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出处:《河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证据开示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概念,是当事人主义对抗制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传统上采用当事人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如英国、美国,都以成文法、法院规则或判例法的形式规定了证据开示制度,原来属于大陆法系的日本和意大利,在刑事诉讼构造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之后,也在立法上相应地设置了有关证据开示方面的规定,确立了各有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 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使其成为以职权主义传统为基调、吸收当事人主义对抗制因素的诉讼模式。虽然《刑事诉讼法》及有关的司法解释已有一些类似于证据开示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是不完善的,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已根本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立法也明显滞后于实践。证据开示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可能妨碍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迫切问题。因此,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已势在必行。 本文以证据开示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在借鉴国外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上,论证了完善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使之有利于立法完善和司法实践。
[Abstract]:The discovery of evid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concept of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 and is an important system in the adversarial action of litigant doctrine. The countries of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adopted party-ism such as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e written law. The form of court rules or case law prescribes the system of discovery of evidence. Japan and Italy, which originally belong to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from functionalism to party-ism. In the legislatio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evidence disclosure are set up, and the system of evidence discovery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established.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revised in 1996, to a great extent,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asonable factors of the litigant litigation mode, and makes it become the tone of the tradition of the doctrine of authority. Although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he relat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have some similar provisions to the discovery of evidence, these provisions are not perfec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which can not adapt to the actual needs, legislation is obv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practice. Evidence disclosure has become a very prominent criminal proceedings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discovery of evide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evidence discover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perfecting the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criminal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idence discove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fection of relevant supporting measures, so as to make it conducive to legislative perfec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馨阳;曲乐;;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2 惠柳青;;影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1年17期
3 徐清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基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1年06期
4 徐敏燕;;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护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5 王新清;高通;;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杨文斌;;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意义——以认识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7 王伟;;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开示制度的完善[J];华章;2011年22期
8 戚威;;关于刑事诉讼中沉默权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9 高峰;邹积超;;试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J];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09期
10 刘杰;;辩护人伪证罪之疑[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帆;;我国应确立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司法制度——如何实现公正与和谐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陈仕菊;;浅议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4 吴卫军;王婕;;刑事诉讼中法官的救助义务——以被害人为视角的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伍光红;;刑事证明责任主体论纲[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江洪;蓝玉琼;车延风;;刑事诉讼中证人及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刚;;法律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化控辩模式研究[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萧伯符;刘蜜;;也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官中立性[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郭胜华;裴法让;;浅谈刑事诉讼中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任联寿;;多媒体示证系统在检察刑事诉讼中的运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孙春英;刑事诉讼办案时限平均减30天[N];法制日报;2005年
2 戴正宗 编译 高鹤 点评;英逃税刑事诉讼将达目前5倍[N];中国会计报;2011年
3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左卫民;迈向实践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N];检察日报;2011年
4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薛培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检察院 欧新铁;赋予刑事诉讼中部分特殊人员免证权[N];检察日报;2011年
5 汪建成 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建立与完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陈丽平;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文关怀[N];法制日报;2011年
7 曾火伦;证据开示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8 内蒙古自治区科左中旗人民检察院 张胜利;如何规范刑事诉讼翻译工作[N];检察日报;2010年
9 韩起祥;刑事诉讼环节谈法律语言规范化[N];检察日报;2009年
10 夏春林;构建我国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原则[N];江苏法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魏健;刑事诉讼之宪政视角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王戬;规范与当为:宪法与刑事诉讼的良性互动[D];四川大学;2003年
5 毛建平;起诉裁量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张春霞;限制与保护:刑事诉讼中的隐私权[D];四川大学;2005年
7 秦宗文;自由心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尹茂国;冲突与平衡: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秀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屈新;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对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与运作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2 卢东晓;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洪;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林学侃;浅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之构建[D];厦门大学;2007年
5 田华泉;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立法完善[D];郑州大学;2007年
6 谢惠;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鹏程;日本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何贵平;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立瑶;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建构[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蒋晓琳;论确立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5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39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