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9:37
本文关键词: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雾霾污染是一种新型的大气污染现象,是由多种物理、化学原因所导致的污染类型。2012-2013年我国大面积区域遭受雾霾污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雾霾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雾霾污染的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但是,雾霾污染具有不同于传统大气污染的很多特征,如雾霾污染具有复合性、跨区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雾霾污染的治理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大气污染的防治,是各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过严重的大气污染,但是通过卓有成效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治理措施,目前西方工业化国家基本实现了清洁空气立法目标。我国社会究竟如何应对雾霾污染的治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就雾霾污染的法律治理展开深入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部分交代了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研究课题的选题背景、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是全文研究工作的起点;第二部分是我国雾霾污染的基本概况、成因及其危害。本部分结合2012-2013年我国严重的雾霾污染现实,综合雾霾污染的各类数据,对当前雾霾污染的总体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相关科学研究资料,对雾霾污染的成因与危害进行一些探讨。第三部分是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本部分提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并没有实现既定的立法目标,法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失准和偏差现象,导致雾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即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均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部分是发达国家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结合西方工业化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法治经验,在分析和比较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立法,尤其是美国清洁空气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第五部分是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的对策。本部分提出雾霾污染治理的各项法律措施,以实现雾霾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保障,,并重点提出加强雾霾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和针对性,在治理标准、污染检测、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认为当前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各项环保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加强责任机制建设,同时需要扩大公众参与,此外还应结合雾霾污染的客观特点,实现区域联动、重点区域重点治理的方针。
【关键词】:雾霾 大气污染 清洁空气法 政府责任 法律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导论10-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2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2-14
- 2 我国雾霾污染的基本概况、成因及其危害14-17
- 2.1 2012-2013 年我国雾霾污染的基本情况14
- 2.2 雾霾污染的成因14-15
- 2.3 雾霾污染的危害15-17
- 3 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17-24
- 3.1 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现状17-18
- 3.1.1 立法现状17-18
- 3.1.2 实施成效评价18
- 3.2 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存在的问题18-24
- 3.2.1 立法体系层面19-20
- 3.2.2 法律实施层面20-24
- 4 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污染法律治理的经验借鉴24-33
- 4.1 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污染治理的基本情况24-27
- 4.1.1 英国24-25
- 4.1.2 日本25
- 4.1.3 美国25-27
- 4.2 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法律治理的借鉴27-33
- 4.2.1 法律体系完善27-28
- 4.2.2 污染治理标准较高28-29
- 4.2.3 责任机制严格29-30
- 4.2.4 惩罚与激励并重30-31
- 4.2.5 公众参与程度较深31-33
- 5 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的对策33-44
- 5.1 我国雾霾污染治理的基本原则33-34
- 5.1.1 循序渐进原则33
- 5.1.2 市场化原则33
- 5.1.3 公众参与原则33
- 5.1.4 区域联动原则33-34
- 5.1.5 特殊性原则34
- 5.2 标准完善层面34-36
- 5.2.1 提高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5
- 5.2.2 提高燃油质量标准35-36
- 5.3 污染监测层面36-37
- 5.3.1 加强污染源监测36
- 5.3.2 扩大监测范围36-37
- 5.4 法律责任层面37-38
- 5.4.1 提高企业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37-38
- 5.4.2 强调政府治理责任38
- 5.5 公众参与层面38-41
- 5.5.1 雾霾污染信息公开机制建设38-39
- 5.5.2 尝试公益诉讼39-40
- 5.5.3 公众环保自律40-41
- 5.6 激励机制层面41-44
- 5.6.1 激励低碳经济41
- 5.6.2 激励绿色 GDP41-42
- 5.6.3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42-44
- 6.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凤中,周国梅,吴迪,李玉琪;美国实施清洁空气法的效益与启迪[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2 李浩,奚旦立,唐振华,陈亦军;英国大气污染控制及行动措施[J];干旱环境监测;2005年01期
3 李永红;陈侃翔;鲍健强;;国外排污权交易理论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13期
4 陈静静;;雾霾防治法律问题探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08期
5 白洋;刘晓源;;“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孙鹏鹏;周浩亮;;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23期
7 魏圣香;王慧;;美国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得失及其镜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谢雯;;可交易的空气污染权——以美国《清洁空气法》为中心[J];河北法学;2010年07期
9 王灿发;环境违法成本低之原因和改变途径探讨[J];环境保护;2005年09期
10 周胜;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治[J];环境导报;2000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7449.html

