物;2008年04期

5 张淑梅;沙长青;王玉霞;李晶;赵晓宇;张先成;;大豆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英文)[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10期

6 孙磊;毕晓宝;李潞滨;刘琳;韩继刚;杨凯;;春兰根内生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的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王涛;游玲;魏琴;崔晓龙;;油樟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抑制植物病原菌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李春宏;邓渊钰;赵明文;唐灿明;李顺鹏;吕海伟;;棉花内生细菌数量动态及其对棉花黄、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9年09期

9 王美琴;刘慧平;韩巨才;路涛;;番茄内生细菌种群动态分析及拮抗菌株的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9期

10 李勃;马瑜;党永;;银杏中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J];果树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惠青;李平;郑爱萍;;水稻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与回接验证[A];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朱育菁;刘波;胡桂萍;郑雪芳;史怀;;水稻品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林毅;郑陈娟;蔡福营;袁宇熹;;红树林和茶内生细菌的分离归类及促生抗菌作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园园;李茹美;崔廷涛;丁爱云;;一株辣椒内生细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蓝江林;唐秋榕;朱育菁;林抗美;刘波;;茄子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群落结构特性[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龚明福;陈骏刚;李超;;新疆棉花拮抗性内生细菌筛选[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刘云霞;张青文;周明牂;;水稻内生细菌的验证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8 高增贵;孙承智;赵世波;高军;陈捷;;内生细菌与玉米抗纹枯病关系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美琴;薛丽;贺运春;王建明;;番茄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高增贵;孙承智;赵世波;高军;陈捷;;内生细菌与玉米抗纹枯病关系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亮;沙冬青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生物地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琴;核桃内生细菌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油及其代谢基础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3 陶爱丽;利用小麦内生细菌对小麦秆黑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崔娜;枣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和内生拮抗细菌筛选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李春宏;棉花抗病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黄萎病的生物防治[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孙磊;非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结合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龚明福;新疆苦豆子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许明双;番茄和水稻种子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及促生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邱服斌;培养方法与非培养方法对人参根内生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金岩;五味子内生细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内蒙古甘草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郑园园;茄科植物内生细菌对几种病原真菌的作用及抗性物质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3 李鹏;东祁连山珠芽蓼内生细菌功能多样性研究及其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4 袁文婷;松树内生细菌种群初探及生防益菌的室内筛选[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邵红;春兰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菌株筛选[D];河北大学;2011年

6 张云飞;玉米苗期内生细菌的种群初探及有益内生细菌的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徐大可;一株具有抑菌活性的越橘内生细菌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芳芳;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筛选及其促生效应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9 满百膺;东祁连山高寒牧草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10 申红妙;桉树内生细菌种群变化与抗青枯病的关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五味子内生细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90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