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针叶林蛀干害虫伴生长喙壳类真菌多样性与致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20:13
  植食性昆虫与微生物自中生代以来就共存于针叶林内。其中,真菌和小蠹虫的伴生因昆虫宿主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和伴生真菌的严重致病性,多年来一直是伴生关系中的研究热点。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伴生真菌能够为植食性昆虫提供营养、改变其取食策略,协同克服寄主抗性,成功入侵寄主,而真菌也利用植食性昆虫进行传播扩散、栖息新环境。云南三种切梢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和松材线虫媒介松墨天牛是当前危害我国针叶林的重要病虫害,一旦大面积爆发,则危害严重且持续时间长,直接造成针叶林的死亡,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本研究利用传统的组织分离培养、高通量测序和化学生态学等方法,以三种切梢小蠹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三种切梢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和松墨天牛的伴生真菌多样性以及真菌区系组成,对伴生长喙壳类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测定相关真菌的致病性。主要结果如下: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云南省五个地区(安宁、曲靖、玉溪、祥云、普洱)三种切梢小蠹伴生长喙壳类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共得到772株长喙壳类真菌。对所有菌株进行培养特征归类、ITS序列初步鉴定的基础上,挑选代表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基于L...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针叶林蛀干害虫伴生长喙壳类真菌多样性与致病性研究


长喙壳目子囊壳特征(deBeeretal.,2013a)

针叶林蛀干害虫伴生长喙壳类真菌多样性与致病性研究


Ophiostomatales目的无性型特征(deBeeretal.,2013a)

真菌,高通量,测序,步骤


第一章绪论22图1-4真菌高通量测序的主要步骤(Nilssonetal.,2018)Fig.1-4Themainstepsinafungalmetabarcodingproject(Nilssonetal.,2018).有关小蠹虫共生微生物的研究主要指向共生细菌,尤其是共生肠道细菌群落的研究(GibsonandHunter,2010;Dohetetal.,2016;Briones-Robleroetal.,2017;Hernández-Garcíaetal.,2017;2018),而对共生真菌的研究则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主要如下:Milleretal.(2015)利用metabarcoding技术比较小蠹虫伴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发现在该群落结构中Ophiostomaceae和Leotiomycetes真菌大量存在,且其中许多种类为树木病原菌。Kostovciketal.(2015)通过对三种ambrosia小蠹虫(Xyleborusaffinis、X.ferrugineus和Xylosandruscrassiusculus)储菌囊(mycangia)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证明,小蠹虫种类对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远大于小蠹虫地理分布对其的影响;Dohetetal.(2016)研究发现,尽管DendroctonusErichson属三种大小蠹(D.micans、D.punctatus和D.valens)入侵不同地理区域的寄主松树,但其真菌群落组成相似。DNA和R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能够以综合方式研究真菌群落,包括探索真菌群落的分类多样性及对真菌功能和生态属性的研究。这些数据使我们能够以更丰富的方式解释真菌区系的组成,并解决真菌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 刘学伟,吕全,孟贤静,白雪松,黄国军,李秀玲,张星耀.  林业科学. 2016(08)
[2]云南切梢小蠹及其伴生真菌的研究进展[J]. 王晓渭,袁瑞玲,焦晓旭,陈鹏.  西部林业科学. 2014(05)
[3]落叶松八齿小蠹与长喙壳真菌间的种特异性伴生关系[J]. 孟贤静,吕全,刘学伟,焦相杰,梁军,张星耀.  生态学报. 2015(02)
[4]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 赵玉民,王艳军,陈国发,林强,于国民,董相军,刘相民,敖铁胜.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1(03)
[5]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对寄主繁殖部位的选择试验(英文)[J]. 陈鹏,李丽莎,刘宏屏.  西部林业科学. 2010(01)
[6]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的竞争研究(英文)[J]. 陈鹏,李丽莎,刘宏屏.  西部林业科学. 2009(03)
[7]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J]. 梁军生,陈晓鸣,王健敏,刘娟,杨子祥,陈航.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3)
[8]利用云南松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J]. 路荣春,王鸿斌,张真,金幼菊.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2)
[9]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RAPD分子标记的物种特异性鉴定[J]. 曲丽娜,王秋玉,杨传平.  植物学通报. 2007(04)
[10]云南松林纵坑切梢小蠹灾害遥感监测的初步研究[J]. 季梅,董谢琼,刘宏屏,李丽莎,徐虹,杨晓鹏,李浩然,泽桑梓.  西部林业科学. 2007(01)

博士论文
[1]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D]. 廖周瑜.云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51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551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7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