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核能安全利用的法律制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5 01:16

  本文关键词:核能安全利用的法律制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核能 核安全 核安全法律制度 核安全文化


【摘要】: 自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并在1942年运行了第一座人工反应堆,从此人类进入核能时代。核能发电在经历了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高速发展后,由于各种原因于80年代后缓慢平稳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加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各国又将目光关注在核能这一重要能源。如今,核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发电、医疗、食品、农业、国防等领域,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相比,核能是一种对环境友善的能源,具有浓集、清洁、安全、经济的特点。然而,核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核能对人类可能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放射性污染、核事故和核事件和核武器三个方面。 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对于核能的安全和和平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际条约是核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众多的核安全国际条约可分为四个大类:1、关于放射性物质管理的国际条约;2、禁止和限制核武器的国际条约;3、防范和制止核恐怖主义的公约;4、关于核损害责任的条约。这些条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核能安全的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条约与核能的进一步发展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1、强制性不够;2、原则性强,具体性差;3、损害责任不明确;4、国际合作不充分。为进一步加强国际核安全,各国应在继续发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下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监督;加大国家在核损害领域的法律责任,完善现有国际立法。 核安全文化是在总结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核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化对核安全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和核产业运营单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安全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核安全文化与核安全法律是相辅相成的,核安全法律对核安全文化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安全文化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核安全文化发展的推行和促进、核安全文化负
【关键词】:核能 核安全 核安全法律制度 核安全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99.2
【目录】:
  • 前言10-11
  • 1 核能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11-13
  • 1.1 人类对于核能从发现到利用以及目前的历史发展过程11-12
  • 1.2 核能的广泛用途及发展趋势12-13
  • 2 核能利用的特性13-18
  • 2.1 核能的优势14-15
  • 2.2 核能利用可能存在的风险15-18
  • 3 核能安全利用的国际法律框架18-33
  • 3.1 与核安全有关的国际机构18-20
  • 3.1.1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8-19
  • 3.1.2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19-20
  • 3.1.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20
  • 3.1.4 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
  • 3.2 核安全的国际条约体系20-33
  • 3.2.1 关于放射性物质管理的公约21-23
  • 3.2.2 禁止和限制核武器的国际条约23-25
  • 3.2.3 核恐怖主义的防范与制止25-27
  • 3.2.4 国际核损害的法律责任公约27-29
  • 3.2.5 对核安全国际条约的评价及展望29-33
  • 4 核安全文化与核安全法律制度33-39
  • 4.1 安全文化的概念33-34
  • 4.2 核安全文化的作用34-36
  • 4.3 中国的核安全文化建设36-37
  • 4.4 核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对核安全文化推行的意义37-39
  • 5 双边协定及其他国家立法、实践39-44
  • 5.1 核能领域的双边协定及国家间的合作39-40
  • 5.2 世界主要国家的立法及实践40-44
  • 5.2.1 美国的核安全管理40-41
  • 5.2.2 法国的经验41-42
  • 5.2.3 日韩的核应急体系42-44
  • 6 我国的核安全立法及实践44-60
  • 6.1 我国核安全法规的范围和体系44-48
  • 6.2 我国核安全管理体制及相关机构48-50
  • 6.2.1 我国核安全管理体制48
  • 6.2.2 我国核安全管理机构及其业务范围48-50
  • 6.3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50-53
  • 6.3.1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指导思想50-51
  • 6.3.2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内容51-53
  • 6.4 对我国核安全立法及实践的评价与展望53-60
  • 6.4.1 我国核安全立法与实践的经验53-55
  • 6.4.2 我国核安全立法的不足及完善55-60
  • 参考文献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核能真的完了吗?[J];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Z1期

2 周云亨;;德国弃核的多面透视[J];学习月刊;2011年13期

3 杨进;;切尔诺贝利悲剧的重新审视[J];理论学习;2011年07期

4 郑春荣;;德国政府弃核、延核、再弃核评述[J];德国研究;2011年02期

5 王晓方;;核损害赔偿制度亟待完善[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年13期

6 于永军;;“有备无患”是个硬道理[J];国防;2011年07期

7 俞宙明;;德国举行反核电示威——黑森州比布利斯市的抗议活动剪影[J];德国研究;2011年02期

8 荣鹰;;从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问题看美印关系[J];和平与发展;2011年04期

9 刘武俊;;原子能立法难产27年的立法反思[J];人大研究;2011年07期

10 金嬴;;日本核泄漏危机的教训及其深层次矛盾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自强;沈文权;;2020年前核能发展的策略和任务(摘要)[A];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臧明昌;;第四代核能和氢气经济——21世纪能源领域的新进展[A];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廖媂,

本文编号:1091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091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