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法不责众”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法不责众”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法不责众 政治心理 中国式哄抢 中国式过马路
【摘要】:“中国式陋习”比较典型的具体表征为“中国式哄抢”与“中国式过马路”,其背后蕴藏的观念即“法不责众”这一法治观。“中国式陋习”近些年来频繁出现,此类违法行为往往未能得到有效规制,造成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削弱了法治权威。既有研究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理学、行政法学角度对“法不责众”观念或“中国式陋习”进行了探讨分析,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法不责众”观涉及法治态度与法治行为,从这一心理过程来分析“法不责众”问题并结合法学与政治学来构建系统的治理对策的还较少,如何通过对法治心理的引导与规制来有效动员政府与社会的有效互动、达到治理目标的研究较少。由于法治现象属于政治现象范畴,二者在逻辑与实践中具有紧密联系,因此本文拟借鉴政治心理学的相关视角,对于“中国式陋习”现象及其背后的“法不责众”观念进行分析。由于论文选题属于法政治学热点现实选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文章采取应用研究的研究范式,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针对先期理论解读与探究设计半结构访谈纲要与量化问卷,通过搜集的质性与量化材料来佐证文章观点。文章涉及理论包括借鉴政治心理学视角的法治认知、法治情绪情感与法治态度的形成与作用;法治群体心理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去个性化过程;法治群际关系与刻板印象。在完成理论分析后,文章以此作为主要逻辑线索,结合法学与政治学相关内容,从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与治理外部环境三大角度构建治理举措,包括以下内容:设立“群体事件公安分局”,配合属地民警、特警等,专司哄抢、踩踏、群体冲突等方面事件的处置;“中国式陋习”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界定与公开;公民诚信体系的健全及其与“法不责众”治理的整合;规制媒体效应:实事求是反映客观事实;完善执法理念与方式,健全司法处置途径;推进系统性法治社会化进程,提升公民法治效能感等几大方面,以期通过契合民众法治心理规律的举措来规范民众行为,从而破解“法不责众”这一法治难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0;D92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叶程成;;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综述[J];学理论;2014年03期
2 郭颖;;心理学视角下对农民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及思考——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为例[J];人民论坛;2013年33期
3 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4期
4 李柳;;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民警幸福初探[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2年02期
5 欧竹青,席春玲;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付海宾;李广鹏;;从文化心理学视角解读构建和谐社会[J];传承;2007年05期
7 聂振伟;;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与干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余红;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公民道德建设[J];党政论坛;2002年05期
9 周秀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彭琨;;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根源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温皓;;心理学视角下的现代科学技术[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肖安平;;从宗教心理学视角探索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新方法[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秀广;杨帆;;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的心理学视角——兼论我国经济信心的重建机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4 陶琦;;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EAP的应用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敏;;宽恕与司法:以心理学视角切入的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玉波;心理学视角中的文化[N];浙江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瑶;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态危机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 刘淑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潘博;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法不责众”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陆明;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谢卉;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何爱平;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D];兰州大学;2012年
7 张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1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30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