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新孢子虫MIC6的鉴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5 21:01

  本文关键词:新孢子虫MIC6的鉴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新孢子虫MIC6的鉴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李文生  

【摘要】: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感染多种动物。新孢子虫在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会分泌大量蛋白质,微线体分泌的多种蛋白(microneme proteins, MICs)在虫体识别、粘附细胞中发挥重要功能。关于微线蛋白的研究已经见于多种顶复亚门原虫,而新孢子虫微线蛋白的研究报道则很少。本研究以NcMIC6为主要研究对象,对NcMIC6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它微线蛋白相互作用、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NcMIC6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cMIC6基因全长984bp,无内含子,与弓形虫MIC6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是81%;该基因共编码327个氨基酸,与弓形虫MIC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47%。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发现,NcMIC6蛋白含有1个信号肽,1个跨膜区,3个EGF domain口2个低聚区,属于I型跨膜蛋白。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NcMIC1、pET28a-NcMIC4和pET28a-NcMIC6,原核表达重组蛋白rNcMIC1、rrNcMIC4和rNcMIC6。用这三种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制备anti-rNcMIC1、anti-rNcMIC4和anti-rNcMIC6多克隆抗体。对NcMIC6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显示:细胞内虫体的NcMIC6集中于虫体前端,而正在入侵细胞的虫体NcMIC6则位于虫体后端;体外入侵阻断实验结果表明,anti-rNcMIC6多抗可有效阻止新孢子虫入侵宿主细胞;微线蛋白分泌试验发现,当温度高于25℃或虫体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时,虫体会分泌大量NcMIC6。 对NcMIC6与其它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证实,NcMIC6与NcMIC1和NcMIC4会发生相互作用。GST-pull down勺结果显示,NcMIC1分别与NcMIC4和NcMIC6相连,其中只含有第三个EGF domain的NcMIC6可与NcMIC1发生相互作用;对带GST标签的NcMIC6羧基端蛋白通过GST-pull down筛选出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是新孢子虫醛缩酶(NcALD)。在细胞外进行醛缩酶结合试验,表明NcMIC6羧基端中的色氨酸在NcMIC6与NcALD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把色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NcMIC6与NcALD的结合能力明显下降。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NcMIC6与NcALD在虫体内部分共定位于虫体前端。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rNcMIC1-4-6,表达嵌合蛋白rNcMIC1-4-6,与重组蛋白rNcMIC6分别免疫小鼠,通过检测小鼠的相关免疫学指标和攻虫后脑内荷虫量,分别对rNcMIC6和rNcMIC1-4-6的免疫原性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进行评价。抗体检测结果表明,rNcMIC6和rNcMIC1-4-6都能刺激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小鼠免疫rNcMIC6和rNcMIC1-4-6后血清中IL-4含量显著升高。脑内荷虫量检测结果显示,免疫了rNcMIC6和rNcMIC1-4-6的小鼠在攻虫36天后,脑内荷虫量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说明这两种蛋白均对小鼠人工感染新孢子虫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可作为新孢子虫疫苗研究的候选抗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GAO Xue Juan;FENG Jun Xia;ZHU Sen;LIU Xiao Hui;TARDIEUX Isabelle;LIU Lang Xia;;Protein Phosphatase 2C of Toxoplasma Gondii Interacts with Human SSRP1 and Negatively Regulates Cell Apoptosis[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汉;甲壳素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稻胚凝集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刘庆法,郝峥嵘,曲志才,陈永青,沈大棱;禾谷类植物胚凝集素基因的分子起源与进化[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3 曹利利;姚新华;侯洪烈;苑淑贤;任科研;;柔嫩艾美耳球虫长春株SAG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3年12期

4 张蕾;贾立军;鲁承;;牛源犬新孢子虫IM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5期

5 Amir Kamali;Hesam Adin Seifi;Ahmad Reza Movassaghi;Gholam Reza Razmi;Zahra Naseri;;Hist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y of Neospora caninum infection in bovine aborted fetuse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4年12期

6 江涛;赵年彪;韩有元;赵俊龙;;弓形虫MIC3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J];湖北畜牧兽医;2007年05期

7 Wen-yin NI;Hui-jun XIONG;Bi-hai ZHAO;Sai HU;;Predicting overlapping protein complexes in weighted interactome network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2013年10期

8 胡心宇;朱斐;;一种癌症蛋白质作用网络分析的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年11期

9 赵碧海;熊慧军;倪问尹;刘志兵;胡赛;;一种改进的基于加权网络的蛋白质复合物识别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4年06期

10 郭衍冰;苑淑贤;姚新华;程荣华;曹利利;;犬新孢子虫刺激小鼠免疫细胞IFN-γ和IL-12的变化[J];吉林畜牧兽医;201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永锋;抗刚地弓形虫特异性人源抗体Fab片段的制备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吴小南;弓形虫P30-P24联合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安全性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3 刘红霞;合欢种子凝集素分离、部分功能鉴定和基因克隆[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冯晓声;诱发TH-1型免疫应答的犬新孢子虫可溶性复合物的探寻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林杰;弓形虫鸡尾酒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6 曹利利;犬新孢子虫“警报素”介导的宿主Th1型免疫应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史晓丽;单环刺螠硫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硫醌氧化还原酶的转录调控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姚锋;文昌鱼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的表达及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吕强;犬新孢子虫宿主细胞结合蛋白筛选及其免疫原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凌婧;WXXW基序对ADAMTS13分泌及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欢欢;弓形虫SAG1转基因蜥蜴利什曼原虫的构建及鉴定[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2 荆振宇;基于rROP18-rSAG2犬弓形虫ELISA检测技术及药物筛选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邹黎;转录因子E2F1对人CD2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4 宋贤丽;茳芒决明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当归和六种决明属植物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臻;刺槐种子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和部分性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黄慧敏;利用琼脂糖凝胶CL-6B亲和层析纯化、分析植物半乳糖结合蛋白[D];暨南大学;2007年

7 崔玉玲;弓形虫SAG1-ROP2-SAG2复合基因疫苗与免疫佐剂pmIL-12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曹丽艳;弓形虫GJS株表面抗原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9 芦赟;山羊弓形虫代谢分泌抗原免疫应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10 黄祥盛;弓形虫ADF基因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的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朋;鱼孢子虫病的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01年06期

2 查红波;新孢子虫病(一)[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1年03期

3 查红波;新孢子虫病(二)[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1年04期

4 王世玉;李树珩;;注意防治蜂群孢子虫病[J];农村科技开发;2002年10期

5 蒋金书;新孢子虫病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8期

6 李琼璋;犬新孢子虫病研究近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2年05期

7 罗洪林,黄维义,夏萌;新孢子虫病研究概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7期

8 张滨丽,杨丽丽,于尔松,李英霞;奶牛新孢子虫病的诊断[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12期

9 戴朝方;;鲤鱼孢子虫病最新防治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6年01期

10 赵占中;刘群;;细胞因子在犬新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娜;郝攀;刘群;;(犬)新孢子虫牛源北京株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维;于珊珊;杨道玉;刘群;;新孢子虫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米俊宪;钟友刚;施振声;;犬新孢子虫[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利青;廖敏;Hiroshi Suzuki;玄学南;;犬新孢子虫二硫氢键异构酶蛋白的表达、克隆和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维;刘晶;刘群;姚雷;胡月凤;杨娜;;牛群中新孢子虫病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遇秀玲;陈南华;胡冬梅;张维;李晓霞;汪宝玥;康立平;李向东;刘群;田克恭;;中国养殖蓝狐(北极狐)幼狐中新孢子虫病的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维;邓冲;遇秀玲;卢计委;刘晶;刘群;;新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晶;余劲术;张维;邓冲;丁隽;汪明;刘群;;新孢子虫重组NcSAG1-SRS2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牛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陈亮;闫双;巴音查汗;;新孢子虫病r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姚雷;杨娜;张维;钱伟峰;胡月凤;丁隽;刘群;;巢式PCR检测奶牛流产胎儿体内的新孢子虫[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北远安县农技中心 杨玉凤 李小玲 刘剑霞 胡枭;[N];河北科技报;2006年

2 大富;[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3 丁丽萍;[N];云南科技报;2007年

4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5 李小波;[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记者 牛金辉;[N];新疆科技报(汉);2012年

7 曾令兵;[N];中国渔业报;2013年

8 吴桂亮;[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9 繁德 孔维真;[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10 杨国义 张晋新;[N];山西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贺鹏飞;犬新孢子虫特异基因筛选、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2 吕强;犬新孢子虫宿主细胞结合蛋白筛选及其免疫原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3 冯晓声;诱发TH-1型免疫应答的犬新孢子虫可溶性复合物的探寻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曹利利;犬新孢子虫“警报素”介导的宿主Th1型免疫应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雷涛;棒状体蛋白18介导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文生;新孢子虫MIC6的鉴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田来明;梅花鹿感染犬新孢子虫双抗夹心Dot-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国辉;牛新孢子虫病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蔡光烈;牛新孢子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诊断方法的建立及流行病学调查[D];延边大学;2006年

3 王利国;牛新孢子虫与牛瑟氏泰勒虫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延边大学;2007年

4 陈健;牛新孢子虫抗原分析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延边大学;2009年

5 高建伟;牛新孢子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6 杜玲;长春地区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大学;2014年

7 艾力江·排力丁;库尔勒市周边地区羊流产病因—新孢子虫的调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8 于立山;新孢子虫疫苗对山羊免疫效果的初探[D];延边大学;2010年

9 王常汉;新疆地区流产奶牛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及NcSRS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10 翟延庆;牛新孢子虫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孢子虫MIC6的鉴定、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14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